中国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应妮)6月8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在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威胁。一场战争冲突、一次自然灾害,就能让屹立千年的古老遗产瞬间损毁。
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守护与重光”展览,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简称“联盟”)在35个国家支持的450个项目中遴选重点项目,以“遗产之殇”“联盟的诞生和使命”“遗产守护”“遗产与人”“遗产之美”五个部分,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彰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携手捍卫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表达重建和平的美好愿景。
2020年8月,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的一场爆炸,让该地一座博物馆展柜里的74件精美古代玻璃制品被爆炸的冲击波全部摧毁。尽管成为碎片被认定为永久遗失,但负责修复的文物团队按照尺寸、材质和颜色重新整理数百块玻璃碎片,然后像完成举行拼图一样重组,让文物再次回到人间。脆弱的玻璃文物无法长途运输来到中国,此次展览则是通过三维扫描进行3D打印和做旧来尽量呈现修复后的文物风采。
展览现场屹立的巨大拉玛苏雕像也颇令人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策展人朱晓云介绍,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中的拉玛苏雕像于2015年被炸毁,数百块碎片散落在大厅。作为博物馆庞大修复计划的一部分,伊拉克和法国专家对每块碎片进行测量、整编和分类,以期尽一切可能复原雕像。“亮相展览的拉玛苏雕塑残片和完整雕像,是根据摩苏尔博物馆提供的三维数据按照0.7:1的比例制作而成;尽管展厅中的拉玛苏雕塑复制品显得很大,但它比真正的文物还要小不少。”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马里破损的古籍手稿、粉碎的黎巴嫩古代玻璃器;可以看到阿富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如何得到完整记录与传承;也可以通过尼日尔古代土制民居和贝鲁特近现代别墅的修复,直观了解建筑遗产修复工作面临的挑战。
遗产守护离不开人,展览中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见证者通过视频向观众讲述了这些项目对他们及其社群生活的影响。一位11岁男童在视频中讲述父亲为什么保护也门文化遗产,“他让我们长大了还能看到这些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沉浸式遗产之旅结束,从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到尼日尔阿加德兹古城,也门著名的塔楼,再到独一无二的伊拉克泰西封拱门和美丽的亚美尼亚遗址,依托对大型遗址地的高清扫描数据和艺术再创作,观众得以徜徉在这些遥远的文化遗产,感受非比寻常的遗产之美。
据悉,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于2017年在第一时间响应,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积极参与联盟工作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守护全人类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期深入参与联盟科学委员会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意见,并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瑞士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安全庇护。(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3届日中文化艺术节IN万福寺”活动在日本京都举行
-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逝世 终年100岁
- 外媒:以军袭击拉法东部等多地 “一日击中40个目标”
- 前11月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超2亿千瓦
- “五一”假期上海邮轮港口超3.2万人次出入境
-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看好中国“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
- “2023中成药工业TOP100”揭晓 好医生攀西药业荣登榜单
- 四川水利系统出台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
- 123页材料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后续:导师又一篇稿件被期刊撤下
- “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发表两项声明
- 千余名志愿者上岗服务东博会 三成具备专业语言技能
- 北约举行“最大规模”空中军演 德国多地民众抗议示威
- 青海油田英雄岭第三个页岩油平台顺利开钻
- 退出价格战后 宝马多地4S店拒不交车
- 北京海关出台支持服贸会便利措施
- 最新报告:气候变化加剧儿童营养不良
- “反哺”扶持助力微短剧从高流量迈向高质量
- 大学生被冰锥砸中身亡 天降意外谁负责?
- 广州白云区建文旅体产融发展大平台 投资超百亿元
- 热门推荐
-
- 枪支文化已融入美国“DNA”,枪患痼疾何时除?| 国际识局
- 新疆兵团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5.01万人
- (两会访谈)社保“第六险”如何为中国家庭减负?
- 粤清花高速北江特大桥主塔桩基施工完成
- 杭州:柳树打“结扎剂” 柳絮明年会更少
- 中亚及俄罗斯媒体人参访乌鲁木齐德汇万达
- 2023上海书展定于8月16日至22日举办
- 云南出台六大举措抗旱减灾
- 黑龙江省最长500千伏线路工程一次送电成功
- “艺路生花” 中法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亮相巴黎
- (新春走基层)“一趟”跨越27年的守护
- 宋雨明故意伤害案一审宣判
- 9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 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
- 找血迹、夺利刃,2023年它们“侦破”案件50余起
- 粤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条(个)以上幸福河湖
- 文化观察:翻译如何打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窗?
- 原推特大楼竖起发光的“X”标志 居民抱怨:太刺眼!
- 广东多地降雨 7日最高气温有所下降
- 中新真探:皮肤上出现红色小凸起可能是癌吗?
- 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