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上,每一粒“石榴籽”都有故事
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26日落下帷幕,在9天时间里为影迷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作为相关单元的北京民族电影展,也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窗口。自2010年创立以来,北京民族电影展已举办15年,成为支持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平台。近日,《中国新闻》报记者与本次参展影片的部分主创人员对话,深入探讨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光影75年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题材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上映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是新中国最早的故事片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民族题材电影。
从1949年到1966年,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从国家叙事、边疆体验等方面入手,成功地将民族电影文化纳入国家的“一体化”叙事中。这一时期,涌现出如《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农奴》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
改革开放后,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方面持续提升,《阿凡提》《盗马贼》《悲情布鲁克》《红河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一批影片吸引了众多观众,并且在海内外的各大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近年来的民族题材电影则是“在其中”观察着各民族群体的生活变化。各族导演的身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如西尔扎提·亚合甫、万玛才旦、松太加等;各族演员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观众熟知,如佟丽娅、迪丽热巴、热依扎等。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以此为基础的民族题材电影也日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品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科普”。
从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起,北京民族电影展成为电影节的相关单元。本届影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最终20部民族题材电影入围,以“影话共同体”为主题开展各项活动,为民族题材影片搭建观摩、宣传、展示、交流的平台。参展电影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凸显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元一体。
讲述生活的“当下”
面对商业化的浪潮,民族题材电影在制作模式、叙事方式方面不断积极探索。
对于如何平衡好历史事实和艺术创作,电影《翦伯赞》的编剧周星林采取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策略。
《翦伯赞》是本次影展中唯一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潜心学术研究,同时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以学者身份秘密开展统战工作的故事。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观众很难产生‘新奇感’。”周星林说。因此,他在剧本创作中注重细节的把握,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塑造,让历史故事更具感染力。
参展影片《情润天山》讲述了援疆医疗队救助边疆民族地区病人的故事。对于导演陶明喜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一个主旋律电影拍得“不那么说教”,让老百姓喜闻乐见。陶明喜透露,在拍摄之前,团队多次深入到新疆克州,与当地人交流,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力求让故事更真实感人。
“民族题材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仍然是电影,核心要义在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民族文化,不只是存在于深山老林,也不只是存在于古籍文献。”本届影展评审专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要“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当代性”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共同的关注重点之一。在这些影片中,民族题材电影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性的生活展示,而是将生活叙事与时代进程、社会变化相契合,讲述生活的“当下”。
由金基德监制、许磊导演的电影《问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脚下,介绍了从古至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纳西族如今如何找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影片在2023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获得了“桐叶荣誉”。制片人何峰在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全球生态危机现实和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期待,在我们的民族题材电影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关注当下,使其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语境相结合,我们才能实现文化的交融对话。”
同样关注题材的“当代性”的影片还有《阿莫阿依》。电影聚焦在彝族少女7年求学之路,通过主人公对梦想的追求,展现彝族人民生活方式与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诠释了“扶贫先扶教”的理念。
在电影之外
面对不断变化的现状,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逐渐变成一种开放性的、对话性的“共同体叙事”。
中国电影博物馆从常设展陈中提炼出“同心共筑光影同行——民族电影展览专线”,通过“民族地区电影事业”和“民族题材电影”两个部分,展现党和国家民族题材电影工作的突出成就。不少观众在参观展览时感慨,电影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进程记录的价值。
带着新作《马背上的巡线员》参加本次影展的导演韩万峰,从2006年入行至今已经拍摄了13部民族题材相关的电影。在他看来,每拍一次电影,不仅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75年来,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队伍在不断地成长、发展,民族题材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 青海西宁举办青少年科创大赛 千件作品展现奇思妙想
-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项目开工 可实现长波授时信号全国土覆盖
- 江淮江南北部等地降雨增多 华北黄淮仍有高温天气
- 保障冬季供暖 长庆油田日产天然气调至1.4亿立方米以上
- 专题片揭露“小官巨贪” :将个人收款二维码放在政府办事大厅缴费窗口
- 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惊艳世界林木业大会
- 甘肃非遗进校园:“小孩哥”演绎古老文化
- 台湾写真:“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 援摩医生上海分享异域工作苦与甜
- 成立1周年 “董事长酒业·未来少年”公益基金已资助10所贵州偏远山区幼儿园
- 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圆满完成
- 民族管弦乐《水阔山海间》艺术再现当代浙江精神风貌
- 中国首次完成区域大规模雪豹种群评估
- 男子骗取签证出国务工并多次非法出入境被抓
- “巴蜀新视界”第三届川渝乡村振兴农民画联展启幕 展新时代农民新风貌
- 暑期北京多条地铁常态化延时 公交增开城市旅游观光线
-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 中国科技馆发布“科技馆智能体” 为观众带来新的“科学小伙伴”
- 前三季度中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
- 热门推荐
-
-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爱心围巾一针一线见证山海情
- 广西出现超警洪水
- 广交会15年忠粉拿着小清单来了!他说澳大利亚客户想买这些好物→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浙江兰溪:加快形成“一港五区”水运格局
- 国际识局:普京拜登同日演讲,隔空喊话火药味十足
- 名创优品品牌升级成效显著 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达37.2亿
- 良田风景美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夏季灌溉工作有序进行
- 12月28日央行开展374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7天
- 安徽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举办 28个文旅项目签约
- 内塔尼亚胡7月或在美国国会演讲?美媒:将引起争议
- 安徽省个人养老金开户135万户
- 青海冷凉蔬菜出口不断扩大“朋友圈”
- 云南宾鹤高速公路主线通车运营 “水果之乡”至“银都水乡”仅需一小时
- 俞白眉:最好的创作总是能契合时代脉搏
- 长株潭城际铁路6月20日起开通计次票、定期票业务
- 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底该怎么建?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国家的孩子》在京演出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如何搬上舞台?
- 平安健康臧珞琦:将ESG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为健康中国持续创造价值
- 浙港青年探访孔氏南宗家庙:文化传承是年轻人的责任
- (经济观察)就业形势改善 中国再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