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用影像留住时代记忆
对大多数人来说,“民族志影像”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接触的观众,往往带着不解:它是不是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它究竟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为什么它的拍摄有时会跨越数十年?
当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影展之一——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到第八个年头,随着更多普通人的、社会角落里的、中华民族的真实记忆被留存和传播,学者、创作者和观众的对话也一次次跨越时空和圈层,印证着影像之于文化的力量。
个体故事与集体记忆
近日,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北京举行。描绘西南乡村变迁的《问稻》被选为本届学术展的开幕影片。
这部影片的开头,展示了导演王钰的一个小菜园,菜园里种着山东农民留下的旱稻种子。2020年的秋天,王钰收获了3个穗子,这开启了她的一段记忆和创作——2004年,5名云南的少数民族稻农被托付了几台相机,记录自己的耕种日常,最后形成摄影集《稻米之路》。但此后10年,5人中有4人放弃了种稻。《问稻》试图追溯的,就是在这10年间农民的转身、稻田的消失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变革。
2015至2017年,王钰和拍摄团队寻找、拜访了这几位稻农,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和他们聊天,“问”稻农的所思所想。王钰说:“去问他们很多‘值不值’、‘怎样才值’、‘如果很值为什么心里又有遗憾’这样的问题。”
像王钰这样带着摄像机走入某个社群中,与对方互动、共同生活,如实、全面地记录下所见所闻,并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是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含义。
“民族志指的不是对少数民族的记录,而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到群体当中,把我和‘他’变成我和‘你’,从文化内部的视角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总策展人郑茜说。
由于对主体表达和整体性的要求,民族志纪录片需要长期对准一个地域或一种群体。在本届学术展中,既有《一生的麦地》这样关注新疆汉族村落的纪实影像,也有《别样的黎族文字》这类非遗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还有讲述后疫情时代一个普通武汉家庭故事的《武汉春节纪事》等。这些根植于最微观、最平常的生活里的人和事,就是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所关心的。“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
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启影像展的缘由,也出自于此。郑茜说:“我们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收藏人类文化的记忆。当下文化的形态不是凝缩在物质上,而是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一届影展都是一场对于民族志影像公开而庄严的收藏仪式,这意味着由个体完成的影像记忆变成一种公共记忆、集体记忆。”
开启对话 用影像达成“文化共享”
1991年1月3日,中国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之一“梅里山难”发生。当时,一支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最高峰),然而在攀登途中遭遇特大雪崩,17名队员不幸遇难。
这个悲剧故事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卡瓦格博峰之于藏民的神圣意义:在当地人心中,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神山”。民族出版社编辑、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最初的提出者陈湘说:“藏民、当地其他民族的人、日本民众,对这座山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1998年,人类学学者郭净来到了梅里雪山脚下的一处村落,开始他的田野调查和影像拍摄。“他去拍了当地藏民,也访谈了参与这次登山行动的人。同时,他还去了日本,跟遇难登山者的家属谈话,了解日本民间对这座山的看法。”陈湘说。
“片子出来后,在云南放映、在卡瓦格博峰所在地区放映、在日本放映,通过这样的影像,大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和对话,从而实现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陈湘说,“这是通过文字很难实现的。”
用影像开启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是策展者们最初的愿望。
“影像是有包容性的。我们传统的文字文化带有精英性质,因为它有门槛,你不识字,就没办法交流。而影像更有共享性。”郑茜说,“民族志影像的出发点一定是从某个地域、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开始,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区域性文化的个体性。当这些影像被共享时,它能增进人们对个体文化的理解,达成沟通的效果。它比历史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态都更加可能营建共享的文化记忆。”
在一场民族志影像的展映上,有学院派的影视人类学学者和独立的纪录片编导之间的碰撞,有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碰撞,也有基于影片所述内容导致的不同观众群体间的文化冲突。“现场的放映和对话都很重要,我们需要互相提问、解读、沟通。”陈湘说。
跨越边际 从小众走向大众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不仅会在各高校和国家图书馆播放影片,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也成了展映地点之一。
“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受众在校园,社会层面上没有太多观众,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郑茜说,“但传播才能带来跨越边际的文化共享,我们还是想把这个东西拿去做社会传播,因此每一届都会在外面找这样的传播点。”
影展迄今已举办了5届,报名影片有近6倍的增长,展映地点有所增加,影展本身也在引导、鼓励创作者产出更易于社会传播的作品。
“导演出于热爱或者学者出于研究意图制作的纯人类学影像,确实有一些观影门槛,他们也有一种选择是不通过大众传媒,仅在自己的场域里播放。”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于游说,“我们之所以会把这些纪录片展示给大家,是因为对博物馆来说,社会教育的职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我们是在创作群体和大众传媒场域中间建立一个桥梁,希望两边都能向彼此去靠拢。”于游说。在他看来,近几届的参展影片在叙事性上、观看体验上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从最初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电影单元,到如今一届拥有667部投稿作品的独立影展,在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向更包容、更具影响力的成长之路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加入其中,以自己的方式刻录下这个时代的记忆,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王曦泽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诠释宋韵之美 晋闽200余件(组)展品亮相晋祠博物馆
- 庆祝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主题招待会在维也纳举行
- 印尼推“黄金签证”吸引外国投资者
- 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启播
- 领展逐步统一旗下物业品牌 京通罗斯福广场更名
- 儿童小饭桌,凭啥俘获了上班族
- 一架F35战斗机发生事故“失踪”,美军紧急发帖求助!
- 新西兰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受灾地区仍有8人失联
- 《繁花》:一颗打破惯常的“炸弹”
- 武汉19家游泳池水质不达标
- 8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464元 下调65个基点
- 零食折扣店走红 低价竞争非长久之计
- 食用水生动物首次从广西凭祥弄尧互市点进入中国市场
- 童彦婷:在“非遗地图”上架起两岸连心桥
-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湖北:正在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
- 湖北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
- 美联邦调查局:袭击特朗普枪手作案动机仍不明
- 2024年前两月赴泰外国游客同比增长五成
- 浙江龙游竹韵茶叶罐成亚运伴手礼 民间工艺品焕新生
- 湖南建立村庄规划部门联合审查机制 全面提升编制质量
- 热门推荐
-
- 上海各方携手启动专项行动 营造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网络环境
- 第二期“能源中国—青年菁英记者计划”开营
- 黄山市官方赴吉林长春推介“最美秋色”
- 中美青年孔子故里感知儒家文化
- 5月份汽车市场温和回暖 全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8.7%
- 警惕孩子体重超重是“营养不良”
- 北京海淀现有人工智能企业1300余家 占全市七成
- 专家献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 七国集团走入了死胡同
- 以军已有153名士兵在加沙地带的地面军事行动中死亡
- 中新网评:回望正能量时刻 用青春绘就新时代奋斗图谱
- 江西出台19项政策关爱孤独症儿童 含筛查康复教育等方面
- “地铁偷拍”事件女子公开致歉 遭遇网暴该如何维权?
- 外媒:以色列军队接近叙利亚首都?以军方否认
- 代表委员建言成都文旅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能
- 兰州榆中构建粮油大循环经济 育良种擅用技提单产促丰收
- 江南南部华南等地多降雨 北方有较大范围降雨过程
- 山东海阳核电3号核岛反应堆厂房封顶
- 台企台青海南行:自贸港是投资拓业的“新蓝海”
- 泽连斯基:乌克兰将审查所有豁免草案,“存在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