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遗之城泉州 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故事
当27岁的意大利女孩茉莉(Yasmin Von Roon)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时,她觉得自己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童年时期,奶奶常给她读《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将泉州描绘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市场上有堆积如山的香料、宝石、名贵木材、金银饰品等,即便地中海地区的香料中心亚历山大港,其香料贸易量尚不及泉州港的十分之一。”马可·波罗如是写。
“什么样的地方能有这么辉煌的历史?”茉莉对泉州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为此,她很早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眼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
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见证了千年来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也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下的新故事。
“泉州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山东大学教授姜波长期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工作,在他看来,泉州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它代表了古典时代东方的航海传统,揭示了中华文明“向海而生”的一面,还是体现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遗产地。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历史。”姜波说,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城市,曾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使者、商贩,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和谐共处。
泉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航海的基因,也在新时代书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祖籍泉州晋江的印尼华侨许金聪曾在1979年“下海”经商,他卖过菜,开过小工厂,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民营的印染工厂,但创业艰难,不久就倒闭了。后来,许金聪又两度“下南洋”,创办了宇宙集团,发起印尼晋江同乡会。
“不惧风浪的海洋文化是我们闽南人的创业精神。”许金聪说,“失业不可失志,失财不可失德。我们始终记得,只要信念有,敢拼定会赢。”
在30年的时间里,许金聪曾走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创作出《闽商下南洋》系列小说。他还遇到很多年轻的华人,“我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福建人,闽南人’。他们已经几代人没有回过中国,可还记得自己来自哪个村哪个巷。”许金聪说,在菲律宾、印尼的许多地区,还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保留着浓厚的泉州文化传统,福建话是人群中更通用的语言,“海外华侨,根在中国”。
“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铺就了古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今天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姜波说,“我们应该弘扬闽南人这种向海而生、梯航万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保持开放,保持一种包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
7个月前,茉莉来到中国,成为浙江大学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的硕士生。
从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亚,茉莉已打卡中国20多个省份。在她心中,泉州始终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欢迎我的城市,泉州人都很热情友好,他们的包容让我觉得宾至如归。”
作为一名自媒体视频博主,茉莉常在Instagram和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去重庆时,她发布了一条“外国人在重庆”的TikTok短视频,短短几天就获得了2000多万人次播放量。
小时候,茉莉只能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中国。真正来到中国后,却发现它远不止新闻中描述的那样。“所以我拍摄短视频,想给大家展示中国真正的样子。让不曾到过中国的海外友人也能欣赏中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国人的善良、热情。”
除了吸引外国友人进来,泉州也作了很多新探索,让这座世遗之城承载的厚重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朋友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国内首个海事博物馆,也是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随着泉州申遗成功,海交馆作为文化地标,成为人们全面了解世遗之城的重要“打卡点”。
馆长丁毓玲说,海交馆会不定期在海外举办展览,讲述泉州航海贸易开拓海洋的故事。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8年,海交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组织了以“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为主题的展览,名为《远方的故乡》,当地许多阿拉伯人观看后都大受感动。
“他们都表示,没想到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这么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持续不断地来到中国泉州。正是泉州宽松包容、兼容并蓄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祖先留下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一直传承到今天。”丁毓玲说,“这也是我们做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工作非常有价值的地方,能体现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是我们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
在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翻译曾国恒看来,千年前,泉州已是“涨海声中万国商”,在当下,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章、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更成为一件“人人可参与”的事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用使命感来要求自己,把自己当作代表中国的使者,成为一张行走的对外交流‘名片’。”
“正如几个世纪前马可·波罗在我们的文化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样,我也对未来意大利和中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充满希望。”茉莉说,“希望我们共同的历史成为持久合作的基础,让这一友好关系跨越时空,架起理解、友谊和共创的桥梁,让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成为我们未来团结和繁荣的象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跨越千年锡城旧时光,运河与城市实现“双向成长”
- 北京城区杨柳飞絮基本结束 山区局地13日进入高发期
- 5月27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上周五下降0.71个点
- 为引流,部分教培机构上演虚假“人设秀”
- 又一个全球最大!这里真的有龙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北京—东京论坛” 日方执行委员长武藤敏郎
- 端午假期昆明机场口岸出入境旅客量超2万人次 学生游成主力
- 上海:到2025年绿电交易规模达到50亿千瓦时以上
- 百余名地质古生物专家齐聚桂林 共促地学科普发展
- 广东民营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 投资金额超119亿元
- 持续暴雨致美国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洪水泛滥
- 新疆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2届会议介绍事实真相
- 水利部:加强黄河自然规律和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 凝“新”聚智! 第三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将在天津举办
- 山东持续深化招才引智 激活就业创业“一池春水”
- 中新健康|青海:寒潮来袭 中医疗法“护盾”有良方
- 找工作看重啥?近九成受访应届生直言里子比面子重要
- 付款以后又现“更低价” 消费者只能认栽?
- 多地加大补贴力度 促进汽车以旧换新
- 向海泉州丨中新网评:以文兴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 热门推荐
-
- 稳稳兜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 吉林多举措促人才回归 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
- 青海省唯一驼乳产品加工生产线在乌兰建成
- 古建焕发华彩 北京中轴线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 2023北京餐饮品牌大会亮相服贸会 把脉行业发展新前景
- 广西13条河流20个站超警 继续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 拜登:正考虑澳大利亚提出的撤销对阿桑奇起诉的请求
-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乡村振兴”班列助吉林“矿泉水之乡”快速创富
- “民歌大观”走进丽江 聆听古老民族智慧
- 山西首笔数据资产无质押增信贷款在数据流量谷落地
-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中方对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加剧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感到痛心
- 交通先行脉搏强劲 流动中国生机勃勃
- (新春走基层)新春将至 江苏无锡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
- 中国企业出海 带火印尼“工业旅游”
- (国际观察)加沙停火协议达成 “永久停火”能否实现?
- 重庆原创音乐舞台剧《无常》将赴美亮相
- 美媒:红海危机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所有国家都至关重要
- 国航将增加13条国际航线航班 欧洲为国际运力投入最大区域
- 影响2025年医学发展的11项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