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留法“艺术天团”共绘的“新美术”图景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参观,它与于杭州落幕不久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一起,启引大众关注到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群体,回味他们共绘的“新美术”图景。
简直可以用“艺术天团”来形容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群体。他们不仅是中国艺术界“最贵”的一批艺术家,更在艺术史上画下璀璨的痕迹、留下深远的影响,创造出东西文明互鉴的灿烂结晶。
——编者
很多艺术青年从上海出发留学海外,尤以法国巴黎为首选目的地
自1900年前后的晚清民国开始,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席卷中国。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出国留学风行全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这股风气推向高潮。
近代上海凭藉其得天独厚的开埠优势,很快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艺术重镇。土山湾画馆、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等美术学校纷纷设立,一大批艺术人材在此汇聚并“集散”。很多艺术青年更从上海出发,远赴海外留学,其中尤以法国巴黎为首选目的地。
法兰西是艺术浪漫的国度。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打趣说:“法兰西对英格兰最为骄傲的地方在于:每一个法国的资产者都想成为艺术家,而每一个英国的艺术家却都想成为资产者。”
19世纪之后,巴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之都,自印象派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等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流派。
法国有许多美术学校,其中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黎高美)名气最响,自然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资料显示,吴法鼎(1883—1924)是第一个在该校正式注册的中国人,他1911年赴法留学,初学法律,后改学油画。和他同期的还有画家李超士(1893—1971),于1913年考入巴黎高美。
在1914至1955年的四十多年间,在巴黎高美注册的中国留学生有132人。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学生在绘画和雕塑学科所占的比例也是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1934年左右,有将近30名中国学生都在巴黎高美读书,人气最旺。
这里不妨简单介绍几位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的情况。
大画家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从小跟父亲学画,天赋过人。他17岁就来上海卖画谋生。上海是他的福地,他在这里打开眼界,并得到黄警顽、康有为以及哈同夫妇等贵人相助。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赴法考入巴黎高美,学习油画、素描。1920年,他结识画家达仰,画艺于是大进,并游历西欧诸国,拓展眼界。翌年,他和张道藩、谢寿康、邵洵美、常玉、江小鹣等人在巴黎组成“天狗会”。
后来徐的学生吴作人、吕斯百等都曾到巴黎高美留学。据说吴就是拿着招生广告,从绍兴路文元坊家里走到永嘉路371号,投考徐主持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从此成为徐氏弟子的。
潘玉良(1895—1977)的传奇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因作家石楠《画魂》一书而轰动一时,还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她于1921年公费赴法留学,1923年入读巴黎高美。1928年,她返回中国,先后在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7年,她重返巴黎画画,直至去世。潘临终前,要求友人将她的作品悉数运回中国,现为安徽省博物院珍藏。
雕塑家江小鹣(1894—1939)是晚清翰林江标之子,家富收藏。江早年留学日本,与许敦谷、陈抱一等人在日创办中华美术协会。回国后,又与丁悚、杨清磬、张辰伯等人发起成立天马会。去年丁悚的文献展中,就有江的照片风采。
1921年,江小鹣与好友陈晓江赴欧洲游学。他多数时间在巴黎居留,并遍访欧洲各地博物馆和名家画室,其画作《黄金时代》曾入选法国沙龙展。
江小鹣后来成为民国有名的雕塑家,名流政要纷纷请他塑像,代表作有《孙中山像》《画家陈师曾半身像》等。抗战爆发,江应云南龙云的邀请到昆明为他制作雕像,不久因辛劳过度逝世。
苏州美专创始人颜文樑(1893—1988)于1928年入巴黎高美学画。1932年回国时,颜文樑为学校带回古典石膏像460余件,美术图书4000余册,一时为全国美院之最。他晚年居住申城,对上海美术事业贡献良多。
而黄觉寺(1901—1988)是颜文樑的得力干将,苏州美专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34年,他赴巴黎高美学习,是谭望培画室的研究生。抗战胜利后,他全面主持校务。1952年苏州美专撤销时,黄觉寺当着学生的面大哭不已。
周碧初(1903—1995)1926年入巴黎高美,与张弦、汪日章、吴恒勤等人同班。他师从印象派画家洛朗(Ernest Laurent)教授,用色丰美,笔触细腻跳跃,被誉为“我国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1930年回国后,曾在杭州艺专代课一年,后参加上海“决澜社”第一次画展,又为徐悲鸿、汪亚尘、朱屺瞻等人组织的“默社”成员。他对新中国上海美术人才的培养贡献卓著。
雕塑家王临乙(1908—1997)是正宗的上海人,他1929年赴法留学,在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高美学习,曾获全法美术学校速写奖金。在巴黎他与法国姑娘王合内恋爱结婚,两人相伴一生的故事,感人至深。新中国成立后,王临乙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
另外像女画家方君璧(1898—1986),14岁就随姐姐来到法国,1923年入巴黎高美学画,作品《吹笛女》入选巴黎春季沙龙。她晚年留居法国三十余载,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艺术回顾展,以示嘉许。
张荔英(1906—1993)则是湖州富商张静江的女儿,自小生于巴黎,高中后赴纽约学艺,后又回到法国的克拉洛西美术学院和比娄学院深造。她对塞尚等人的后印象派绘画心折不已,所作静物沉静热烈。1940年代,她和丈夫滞留上海,曾在上海举办多次展览。1953年,张荔英移居新加坡,成为南洋艺术学院首位女教育家。
刘海粟(1896—1994)虽未留学,但他于1929至1935年间两次赴欧洲考察美术,遍访法、意、瑞名胜,举办展览,并与名画家交游论艺。期间他有多幅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和蒂勒里沙龙。
翻译家傅雷(1908—1966)对艺术鉴赏同样造诣精深。他于1928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主修文艺理论,课余旁听美术史及鉴赏理论。1930年他即发表第一篇美术评论《塞尚》。回国后他曾任教于上海美专,主讲美术史。傅雷眼光独到,与很多画家如黄宾虹、林风眠和庞薰琹等交往密切。
当时的杭州艺专曾被戏称为“巴黎美院分院”,汇聚了一大批留法艺术精英
网罗留法画家最多的,可能当数林风眠为校长的杭州艺专(初为杭州国立艺术院,后相继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专等,今为中国美术学院),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1928年,在蔡元培的全力支持下,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林风眠任院长。艺术院汇聚了一大批艺术精英,且大多有留法背景。学校的建制,仿照巴黎高美,乃至图书及教具设备的采购,也全从巴黎运来。因此人们戏称它是“巴黎美院分院”。
值得一提的是,吴大羽(1903—1988)先生是杭州艺专公认的一面旗帜,他1923年赴法留学,考入巴黎高美,与林风眠、林文铮结为好友,后成为筹创艺术院的“三驾马车”。
他在学校的威望极高,赵无极曾深有感情地说:“吴大羽先生是一位善于点亮学生眼睛的恩师。”学生吴冠中说:“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他们那一代学子,无不深受吴先生的伟大艺术人格感召,使得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如宗教般虔诚。
吴冠中一直到晚年,他还能大段背诵吴大羽当年写给他们学生的书信,一字一句,声情并茂。
林文铮、蔡威廉夫妇也是国立艺专的中坚。林文铮和林风眠是同宗、同乡兼同学,1919年两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他考取法国巴黎大学,专攻法国文学和西洋美术史论,期间他的才华和交际能力得到蔡元培的赏识。回国后他参与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教务长。
蔡威廉(1904—1939)是蔡元培的长女,她九岁就随父亲到巴黎生活,先后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和法国里昂美术学院深造。1939年,她在昆明因产褥热去世,引起文艺界人士极大悲痛。
方干民(1906—1984)与林风眠、吴大羽齐名,是国立艺专三位著名的西画教授之一。他于1926年入巴黎高美深造,与周碧初、汪日章等同学。读书期间,他又结识作家苏雪林堂妹苏爱兰,姐妹俩一起在里昂美术学校学艺。两人恋爱并结为夫妇,回国后一起成为国立艺专老师。方干民上课同样很有魅力,教室外常挤满了旁听的学生。他也是东方最早兼擅立体派和抽象画法的艺术家,可惜1950年代后,他饱受磨难,这些早年的探索都放弃了。
画家兼作家孙福熙(1898—1962)是著名副刊编辑孙伏园的弟弟。他1920年赴法留学,在里昂美术学校学画并开始写作。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教授,主编《艺风》杂志。1929年他再度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深造,归国后续任杭州艺专教授。他和鲁迅也来往密切。新中国成立后,孙曾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教育研究会主席。
国立艺专还出过三位有名的雕塑家,李金发、王子云和刘开渠。
李金发(1900—1976)也是林风眠的同乡,两人一起考入巴黎高美,主攻雕塑。他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做过雕塑教授,并从事写作,是民国象征派诗人鼻祖,后来还当过外交官。
王子云(1897—1990)和刘开渠(1904—1993)都是安徽萧县人,又都毕业于北京美专。1928年两人一同到林风眠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教。当年刘开渠即赴法深造,从师于巴黎高美著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王子云则于1931年赴法,同样入读巴黎高美雕塑系,学成后两人均回国立艺专教书。1940年,王子云带队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为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晚年他撰写《中国雕塑艺术史》巨著,影响卓著。
刘开渠思想进步。1949年上海解放,他与庞薰琹等美术家发表“美术工作者宣言”。杭州解放后,刘任国立艺专校长及上海市美协主席等职。1953年,他去北京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和创作。他是中国美术馆首位馆长,任职长达三十余年。
常书鸿(1904—1994)于1927年自费赴法留学,先后在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高美专攻油画,作品屡屡得奖。1936年他回国,任教于北平艺专,抗战中,他一度担任合并后的国立艺专教务长兼油画教授。1943年,常书鸿来到敦煌,负责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前后长达四十年,被人尊为“敦煌守护神”。
庞薰琹(1906—1985)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人。他1925年从上海赴法,入巴黎装饰美术学院学习设计,又到其他艺术机构学习音乐和绘画。1930年庞薰琹回国任教,翌年与好友张弦、倪贻德等人发起成立“决澜社”,影响很大。抗战期间,他一度也在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再次回到杭州艺专,参与接管工作,任教务长兼绘画系主任。稍后去北京筹建中央工艺美院,是该校创始元老。
艺专还有一位教授秦宣夫(1906—1998),他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是吴宓的学生,李健吾的同学,1930年入巴黎高美学习油画,同时在巴黎大学等处修习西方美术史,是一位实践与理论兼擅的学者。抗战时期在昆明安江村他教过吴冠中等学生油画,吴的早年画风明显受他影响。
另外,杭州艺专的刘既漂、雷圭元、汪日章、叶云、周轻鼎、吕霞光等教授也都是留法艺术家。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
巴黎是艺术学子心中的“麦加”圣地。抗战期间,留学计划一度中断。日本投降后,吴冠中和赵无极等人才有幸重新赴法留学。当时他们的很多同学都有赴法留学的打算,然而随着时局的急剧变化,这一梦想多数破灭。
像吴大羽的关门弟子张公慤,要不是当年在转道香港的路上被偷掉护照钱包,也早就成为留法大画家了。命运的改变往往就在一瞬之间。
回望历史,联系中华艺术宫正在展出的林风眠、吴冠中“中国式风景”,他们师生两代在今天的“胜出”,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衬着整个早期留法艺术家群体当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
早期留法艺术家所创造的丰硕艺术成果,共绘的“新美术”图景,正是百年来中法文化碰撞融合、相互生发的灿烂结晶。他们所走过的艺术道路,风风雨雨,筚路蓝缕,更是东西文明互鉴的一个极佳例证,值得后人借鉴铭记。
(作者石建邦为艺术评论家)
文汇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年天津港接待国际邮轮达100艘次 进出境旅客超34万人次
- 车臣领导人:车臣部队已出发平叛
- 云南省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 第十届北京高校兵棋推演大赛落幕
- 开发干细胞疗法、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对抗衰老,人类一直在努力
- 北京政协委员支招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 纪录片《何以中国》播出——倾听中华文明的历史回响
- 第六届初心榜年度青年人物杨晓培:初心就是敬畏心
- 金融监管总局: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
- 这国冲突持续,近2000人伤亡 ,欧盟大使遭袭……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出席2023年瑞穗金融研修班活动
- 东西问|张艳虹:如何在柬埔寨讲述中医药文化?
- 他们转变赛道,从带小孩到带“老小孩”
- 电影五一档 注定势难挡?
- 报告:上半年中国电竞产业收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4.43%
- 上班“阳了”算工伤吗?居家办公加班有加班费吗?
- 客运司机节假日上班算加班还是特殊工时?
- 游戏产业成毕业生就业“香饽饽”
- 生态县城智慧城管 湖南中方县“三招”打造宜居城市
- 从ChatGPT到Sora 业界关注大模型“利刃”如何安全出鞘
- 热门推荐
-
- 经合组织上调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2.7%
- 国家能源局: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 曲艺粤剧文化交流会在广州荔湾举行
- 胶东“土味”砂大碗重绽光华
- 中国贸促会:7月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近三成
- 《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发布
- 广东警方开展“清风行动” 共侦破涉赌刑事案件470余起
- 《青海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出台
- 沪上老字号餐厅年夜饭“一厢难求”
- 捍卫百姓餐桌及生态环境安全 辽宁公安机关重拳出击
- 抖音电商发布2024消费者体验报告 多措并举优化用户体验与权益保障
- 老字号并非“一老永逸”
- 台湾文化界人士:文物保护要从“心”做起
- “全国通办”恢复 港澳跟团游订单暴增
- 记者观察丨美国推行“门罗主义”酿移民危机 移民沦为党争“牺牲品”
- 从露营徒步到围炉冰茶 “氛围感经济”解锁消费新场景
- 关于肿瘤筛查的这些说法靠谱吗
- 后浪成劲浪 浙江桐乡民营企业何以生生不息?
- 1-4月全国彩票销售增长49%
- 男子驾车紧追女友所乘车辆致连环车祸 3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