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挑大梁 用青春“焕新”传统文化记忆
两秒钟,4只手,同时操控36条线,一瞬间,“媒婆变仙女”。台上,90后提线木偶戏演员蔡思雅身着中式长裙,手执钩牌,和搭档一起为观众表演一段泉州木偶剧团传承百年的独门绝活儿——木偶变装。台下,一名观看表演的小朋友张大了嘴,拉着妈妈的袖子感叹:“哇,好神奇!”
蔡思雅发现,提线木偶戏变火了。“之前是老人们爱看,现在很多年轻人专程来泉州打卡”。过去剧团在每周二、四、六下午各有两场演出,从今年年初开始,加到了每天5场,依旧一票难求。排练舞台上,挑大梁的90后也越来越多。
在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世遗之城泉州,你能窥见很多类似的变化:南音、醒狮、妆糕人,越来越多90后、00后努力学习技艺,成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古老的梨园戏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变身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新体验;拥有动人故事的传统民俗簪花围,乘着网络的“东风”频频“出圈”……
新时代,传统文化记忆正被年轻人摘去“古老、陈旧”的标签,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当年轻人“撞上”非遗
泉州提线木偶戏,这门起源于秦汉的艺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蔡思雅与非遗的缘分仿佛存在于“冥冥之中”。声音条件较好的蔡思雅从小跟着堂姐学南音,有一次她在电视上看到木偶戏大师黄奕缺表演驯猴,大师手中的木偶仿佛有了生命,这让她对提线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蔡思雅在家人的支持下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和提线木偶结下不解之缘。
木偶戏看起来有趣,真正学起来却并不容易。泉州木偶的提线多、操控难,最复杂的木偶有36条提线,十指悬丝张弛有度,才能让木偶灵活自如。木偶有一定的重量,基础线规学习起来又比较枯燥,想让每一根线都听话,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练基本功时,蔡思雅每天胳膊都是酸的,有时还会举木偶举到抽筋。表演木偶戏不仅要操纵木偶,还得融入角色,兼顾念白、唱腔、节奏和走位,“一心多用”。“木偶刻出来的脸只有一种表情,所以要靠演员的声音、木偶的精确动作塑造角色的喜怒哀乐,把想表达的情绪透过线传递给观众。”蔡思雅说。
2012年,蔡思雅考入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师从国家一级演员傅端凤,主攻旦角。从开始学木偶戏到现在,她一刻也没想过放弃。“提线木偶传承了千年,本身独具魅力。”蔡思雅很笃定,自己要一辈子从事木偶表演。
和蔡思雅一样,95后福建女孩蓝绥泓希望自己“到八九十岁了,也能继续做‘妆糕人’”。
泉州“妆糕人”源于古代中原的“捏面人”,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都以粮食制作,但捏“面人”用的是面粉,泉州“妆糕人”原料主要为大米粉和糯米粉。过去,“妆糕人”是人们在传统节庆期间用来祭祀神明的祭品,后来成为人们喜欢的传统手工艺品。
蓝绥泓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爸妈给自己买的一只紫色小鸟,用一根线系在棍子上,风一吹就会转动。回家后,小鸟被放在冰箱顶,小小的蓝绥泓一仰头就能看到。小鸟在上面转了7天就裂开了,但这段记忆一直留在她内心深处。
蓝绥泓读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泉州“妆糕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明铁,童年种下的种子破土发芽。蓝绥泓拜张明铁为师,成了一名“妆糕人”传习者。
对蓝绥泓而言,“妆糕人”是自己接触非遗文化的切入点和载体。在年轻人的眼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无限魅力正徐徐铺开。
让传统文化“更年轻,更时尚”
泉州市蟳埔村的黄丽泳曾是一名老师,十几年前,她发现身边很多东西正从生活中慢慢消失。
她从小在蚵壳厝(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屋,是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记者注)长大,但越来越多蚵壳厝倒塌了,很少有人去修复。蟳埔女从小爱惜自己的头发,留长发到十一二岁,长辈会帮女孩们将长发盘在脑后,插上骨髻、鱼梳、发簪,戴上一圈圈鲜花,做成簪花围。“再苦再累,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不会太苦。”但村里很多阿姨慢慢地不再簪花,外嫁进来的年轻人也不想插花在头上。黄丽泳很疑惑,这么有特色的文化,为什么不传承下去?这个有故事的古老民俗,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
为此,黄丽泳开始寻找村史资料,用村里的旧物件搭建民俗展示区,说服抵触镜头的奶奶阿姨们做模特,穿上漂亮的传统服饰,簪上花跳广场舞。她还拍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让蟳埔奶奶们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新晋“网红”。
慢慢地,簪花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村里的簪花店开起来了,来体验的游客也多了,黄丽泳还曾为多位明星做了簪花造型。2023年年初,蟳埔簪花迅速出圈,成为来泉州的“必打卡点”。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以人为传承主体的非遗文化,在年轻人的宣传“新路子”中,实现了“活态化”展现。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曾龙,则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给唱了800年的非遗梨园戏加点“新玩法”。
曾龙从小在梨园戏里“泡”大,母亲曾静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很长一段时间,梨园戏于曾龙而言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跟它认识,但不来电”。
大学毕业后,曾龙成为了影视剧演员。毕业第二年,他偶然间跟随泉州梨园戏剧团到欧洲巡演,西方观众的热情给了他极大震撼。演员们出来谢幕时,现场掌声经久不衰。那一刻,曾龙被梨园戏的生命力深深触动:“这么好的梨园戏就在我身边,我为什么不做?”2014年,他从北京回到泉州,再次“泡”进梨园戏的世界。
曾龙进入了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成为导演,将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体验”与演出结合起来,还组建起一支团队,用各种方式让梨园戏“更年轻、更时尚”。
他曾尝试让梨园戏传统折子戏《吕蒙正·过桥入窑》3天3场不重样:第一场是原汁原味的传统版;第二场演员不戴妆表演;第三场现场撤掉所有座位,乐队在门口,演员走戏,观众跟着演员一起走。戏院大门敞开着,门外是人山人海的上海新天地酒吧街,门里是有八百年历史的梨园戏。
有一折经典的独角戏,讲述女子深夜闺房中思念爱人陈三。曾龙和团队引入了“平行时空”的概念,把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交织成时光交错的戏中戏。“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很多从来没看过梨园戏的新观众。”曾龙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到底来自哪里?在曾龙看来,是不忘本、也不吃老本,“这是梨园戏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传承至今的生命线”。
“把流传千年的技艺传下去”
成为“妆糕人”传习者后,蓝绥泓尝试用新方式探寻传统文化的根脉。她试着用“妆糕人”还原《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还将妆糕艺术融合现代科技,尝试用3D打印、新型材料做“妆糕人”,让其能保存更久、被更多人看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传统文化好像就在身边,但为什么我接触不到?还是要让更多人真正看到,去摸索,去尝试。”
空闲时间,蓝绥泓常和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走上街头做公益非遗展览。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在泉州石狮的永宁卫城,当时正好赶上雨季,布展时箱子几乎都淋湿了。雨断断续续下个不停,让蓝绥泓感到意外的是,随着同伴的南音唱起,许多游客围过来看展览。蓝绥泓和小伙伴们现场给大家唱南音、制作“妆糕人”、展示木雕等非遗技艺。
“大家传统认知里,一般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在做非遗传承,但我发现泉州有一大群热爱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在一起,让更多人认识自己所热爱的非遗,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艺。”蓝绥泓说。
蓝绥泓还在永宁遇到了石狮市“妆糕人”技艺非遗传承人雷远洲,当时他年近古稀,本希望儿子能传承“妆糕人”技艺,但儿子志不在此,让他一度觉得手艺即将断代。看到像蓝绥泓这样的年轻人正在为这项非遗技艺努力,雷远洲非常欣慰。“当时,我还在苦恼‘妆糕人’的材料配比,雷老师把自己几十年来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蓝绥泓感慨。
展览时,许多小朋友被五颜六色的“妆糕人”吸引,跟着蓝绥泓一起学习、体验。蓝绥泓觉得他们和自己小时候特别像。“虽然他们以后不一定会做‘妆糕人’,但我希望能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萌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刚开始学木偶戏,师父给我上的第一节课是‘艺德’,台下行得正,台上方能演得真。”蔡思雅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们这一批90后能在老师傅们没有退休时,向他们多学习精湛的操偶技艺,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
随着“非遗进校园”的推广,如今,90后蔡思雅开始带着小学的孩子们了解提线木偶戏,还参与培养一批10后“接班人”。“老师傅把他们会的戏交到我们这一辈手中,我们又把一些新元素加入传统线规,再交给下一辈。”蔡思雅很自豪,能亲手把这份流传千年的指间绝技传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疆电入渝”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重庆段)全线贯通
- 2023(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开幕式暨天山论坛举行
- 2022首届中国·平湖“叔同艺术季”开幕 活化名人文化资源
- 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家将展开首次南美文化交流之旅
- 陕西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减税降费提升企业发展动能
- 证监会上半年罚没金额逾85亿元 超去年全年总和
- 一条传闻让车厘子行业损失59亿?该警惕的是危言耸听本身
- 【何以中国·了不起的文明遗存】古蜀人的奇思妙想——三星堆的“前世今生”
- 北京消防员冯振在强降雨抢险救灾中壮烈牺牲
- 这些保暖“智商税”,你交过吗?
- 云南昭通巧家发生3.0级地震
- 外媒:美国同意延长日铁放弃收购美钢的最后时限
- 让安置点群众喝上放心水
- “老北京、轻喜剧、重悬疑” 话剧《半个月亮掉下来》首演
- 北京出版集团参展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 不同的“提灯验” 相同的维权困境
- 外媒:法塔赫官员遭以军袭击身亡 黎以紧张局势持续
- “清河之洲”昨起正式开放
- 北京4月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 守好民众“救命钱”
- 特医食品标识指南出台 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 热门推荐
-
- 国潮“出海”传递中国外贸新脉动(市场漫步)
- 上海国际邮件首次搭乘中欧班列(上海)出运
- 广西推进多元化帮扶 救助困难妇女儿童4766人
- 日本鸟岛附近海域发生5.4级地震 暂无海啸风险
- 儿童期经常久坐 成年后心脏更易损伤
- 今年北京“两区”项目库拟新增入库项目7700个
- 北京清理违规三四轮车,有力度也有温度【纵深话题】
- 贵南高铁广西段新建站房外部装修全面完成
- 这群大学生暑期上工地“自找苦吃”
- 尼泊尔专家青海行:考察防救灾经验
- 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累计签约教育合作项目130余个
- 青海“河南蒙旗”:打造产业IP 助力文旅发展
- 专家学者齐聚江西系统阐释“样式雷”活化价值
- 央行: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言人就台湾问题发表立场
- 德国经济前景暗淡 鼓噪对华“去风险”非明智之举
- 银发经济迎来顶层设计
- 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 野猪频频“下山进城”背后:如何科学防控致害难题?
- 42年护孤岛灯塔长明 浙江“守塔人”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