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张艳虹:如何在柬埔寨讲述中医药文化?
中新社金边2月23日电 题:如何在柬埔寨讲述中医药文化?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作为中国向全球派出的首支国家级中医抗疫医疗队的副队长,张艳虹医生在柬埔寨常驻期间,从当地随处可见的吴哥古迹壁画,联想到中医药理论,寻求吴哥之美与中医之美的融合。近期,张艳虹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一名中医药专家吴哥文化之旅的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名援外中医医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对传播中医药文化有怎样的理解?
张艳虹:援外医疗工作与国内工作的最大不同,就是我们不仅是一名医师,更是筑牢两国友谊桥梁的建设者和中华文化的播种者。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它遍布四海之内,是祖先留给我们和世界的宝贵财富。作为第一支整建制由中医师组成的援外医疗队,除了参与救治当地患者,如何让当地人民通过中医药了解中华文化,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
随着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对中医有了信任感,进而对背后的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只有真正了解中医药文化,才能从根源上接受中医药。很多人来到中医门诊时,都会在候诊期间饶有兴趣地观察放置在分诊台的针灸模型,以及挂在廊柱上的“内景图”。这让当地民众在感受中医疗效的同时,也对中国有了更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对促进两国友谊互通起到积极作用。
中新社记者:此次援柬任务中,如何在当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医疗队做了哪些安排和实践?
张艳虹: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不同于简单地看诊治病。随着看诊人数逐渐增多,柬埔寨民众对中医药的疗效有了深切感知,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很多当地居民并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理解中医药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让中医之花真正盛开在异国他乡,医疗队探索了多种模式。一是润物无声地在工作中熏陶。所有的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都对患者科普中医相关的饮食调护及生活保健,从简单易行的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进行治未病的调护。二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各式各类的民众参与性活动,通过培训宣讲、实际感受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政府机关,走进广播电视台,宣讲中医药的效果。三是以互通互融的方式加深理解。从当地文化出发,挖掘两地文化中的共同点,帮助当地人民更好理解中医药。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柬埔寨高棉古国历史中的吴哥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很多异曲同工的美。
中新社记者:中柬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当地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何相通之处?
张艳虹:来柬埔寨之前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止步于吴哥窟,随着我们在工作中与当地人民进一步交流,发现以吴哥窟为代表的吴哥文化其实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吴哥有一个一般游客不会关注但却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涅槃寺。涅槃寺由五个正方水池构成,外周的四个水池有不同的雕像,中央大池流水入四方小池。至今柬埔寨人仍认为这里的池水可以治病,这里的池水向所有城中的人民开放,应该是普惠性公立中医院的雏形了。浸泡过药草的池水恰如早期的中药汤剂,内服外用,加上祝祷,也有几分身心通调的影子。
中新社记者:您是如何向当地介绍中医药,让当地民众熟悉这一文化?有哪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张艳虹: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向当地人民介绍中医药,也开展了很多次讲座去推广,但是受限于两国文化不同,有时候还是有点难以共通。我时常思考怎么才能因地制宜地去描述中医是怎么看病的。有一次在做PPT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在通勤的路上时常看到一些当地特色建筑,如蛇神那迦、毗湿奴。随着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我发现这些身边素材恰恰体现了中医的一些哲学思想。
吴哥寺回廊东面墙壁上是印度教的创世纪神话浮雕“搅动乳海”,这个故事可以在柬埔寨各处的建筑上看到。乳海即生命之海,在故事中天神和阿修罗各执一巨蛇向两边拉扯,在这一过程中,象征生命的仙女阿普萨拉就诞生了。在这里神和魔没有正邪对错,而是相互制约的两种力量,他们相互作用创造了新生命。在中医理论中,阴和阳正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类事物的概况,阴阳的彼此消长和互根互用维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任何一方出现强弱就会打破平衡,威胁健康。
另一方面,柬埔寨随处可见的印度教主神是毗湿奴神,他的形象通常是手持四种法器,蹲坐在神鸟迦鲁达的肩膀上。古代中医需要在没有辅助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疾病判断,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反馈、修正中,逐渐形成了望闻问切四个方法。这就类似于毗湿奴有四只手臂各持一法器:法螺、杵、神轮、莲花,通过四种神器的法力共同提高自身的能力。我把这些素材应用到在当地的中医科普讲座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人会觉得中医的理论基础离自己的生活很近,不会特别难以理解。(完)
受访者简介:
张艳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九批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北京急诊医学会青年与创新转化分会委员。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心血管病方向。2019年参加博士服务团挂职陕西省服务基层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22年3月赴柬埔寨执行中国援柬抗疫专家组及医疗队任务至今,任中国援柬抗疫医疗队副队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在浙江,感受乡村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 馆小而趣大 河南小型专题类博物馆受热捧
- 双城联动、丝路共读 第十八届“西安读书月”启动
- 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43760.7亿元 同比增长5.2%
- 巴西圣保罗在强风暴和停电中入夏
- 遇见福建:非遗+旅游 蕉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 海螺沟野马海子要实施收费管理?国内已有多条户外线路采取收费模式
- 湖北宜昌打造长江生态综合治理“三峡路径”
- 过一个有文化味儿的年
- 北京国际音乐节携手青年音乐家共探马勒精神为传统注入新意
- 共赴“进博之约” 共享中国机遇(和音)
- 87版《红楼梦》“鸳鸯”扮演者郑铮去世
- 四川:因地制宜书写“土地文章”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 宁夏首个营商环境监测站挂牌成立
- 厨艺、书法……你最近“解锁”了什么新技能
- 宁夏开展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习 多套先进设备亮相
- 特朗普发表讲话宣布胜选 承诺帮助美国“治愈”伤痛
- 风靡一时的福尔摩斯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 广西防灾减灾保秋粮 全年粮食播种已完成超7.5成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特色养殖助振兴 鸵鸟“鸵”起致富梦
- 热门推荐
-
- 中国专家获得中药抗肿瘤新成果:揭秘黄芩素治疗早期肺癌的关键靶点
- 这周五首发!50年期特别国债要来了,降准降息会有吗?
- 德国黑尔讷市长:欢迎中国文化元素更多融入当地市民生活
- 核酸药物研发加速 学科融合迫在眉睫
- 跨文化的京剧碰撞:当埃及留学生遇见京剧尚派传人
- 希腊两列火车相撞已致32死85伤 伤亡或进一步上升
- “五感”体验今年新趋势:重口转清淡 色彩要鲜艳
- 中国A股能源金属板块周三走强
- 日本东北部沿海发生5.9级地震 福岛等地有明显震感
-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正式启动
- 福厦高铁开通运营“满月” 助力沿线经济文化发展
- 32所法国高校组团拓展中国东北地区生源
-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综合二科科长张郅昭确认因公牺牲
- 哈萨克斯坦总理称将扩大对乌兹别克斯坦出口供应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
- 广东汕尾一家5口海滩游玩落水 造成4人遇难
- 消费需求恢复 中国CPI同比三连涨
- 中新健康丨广州医疗团队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新方案 近五成患者术后12周达到减药标准
- 湖北发布反餐饮浪费团体标准
- 晋青两地文旅“互动”:品热贡艺术 愿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