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小知识:“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许多看似普通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至于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年糕、汤圆、饺子等等。
贺少雅提到,前不久,中国的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春节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在未来的世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春节也会发挥更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
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春节又称“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年”的时间周期概念。
正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岁”称年,以农作物丰收作为年度时间周期。周代继承夏代的计时传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并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节是前后接续的两天,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的过年习俗。
春节有着怎样的节日主题?
春节的节日主题和文化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合家团圆,二是辞旧迎新,三是祈福纳祥。
团圆是春节的主要精神内涵,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团坐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春节后,走亲访友、拜谒问候,与亲友团圆;跨越时空,借助现代新媒体,全球的中华儿女共享民族大团圆。
辞旧迎新是年节通过仪式的主题,除夕夜,人们以爆竹迎年;新年后,接神祭祀、祭拜祖先、拜年庆贺,进入新的生命旅程。
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逛庙会、舞龙灯……这些习俗饱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喜悦,也有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梦想。
“过年”,是啥意思?
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保持不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
人们常常习惯说“过年了”,而“过年”,体现在“过”字上,指的是人们忙碌着迎接新年、欢快地庆祝新年的一个过程。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过年的时段一般从腊日开始计算,腊日在魏晋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时已定于腊月初八。
此后,民间通常将腊月初八作为年节的开始,也有的从祭灶(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古代岁末为何举行驱傩仪式?
自先秦以来,民间就有岁末驱疫行傩活动。驱傩的时间或在腊日前一天、或在腊日当天、或于除夕之前,是岁末年终的主题活动。
驱傩仪式有两样法器必不可少——鼓和面具。敲起傩鼓,撼天动地;戴上面具,借神驱疫。
民间驱傩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但也一直传承。宋代岁末驱傩已逐渐演变为傩戏,城乡敲锣击鼓、例行舞傩。
明清以后,傩舞的表演性更强,世俗化增强,宗教性趋弱。驱傩还逐渐融入到其他年俗中,例如有的地方将其与岁末扫尘结合起来。
古代为何要燃爆竹?
“红红火火过大年”,这是喜爱热闹的中国人对年的定义。
一种说法称,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疫鬼。
当时的爆竹是真的“爆竹”,即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因受热膨胀而爆出声响。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古人认为,燃放爆竹不仅带来欢腾的过年气氛,还有驱瘟逐疫之功。
“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有观点认为,拜年传统源自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汉代以前,民间祭祀庆祝年节的习俗主要在腊日、腊明日,后来移到正日。
依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相关记载,当时拜年的内容主要有祭祀祖先、礼敬尊长,以及拜贺宗亲乡党等等。
时日至今,人们拜年仍然如此,先是家庭内团聚,而且要敬祖先、敬尊长。在完成家庭团聚之后,人们才开始按照亲疏远近,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拜年。
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哪些?
包括饺子在内,春节期间的美食相当丰富。
比如,有的地方过年要吃汤圆,寓意团圆。春卷一般被认为是立春的节令食品,但在江南地区过年也吃春卷,寓意迎春。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带的年节食品。每到岁末,人们就忙着浸泡糯米,准备打糍粑。通常而言,要先泡好糯米,上饭甑蒸熟,趁热倒入石臼中,将糯米熟饭捣烂。
此后,将捣烂成团的糯米团取出,平铺在簸箕或案板上,待冷却后,切成圆形或长方形,或火烤、或油煎、或水煮,同样美味。糍粑亦是待客佳品。
吃年糕有啥讲究?
早期社会粘性的米糕用作祭神,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意味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东高密农家一般用黍米面做年糕,把糕面和水后平铺在大盘子上,上锅蒸熟。然后,将其用手拍成两三厘米厚的饼,拍平后插上红枣,凉透之后切成方块保存,年节期间可以切成薄片蒸着吃,更大的用途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和过年时祭神摆供。
苏州年糕用糯米面制成,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在这首诗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何正月初七是“人日”?
人日又称“人庆节”“人七日”。据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至于古代因何原因将七日定为人日,历史文献中尚无清晰的解释。据民间传说,女娲在前六日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的生日。
人日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浓郁的本土文化,例如有剪彩戴胜、登高,以及吃七宝羹等习俗。
节日文化如何传承?
贺少雅认为,从春节传承的原则来说,春节的传承主体应该是以社区、群体、个人为主,以普通的春节文化传承者为主。
同时,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应该重视提高春节的公共文化属性,让春节为更多的人群所共享。要充分重视和传承春节的文化内核,以及保证春节假期的稳定时长等。
此外,重视构建和弘扬春节文化象征体系。具有标志性的节物和活动是节日稳定传承的重要依托,要尊重和谨慎对待既有的春节象征物,如春联、窗花、压岁钱等,有意识地构建适应现代生活的春节象征物和文化活动,如红灯笼、中国结、观贺岁电影、看书观展等,让人们享受春节,自觉地传承春节。(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经济观察)中国金融部门“一把手”集中回应热点问题
- 美国的“基建大饼”和“基建尴尬
- 【国际锐评】美国对华科技战为何事与愿违?
- 拼多多陈磊:继续重仓农业农研,坚定投入长期价值
- 郑若麟:在法国20多年,我看到西方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份量 | 中法老友记
- 宁夏隆德首批和牛出栏 高端雪花牛肉走出“大山”
- 上海完成首例非居民跨境办税创新场景应用
- 二○二四最火的冰箱贴诞生记
- 俄音乐会恐袭亲历者回忆惊魂时刻
- 两岸青年双创大赛启动 台商称大陆是追梦圆梦的舞台
- 自我防护意识“不降级” 外出就餐注意这几点
- 重庆涪陵龙头港开行“点到点”快速货物班列 助跨境货运降本增效
- 《自然》论文:雄性小鼠干细胞转化功能性卵细胞 约1%能产生后代
- 上海1396家企业承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中国互联网协会:警惕!“AI换脸”新骗局
- 中国延续四项个税优惠政策
- 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数字中国院士港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 伊朗革命卫队:哈尼亚遭短程射弹暗杀 暗杀获美方许可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江苏省决赛举行
- 湖北考古新发现 填补江汉地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空白
- 热门推荐
-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
- “科学世界中的女性力量”展览启幕,中法卓越女科学家齐聚见证法国科兰黎细胞级抗老护肤实力
- 西安轮椅青年“丈量城市” 为残障人士出行提供“安全感”
- 网约车平台下调抽成比例,有司机称收入不升反降
- 蔓咋读?热播剧女主名字念错了?
- 多应用落地,超5000亿市场规模 低空经济处在爆发前夜
- 白皮书:去年全球AI市场收入达4500亿美元 同比增长17.3%
- 智能建造案例分享暨现场观摩交流会在穗召开
- 长沙一高校搭建“感知中国”学习平台 架起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桥”
- 商务部回应所谓加征10%关税:中方一贯反对单边加征关税措施
- 美人鱼冠军表演秀在广州举行 融合奥运元素受欢迎
- 浙江乡村观察:乡贤“土专家”种下葡萄“富裕果”
- 这几种家庭常见食用油 分别适合怎么烹饪?
- RCEP关税优惠助吉林汽车拓展东盟市场
- 天津航空新开榆林、临沂往返首尔直飞航线
- 2024年鄱阳湖国际观鸟大赛圆满收官
- 国家统计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扎实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
- 又面临联邦起诉?特朗普:会在“世纪审判”上玩得开心
- A股三大股指周一上涨 消费类股票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