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在京演出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如何搬上舞台?
1月24日、25日,大型儿童舞台剧《国家的孩子》在国家大剧院开演。该剧以“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为题材,以“人民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在20世纪60年代养育28个孤儿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生动演绎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彩排期间,该剧编剧兼导演、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石学海,民盟北京市委会第七支部盟员、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教师程甄妮与《中国新闻》报记者对话,分享《国家的孩子》的创作故事。
19岁“母亲”如何养育28个孩子?
《国家的孩子》从剧本创作到第一次带妆彩排,经历了1年多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故事,在创作阶段,石学海多次拜访都贵玛,并赴内蒙古各地,采访当年由都贵玛养大的“国家的孩子”。
“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不仅仅是剧中的一句台词,更是当年19岁的蒙古族少女都贵玛对“国家的孩子”的承诺。
28个孩子中,最小的还不满1岁。没有育儿经验的都贵玛怎么去安抚哭闹不止的婴儿?都贵玛不会哄小孩,但她养过小羊羔。1月24日晚的舞台上,“都贵玛”用学羊叫的方式哄小孩的一幕,引发现场一片欢笑声。
“不是只有冲突性强的戏剧才能让观众喜欢。”石学海说,“我们的叙事要像水一样流淌,让观众像翻书一样去了解都贵玛和孩子们的生活。这一页说今天发生了什么,翻过页来就是明天发生了什么。用‘生活流’的表现形式拉近观众和剧情的距离,身边的故事有时更打动人。”
“我问都贵玛,当时你每天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她说就是想睡觉。”石学海说。照顾28个小孩的“母亲”,一得空闲,只想休息。所以在剧中,石学海设置了一场戏:累极的母亲趴在草垛上睡着了,孩子们围在她的身旁。天真的孩子们让风儿轻轻吹,让小鸟小声叫,不要吵醒他们亲爱的妈妈。
“我们需要的就是‘不会表演’”
2023年9月2日,《国家的孩子》开启内蒙古巡演,辗转7000余公里,历时22天,共计演出15场。每到演出日,生活在周边的居民都会积极地到剧场来看演出。“有开车来的、骑摩托来的,甚至还有赶着马车来的。”石学海介绍道,观看演出的观众达1.5万余人次。
剧组制作了32件道具、53套演出服装,原创6首歌曲及23段音乐。不仅是“硬件”准备得十分充足,在演员选择上,剧方也经过了深思熟虑。
选角时,石学海“抛弃”了表演系,将目光投向了杂技专业的学生。本次参演的15个孩子,全部来自北京国际艺术学校杂技专业,最大的14岁,最小的10岁。15个小演员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其中2人是少数民族。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草原,也是我第一次在草原上奔跑。”在剧中饰演28个孩子之一“哈日巴日”的杨辉说。杨辉是来自云南省普洱市的彝族少年,在内蒙古演出的经历让他感到新鲜而又难忘。
“我们需要的恰恰就是‘不会表演’。”在石学海看来,这些小演员虽然演技尚显生涩,但他们表演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共处甚至吵架等,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民族气息。
从“草原遇狼”到蒙古族的谢幕礼
确定演员后,演出团队进行了多次排练,并请专家们从内蒙古到北京,给这部戏提意见,也提建议。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作家、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的孩子》的作者萨仁托娅。
在一场戏中,都贵玛要带生病的孩子去看病,剧情原本要表现一段她偶遇狼群、英勇抗击的情节。但萨仁托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狼一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而且一个19岁的女孩如何能与一群狼搏斗?”在萨仁托娅的建议下,这一幕改为都贵玛用火吓退狼群。“狼怕火,只有真正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才具备这样的‘常识’。”石学海说,“我们十分重视民俗专家的建议,因为故事发生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只有了解他们的生活,才能真实还原他们的生活。”
石学海对细节的严谨一直持续至演出结束——谢幕时,演员们向观众行了蒙古族的礼。
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你们知道你们表演的是什么故事吗?”
“知道,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发生在什么时候?”
“上世纪60年代,是国家还很困难的时候。”
彩排前,记者在后台化妆间见到了此番参演的15个小演员。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作出回答。
“他们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在内蒙古巡演的20多天里,孩子们搭乘飞机、高铁或汽车奔波各地,十分辛苦。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在酒店的走廊里练功——杂技专业的孩子,基本功不能松懈。”程甄妮说,“这次演出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学着成为专业的演员。”
大幕开启,小演员和成年演员同样投入。每一次,“都贵玛”的扮演者杨蕊在舞台上泪流满面时,台下,很多观众也在不断拭泪。“做演员必须先打动自己,只有这样,你的表演才能感染别人。”石学海说。
舞台剧《国家的孩子》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北京市委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出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是“京蒙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有益尝试。都贵玛与孩子们的故事不再停留在过去,也不止停留在遥远的大草原,这场心灵的沟通跨越了时间、空间,温暖了许多人。
“这也是在内蒙古演出时,很多人愿意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我们的原因——我们有共鸣。”石学海说,“讲好都贵玛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不仅对于内蒙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西南昌搭建家门口的“乡村”市集 激发助农增收新活力
- 运动怎么吃事半功倍?
- 广西那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促进口岸经济发展
- 给10万!本科生就能做好科研吗?
- 西安交大校长寄语新生:要站在世界看自己 站在未来看自己
- 国际最新研究:卫星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全球极端水事件有所增加
- 被困洞穴11天死里逃生,美国探险家:本以为必死无疑
- 2024广东(清远)时尚产业大会签约动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52亿元
- 国内游戏市场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
- 重庆: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
- 尺素金声|精准帮扶,助力小微企业提质增效
- 《不就是拔河么》收官 励志青春诠释体育精神
- 未来“别墅”将不再稀缺?
- 进博面对面丨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开放的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 芡实:鸡头米的发达
- 第二十三届投洽会将成为主宾国数量最多的一届
- 黑龙江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 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代表访福州 两岸姐妹情浓心融
- 浙江金华“副高烧烤”依旧火热 局地最高温43.9摄氏度
- 美国近6000万人受冬季风暴警报影响 多州进入紧急状态
- 热门推荐
-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CPI略有下降 PPI环比由涨转平
- “大船深水”时代来临 11.6米吃水船舶将常态化靠泊南京港
- 美西方加码对乌军事支持 大批军工企业从中获利
- 中国游客大幅增长提振柬埔寨旅游从业者信心
- 文明对话 和合共生|让“读懂中国”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 发现最美铁路|草原国门下的车辆“哨兵”
- 强品牌启示录:“一抖一书一分众”是提升品牌资产的核心媒介组合
- 大年初四“迎财神” 台北民众为龙年“讨彩头”
- 话剧《塔河人家》上演 深情演绎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岁月
- 一日内百余场野火肆虐西班牙,与人为纵火和反常高温有关
- 评论:“搭子社交”可以有 “亲密伙伴”不应无
- 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
- 武铁将调整列车运行图 进一步提升客货运输能力
- 2023年中国—东盟媒体凭祥行启动
- 中了大奖后,兑奖有哪些注意事项?
- 新一轮“倒水”模式开启 广西电网全力抗灾保供电
- 聚焦产教融合 东南大学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 安联基金:现在是投资中国的好时机
- 广西柳州开展“环卫开放日”活动 探秘垃圾去哪儿
- 重庆针对重点区县发布山洪和渍涝灾害Ⅳ级(蓝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