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9】且看皇家禁地的“平民”转身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9】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其他节气,你大可以在各处欣赏美景,单单冬至,最好留给北京天坛!
这是为什么?
在古人看来,冬至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万物更新的日子,所以,明清两朝皇帝选择在这天举行祭天仪式。而地点,就定在天坛。
天子祭天,是“国之大祀”“国祀之首”,要在高于地面的圜(即圆)丘上进行。高,以示尊崇之诚;圆,以应“天圆”之象。
天坛,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仿照明初首都南京祭天的圜丘修建的,但更加雄伟。大家都知道紫禁城很大,而天坛的面积,是紫禁城的四倍!毕竟,皇帝自称天子,祭天之所比自己的居所大,才合礼法。
天坛不仅大,而且布局严整。
南有圜丘坛,包括圜丘、皇穹宇等,用于祭祀上天;北有祈谷坛,内有祈年门、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等,用以祈求谷物丰稔。两坛之间以一条甬道“丹陛桥”相连。
因为是皇帝与上天沟通的地方,因此,天坛的建筑蕴含深意,知识点特别多:
天坛为什么不在紫禁城的正南面?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至阳之位,太阳光线最充足,所以正南偏东的方位是最佳的祭天之地。
为什么祈年殿能有三重屋檐?为了显示威严,紫禁城的重要殿宇用了两重屋檐,而天的等级比皇帝还高,所以要用三重屋檐,谁也不能比天高。
丹陛桥中央凸起的石板道是留给皇帝走的?其实祭祀典礼中,皇帝由南向北行进,走的是桥面右侧的“御道”,桥面左侧的“王道”是王公大臣走,中间的石板道是手捧皇天上帝灵位的宦官走。
天坛有哪些地方体现出“天”的内涵?主体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俱为圆形,象征天圆;殿顶全都采用蓝色琉璃瓦,象征至高无上的青天;坛墙南方北圆,寓意“天圆地方”;圜丘上下三层,每层环状铺就九圈石板,象征“九重天”;祈年殿里二十八根柱子——四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这样评价: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发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
这样的宇宙观,也被一些颇具象征意义的“神奇”景象所昭示。譬如,直到今天,冬至前后会有大批游客聚集在天坛圜丘皇穹宇,只为亲眼见证“光照神版”奇观——
这几天的正午时分,皇穹宇正中写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会精准地被一束光照亮,在肃穆庄严的大殿中熠熠生辉。这,被封建统治者解释为帝王与上天沟通的明证。
其实,这冬至奇观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他们算准了冬至正午这一刻太阳照进大殿的角度,又利用门窗巧妙将光线切割,借助地上金砖的反光,让“规整”后的光线不偏不倚落在神版上。
今天,通过科学解释,一切豁然可知。但在古代,天坛始终被神秘的光环所笼罩,即使皇帝,也只在一年中极少数的重要时刻,才会斋戒沐浴,来到这个神圣之所。
因为“神圣”,普通老百姓不能涉足。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天坛的历史才翻开新的一页,开启了从皇家禁地到人民公园的历程。
1913年元旦,天坛免费开放10天。到了1914年,袁世凯计划当年冬至在圜丘举行祀天大典,对公众开放天坛一事又被搁置。直到4年后,1918年1月1日,天坛被正式辟为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然而,当时的天坛,虽有“公园”之名,却难符“公园”之实。昂贵的门票,把绝大多数民众挡在围墙之外。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才终于成为公众休憩娱乐之地。
天坛先后开辟了月季园、百花园等观赏空间,举办游园会、菊花展等特色活动,园内娱乐设施逐渐增多。
昔日皇家举行大典的地方,成了今日百姓游玩的好去处。
这边一甩手,锅盖大小的皮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十余米外另一边的人伸出头,皮圈套进脖颈。有时候,一人甩出三四个皮圈,也能一一准确套到对面的人,引来围观游客一片鼓掌惊呼——在天坛,锻炼者的高超技艺是一景,让人许下有个好身体的愿望;
缱绻如水的歌声传来,循声找去,歌者长发垂肩,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脚下放着一台袖珍功放,长长的电线一直连在耳麦上,一首接一首的老歌,似乎带着人们重温流行音乐的历史——在天坛,练习才艺者的歌声曲音是一景,让人想起自己也曾有的梦想;
太阳地里,老人不停跑动,身后的影子也跟着变换位置、时长时短。孩子追在后面不停地用脚踩影子,却总也踩不着。简单的“踩影子”游戏,祖孙俩乐此不疲,跑着、踩着、笑着——在天坛,遛娃者的亲子时光是一景,让人感喟天伦之乐的温暖。
脱离了祭祀属性,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浓,六百多岁的天坛,像一位宽厚的长者,接纳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
长廊里,打牌的下棋的聚精会神;树荫下,西洋的中国的乐器八音迭奏;柏林间,练拳的舞剑的动静相宜……在天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皇家祭坛,到人民公园,天坛经历了沧桑之变。这里有古老的松柏,也有新鲜的花草;有遗存的蜿蜒幽径,也有新修的开阔甬道;有恢宏的皇家气度,也有寻常的人间况味。
你要问哪处风景最美?
我觉得,在天坛,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
(本报记者 郭 超)(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长沙市欧美同学会及会员工作室揭牌成立
- 对韩免签落地不到1个月 “周五下班去中国”登上韩网热搜
- 山西泽州公安捣毁一跨区域吸贩毒网络 涉案45人
- 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 济南打造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引擎”
- 国际组织负责人共话全球债务问题何解
- 澳门同胞抗战图片展在北京开幕
- 美不胜收 萌趣“花仙”亮相上海豫园
- 中国研发出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达目前最高光电转化效率
- 国家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 附加值增加36倍以上!看一块煤如何蝶变
- 铁路中秋小长假旅客运输启动 快来打卡“小慢车”上的“中秋集市”
- 意大利北部暴雨引发洪水已造成9人遇难
- 汕头向海兴业 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 江苏患者跨省来浙求“秘方” 优质院内制剂显疗效
- 内陆腹地甘肃“新兴产业”脱颖而出
- 让设计“拼图”“走出屏幕”的技术,有多神奇?
- 5月份产销量环比、同比均稳步增长——汽车市场需求快速回暖
- 北京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西部、南部预计有特大暴雨
- 中国驻泗水总领馆:对张志杰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
- 热门推荐
-
- “中原粮仓”河南秋收近尾声 冬小麦播种拉开序幕
- “名家讲经典” 阎晶明再解鲁迅小说《祝福》
- 西藏墨脱公路通车十周年:边城山乡迎巨变
- 青海玉树:出台十项惠农举措 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 日本强震已致13人受伤 鹿儿岛县一处山体发生崩塌
- 年产千万件,中老年棉服带塞北小城富民40年
- 谷歌发布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声称性能超越GPT-4和人类专家
- 玻利维亚发生未遂政变 多国谴责、联合国秘书长深表关切
- (经济观察)中塞自贸协定“跑步前进”
- 山东工商学院:以青春力量探寻黄河流域廉洁文化
- 湖北:基本形成丰富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 中国-菲律宾汽车智能新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重庆开班
- 林芝巴宜区鲁朗镇:旅游小镇里“沸腾”的石锅鸡
- 国际大学标准化入学考试AST:中国学生升学新选择
- 卡牌价格炒上数万元坑害青少年,本土品牌发展受制于人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如何成为城市“新窗口”?
- 立足优势提升全产业链水平
- 今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登记2589例百日咳病例
- 以电影形式聚焦“热搜背后的故事” 《热搜》研讨会举办
- 粤港澳大湾区摄影师“西行漫记”:后悔设备电池带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