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盆地新发现:110万年前古人类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孙自法)在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中国泥河湾盆地,其古人类究竟是具有相对原始的技术模式1(奥杜威技术)长期停滞不前,还是因石器技术多样性和特殊性而可能存在技术创新和环境适应因素,这个争议话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持续研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3月5日发布消息说,中外科学家对泥河湾盆地110万年前岑家湾遗址的石器技术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最新发现并揭示出欧亚大陆最早的“准备石核技术”,表明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并将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演化到模式2(阿舍利技术)的时间,比之前华南距今80万年提早30万年。
这项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旧石器研究的重要突破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中外科研单位同行共同完成,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
石器技术演化的科学难题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裴树文研究员介绍,作为欧亚大陆东部古人类演化的重要区域,中国拥有众多的早-中更新世(距今约258万-13万年)考古遗址。与欧亚大陆西部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不同的是,中国早期的石器技术,被认为长期停滞不前,具有相对原始的模式1的特点。
针对这种现象,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来解释东亚地区的石器技术表现,包括东亚存在一定的生物隔离、文化遗失、或人口较少而创新不足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并强调可能存在的技术创新和环境适应因素。
因此,中国早-中更新世石器技术的演化特点、模式2的出现时间以及现行早期石器技术研究理念的变革等问题,是学术界长期面临的科学难题。
石器拼合率世界最高
为研究解决这一科学难题,本次合作研究团队选择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开展深入研究。
泥河湾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发育中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和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为学术界广泛关注。该盆地中的河北阳原岑家湾台地发现大量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是古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岑家湾遗址古地磁年代距今约110万年。
岑家湾遗址于1984年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谢飞研究员发现并于20世纪进行4次发掘,2019年裴树文研究员等对遗址进行补充发掘,共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丰富的动物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
除了石核、石片和修理工具等石制品外,岑家湾遗址还出土了152个石器拼合组,拼合率高达30%,也是世界上拼合率最高的早更新世遗址之一,为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存在“准备石核技术”
通过对岑家湾拼合组的石器技术分析和高精度3D扫描,研究团队系统重建了遗址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和工具修理策略。结果表明,岑家湾遗址存在“准备石核技术”,其表现形式为生产具有一定标准的最终产品。
为生产背面相对平坦的薄石片,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已有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步骤,包括对原料的选择、石核台面和剥片面的预制等。在工具修理技术方面,古人类对薄石片进行有意截断,然后利用其中的一半进一步制作成修尖工具。
除了拼合组所展现出来的进步的石器技术,研究团队还在遗址中发现“准备石核技术”各个剥片阶段的产品,在修理工具中也发现具有相似修理模式的尖状器和钻器等单个修理工具,为证实岑家湾遗址存在“准备石核技术”和工具修理模型提供了更加坚实的证据,有力支持了岑家湾古人类层级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石器技术,而与之前认为的简单的模式1不同。同时,石器技术特征所展现出来的古人类原料管理能力、长序列剥片能力等,均表明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已经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
“准备石核技术”最早起源于古人类石器技术演化的模式2阶段,是阿舍利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技术元素。岑家湾遗址古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同时对石核台面和剥片面的准备技术在阿舍利技术的中期才开始出现,如100万年前的南非“西维多利亚石核”,也是该技术在非洲的例证。
比此前提早30万年
针对岑家湾遗址的石器技术特征,研究团队认为,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具备阿舍利人群的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但可能因为适应泥河湾盆地石器原料和高纬度生态环境等因素而放弃制作大型阿舍利工具,进而生产小型工具,这是对泥河湾盆地燧石原料以及生态资源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
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虽然手斧是模式2技术最显著的特征,但模式2技术不应限于手斧这样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将模式2理解为具备某些相似生物特征、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古人类的技术综合体。因此,欧亚大陆西部以手斧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是模式2技术的一种表现,并在对东亚不同环境或原料的适应过程中,古人类在相似的技术能力下发展出一套不同的工具组合。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毕业博士生、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历史研究所博士后马东东表示,鉴于东亚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的特殊性,不应该只以特定石器类型的存在或缺失来定义东亚的早期技术,在关注手斧的同时,还要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对古人类生产的小型剥片产品技术特征的识别,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人类认知水平与技术能力上。
目前,岑家湾遗址是欧亚大陆最早具有“准备石核技术”的遗址,表明具有与阿舍利技术相似技术能力的古人类在110万年前就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并发展出一套与欧亚大陆西部不同的生存策略和与之适应的技术表现形式,比此前的华南距今80万年的模式2技术产品早30万年。
后续研究潜力巨大
裴树文认为,此次研究的新结果对中国北方早期广泛存在的小尺寸石制品的研究理念、旧石器时代早期技术的演化与革新,以及东亚地区阿舍利技术的起源与扩散问题等将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该技术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也对目前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关技术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
他总结说,最新研究表明,作为非洲之外研究人类演化与技术发展的关键区域,泥河湾盆地在构建东亚百万年人类演化和行为发展模式研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后续对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信息的系统研究,还将对丰富“东方人类的故乡”科学与文化内涵、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福建福州: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 山西强化暴雪降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
- “我们希望乌克兰和平,但西方只在乎输赢”
- 海南为入境人员量身打造“放心付”等产品
- 苏皖河南东南部等地有强降雨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 面对老龄化的世界,各国有何应对之道?
- 故宫文创事业部主任:寻找共同认同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 安踏集团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
- 青年如何选择专业?张文宏称“3W”很重要
- 以总理称人质获释前不会停火 人道主义车队在加沙遭袭
- 报告:不同国家军事力量在南海海空相遇,绝大多数是专业和安全的
- 云南西双版纳:打洛边检站开通绿色通道 帮助重伤旅客就医
- 欧盟宣布向加沙地带提供1.2亿欧元人道主义援助
- 中领馆发文提醒中国公民关注勒沃托比火山爆发等情况
- 哈尔滨避暑游“热辣” 中秋游接力
- “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展”在桂林博物馆开幕
- 德国北部遭极端风暴袭击 已致一人遇难
- 西藏亚东县:“帕里牦牛”产业累计为牧民增收8000万元
- 国家统计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 中国专家不断创新介入治疗方式 “另辟蹊径”助患者快速康复
- 热门推荐
-
- 新疆兵团冬小麦连片单产全国第一的奥秘何在?
- 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开庭 将择期宣判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大同:黄花产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俄乌局势进展:泽连斯基访欧寻武器支持 俄称西方欲将俄挤出国际合作
- 精湛杂技演绎中老铁路建设“绿色往事”
- 从销量领先到科技领先 安吉尔品牌战略全新升级
- 宁夏跑出奶业振兴“加速度”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 智能驾驶的护航者
-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将访波兰
- 报告:进博会促进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共享发展机遇成效显著
- 校企共建校内车间课堂 湖南祁阳培育大批“少年工匠”
- 尝枸杞赏非遗 外媒记者感受宁夏特色文化
- 兰州黄河石艺画爱好者:巧借奇石纹路绘丝路美景 赋予石头“新温度”
- 第六届琦君散文奖揭晓,万方、徐迅、塞壬、邹汉明共同获奖
- 马克龙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通电话 寻求缓解中东紧张局势
- 浙江宁波一医院门诊楼发生火灾 无人员伤亡
- 预计超3300亿投资落地 云南依托产业转移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 【冰雪春天】欢乐冰雪 共创未来 全国家庭冰雪日(天津站)活动启幕
- 美总统拜登签署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 预热大年初一档 多部春节档电影发布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