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用影像留住时代记忆
对大多数人来说,“民族志影像”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接触的观众,往往带着不解:它是不是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它究竟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为什么它的拍摄有时会跨越数十年?
当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影展之一——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到第八个年头,随着更多普通人的、社会角落里的、中华民族的真实记忆被留存和传播,学者、创作者和观众的对话也一次次跨越时空和圈层,印证着影像之于文化的力量。
个体故事与集体记忆
近日,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北京举行。描绘西南乡村变迁的《问稻》被选为本届学术展的开幕影片。
这部影片的开头,展示了导演王钰的一个小菜园,菜园里种着山东农民留下的旱稻种子。2020年的秋天,王钰收获了3个穗子,这开启了她的一段记忆和创作——2004年,5名云南的少数民族稻农被托付了几台相机,记录自己的耕种日常,最后形成摄影集《稻米之路》。但此后10年,5人中有4人放弃了种稻。《问稻》试图追溯的,就是在这10年间农民的转身、稻田的消失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变革。
2015至2017年,王钰和拍摄团队寻找、拜访了这几位稻农,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和他们聊天,“问”稻农的所思所想。王钰说:“去问他们很多‘值不值’、‘怎样才值’、‘如果很值为什么心里又有遗憾’这样的问题。”
像王钰这样带着摄像机走入某个社群中,与对方互动、共同生活,如实、全面地记录下所见所闻,并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是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含义。
“民族志指的不是对少数民族的记录,而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到群体当中,把我和‘他’变成我和‘你’,从文化内部的视角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总策展人郑茜说。
由于对主体表达和整体性的要求,民族志纪录片需要长期对准一个地域或一种群体。在本届学术展中,既有《一生的麦地》这样关注新疆汉族村落的纪实影像,也有《别样的黎族文字》这类非遗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还有讲述后疫情时代一个普通武汉家庭故事的《武汉春节纪事》等。这些根植于最微观、最平常的生活里的人和事,就是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所关心的。“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
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启影像展的缘由,也出自于此。郑茜说:“我们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收藏人类文化的记忆。当下文化的形态不是凝缩在物质上,而是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一届影展都是一场对于民族志影像公开而庄严的收藏仪式,这意味着由个体完成的影像记忆变成一种公共记忆、集体记忆。”
开启对话 用影像达成“文化共享”
1991年1月3日,中国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之一“梅里山难”发生。当时,一支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最高峰),然而在攀登途中遭遇特大雪崩,17名队员不幸遇难。
这个悲剧故事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卡瓦格博峰之于藏民的神圣意义:在当地人心中,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神山”。民族出版社编辑、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最初的提出者陈湘说:“藏民、当地其他民族的人、日本民众,对这座山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1998年,人类学学者郭净来到了梅里雪山脚下的一处村落,开始他的田野调查和影像拍摄。“他去拍了当地藏民,也访谈了参与这次登山行动的人。同时,他还去了日本,跟遇难登山者的家属谈话,了解日本民间对这座山的看法。”陈湘说。
“片子出来后,在云南放映、在卡瓦格博峰所在地区放映、在日本放映,通过这样的影像,大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和对话,从而实现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陈湘说,“这是通过文字很难实现的。”
用影像开启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是策展者们最初的愿望。
“影像是有包容性的。我们传统的文字文化带有精英性质,因为它有门槛,你不识字,就没办法交流。而影像更有共享性。”郑茜说,“民族志影像的出发点一定是从某个地域、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开始,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区域性文化的个体性。当这些影像被共享时,它能增进人们对个体文化的理解,达成沟通的效果。它比历史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态都更加可能营建共享的文化记忆。”
在一场民族志影像的展映上,有学院派的影视人类学学者和独立的纪录片编导之间的碰撞,有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碰撞,也有基于影片所述内容导致的不同观众群体间的文化冲突。“现场的放映和对话都很重要,我们需要互相提问、解读、沟通。”陈湘说。
跨越边际 从小众走向大众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不仅会在各高校和国家图书馆播放影片,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也成了展映地点之一。
“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受众在校园,社会层面上没有太多观众,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郑茜说,“但传播才能带来跨越边际的文化共享,我们还是想把这个东西拿去做社会传播,因此每一届都会在外面找这样的传播点。”
影展迄今已举办了5届,报名影片有近6倍的增长,展映地点有所增加,影展本身也在引导、鼓励创作者产出更易于社会传播的作品。
“导演出于热爱或者学者出于研究意图制作的纯人类学影像,确实有一些观影门槛,他们也有一种选择是不通过大众传媒,仅在自己的场域里播放。”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于游说,“我们之所以会把这些纪录片展示给大家,是因为对博物馆来说,社会教育的职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我们是在创作群体和大众传媒场域中间建立一个桥梁,希望两边都能向彼此去靠拢。”于游说。在他看来,近几届的参展影片在叙事性上、观看体验上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从最初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电影单元,到如今一届拥有667部投稿作品的独立影展,在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向更包容、更具影响力的成长之路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加入其中,以自己的方式刻录下这个时代的记忆,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王曦泽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东:坚守岗位迎来客
- 叙利亚政府军称重创反对派武装并夺回部分阵地
- (经济观察)虚拟数字人“现身”各行各业 释放可观商业价值
- 移动储能电站让坐火车跨海不再闷热
- “银发经济”观察:如何快乐优雅地老去?
- 财政部:强化“两新”工作资金监管 防止挤占、挪用
- 接老乡回家 2024年春节鲁渝劳务协作首班返乡专车抵渝
- 稻田里有三千“鸭卫兵” 湖南桃江老农生态“进财”
- 中新真探: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癌症?
- 中国成品油价2024年首次下调
- 财政部:提前下达2024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
- 云南两会热议口岸经济 探索产业发展文旅转型
- 穿越百年时光 发现最美梅集
- 亥岁百福新气象,徐家汇好看好玩乐翻天
- 国际锐评丨起底美国对非投资与援助的虚虚实实
- 兵力占优,为啥不乘势消灭“敌人”
- 五台山下“机场人”:从“门外汉”到“领路人”
- 厦门出台福建首个殡葬商品及服务价格合规指引
- 国际最新研究:身体触摸或可减少成人和儿童的疼痛、抑郁感与焦虑
- 前瞻中国2025:这些大事值得关注
- 热门推荐
-
- 多国侨界代表走进昆明 探访生物制药企业体验中国茶文化
- 中非共商旅游合作发展 现场签约8亿美元
- “花经济”展新“颜” “颜值”变“产值”身价倍增走俏海外
- 国家发改委推出第七批重大外资项目 计划总投资超150亿美元
- 台湾中华茶联理事长李以德:盼两岸茶业深度合作 共拓市场
- 中缅边境勐啊通道迎来通关高峰 半月逾8万人次
- 宁夏一季度集中开工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12亿元
- 昆明—北京“世界的‘香格里拉’”冠名列车首发
- 佛山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
- “县城热”折射城镇化新趋势
- 从经济增长之“量”看发展之“质”
-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武装袭击事件致23人死亡
- 俄乌在阿联酋斡旋下再次交换被俘人员
- 过年住酒店,成年人的自由还是烦恼?
- 为博眼球编造“高中学生跳楼”谣言 天津网警:罚!
- 《楚辞大典·第一编》首发 预计2025年完成全部三编出版
- 被印度诈骗88亿、又反被索赔21亿?上海电气声明:严重歪曲事实
- 大批难民逃离拉法 以防长称无意同真主党开战
- 起底断骨增高灰色产业链!女子出国做手术腿部严重感染喷脓
- 中国贸促会:上半年全球贸易救济措施同比增长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