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吾爱敦煌》“回家”首映 樊锦诗: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光阴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从1963年到2023年,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杭州人樊锦诗,在西北戈壁滩上守护莫高窟,飞沙走石、黄土漫天不改初衷,整整60年。从明眸皓齿的青春少女,到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她“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无数年轻人。
11月15日下午,由峨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吾爱敦煌》在敦煌举行首映礼。《吾爱敦煌》是一部以樊锦诗为主角的人物传记电影——将电影故事片与纪录片结合,通过剧情与纪录穿插进行的创新方式,展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们数十年来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不凡人生。
温暖的重逢
从2018年冬天至今,导演苗月因为拍摄《吾爱敦煌》与樊老有过多次接触。《吾爱敦煌》这次在敦煌举行首映礼,苗月作为主创人员参加,有机会重返敦煌,再次见到85岁的樊老,她很激动,在朋友圈称这次见面为“温暖的重逢”。
苗月说,在15日电影首映活动开始之前,她和演员陈瑾(《吾爱敦煌》中樊锦诗的扮演者)以及峨影的几位同事一起来到敦煌研究院,专门拜访了樊老,大家交流了约30分钟。
《吾爱敦煌》开机拍摄于2020年11月。“那一年冬天,敦煌的雪来得很晚,一直到了元旦前后才下。没想到,如今我们带着电影来敦煌首映,遇到了敦煌今年冬天的初雪,而且下得很大。雪景中的莫高窟、雪景中的敦煌,很美!在初雪带来的美好氛围中,我们又见到樊老。室外银装素裹,室内温暖如春。这次真的是温暖的重逢。”苗月说:“相比两三年前,樊老说她如今双腿没那么有力了,但她的精神依然饱满,思维依然敏捷,散发出老一辈卓越知识分子的美好气质,令人钦佩。”
苗月透露,樊老其实对拍她的电影是不太愿意的,几年前刚要开拍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此次重逢,她又向苗月一行人再次强调同样的话。樊老说:“我只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守护者中的一个代表。没有‘前辈’哪来的我这个‘后辈’,没有大家哪有个人?我唯一感到庆幸和欣慰的是,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光阴。”
热烈的掌声
15日下午4点,“我心归处是敦煌”——《吾爱敦煌》敦煌首映礼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举行。临近下午4点,樊老乘车来到中心大门口。她穿着黑色棉上衣、黑色裤子,手中拿着一根拐杖,整个人精气神十足。当樊老走进展示中心,出现在首映礼的那一刻,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观影环节结束后,樊老上台分享了她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她的口音基本是上海话和西北话的融合。“这个电影不好拍。时间跨度长达60年,既要表现具体的个人,又要表现群体,很难拍,你们制作人员很不容易。当然电影到底拍得怎样,还是要看公映后观众的反应和评价。不过刚才放映期间,观众席多次响起掌声,说明效果是不错的。感谢你们的劳动。”
樊老特别提到,这个电影最让她感到满意的是,“没有拔高,没有吹牛,这让我放心。我个子不高,嗓门也不大,我接受不了对我拔高和吹牛。人都是吃五谷杂粮,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也不是完美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敦煌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如今能取得一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事情,是很多人的心血付出。如今敦煌研究院受到很多表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头脑冷静。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社会各界的很大支持和帮助。”
“四川情谊”
四川与敦煌关系密切,川籍画家张大千曾到敦煌临摹壁画,很多来自四川的有志青年去敦煌,比如有着“敦煌莫高窟第二代守护人”之称的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就是绵阳人,他也曾坚守敦煌近60年,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如今,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四川的电影人,这也是这部由峨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吾爱敦煌》的由来。
2016年12月,樊锦诗还曾来到成都,前往成都博物馆助阵“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那次行程中,她还在成都博物馆做了一场精彩的“观展导览”讲座,为现场超过500名观众讲解《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讲座一开场,樊锦诗就说到了自己和四川的缘分,“我们甘肃有很多石窟,四川也有很多石窟,甘肃有很多文物,四川也有很多文物。”她还提到,敦煌研究院最初成立的时候,主力人员就有不少四川人的身影,“应该说我们跟四川很有感情,这次敦煌石窟艺术能到这儿来展览,是我们敦煌研究人的荣幸。”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陪同樊锦诗来到成都的还有她的爱人彭金章。在成都博物馆参观期间,樊锦诗在前面参观,彭金章默默跟随其后,还会不时补充讲解壁画的冷知识。
这次敦煌之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带去了当年在成都博物馆拍摄的樊老照片,以及华西都市报当时报道的版面。看到照片和报纸版面,樊老说:“我还记得,那是2016年在成都。”看到其中一张照片是爱人彭金章,樊老脸上浮现出笑容,“这是老彭”。(华西都市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
- 国际剧协总干事托比亚斯:20岁读“红楼”,今在廊坊入“梦”
- 游客登山滑落至峡谷 西藏林芝森林消防火速救援
- 河南,打响化债第一枪
- 首都机场海关查获人体藏毒 排出123粒毒丸
- 粤桂协作助广西“好物”热销大湾区 特色农产品赶集“出圈”
- 石卿艺术馆福州开馆 一展郭氏雕刻艺术传承
- 旅游市场重塑 文化产业如何赋能广东乡村旅游发展
- 多位院士详解原子级制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2024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继往开来续写“运河篇”
- 探访贵州桐梓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便民生活 只需“一刻钟”
- 云南临沧市双江县发生3.6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又一国与乌克兰达成安全协议 泽连斯基:最紧迫的问题是……
- 互联网+非遗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Z世代”掀起自助式婚礼新风
- 典雅与活力融合 旗袍文化艺术盛典之儿童旗袍秀在南宁举行
- “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
- 民航局:2023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共有259个
- 菲律宾中国旅游团自马尼拉启程
- 第二届“九州中国节·国庆文化日”在日本福冈举办
- 热门推荐
-
- 53只中华秋沙鸭现身贵州一湿地公园越冬
- 他喊话美防长奥斯汀辞职 称对其领导不再有信心
- 外媒:乌克兰代表团与特朗普高级代表会面
- 古巴发生6.7级地震
- 海峡两岸(湖北)大学生荆楚文化行启动
- “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
- 黑龙江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启幕
- 打破进口依赖,事关健康!碳-14供应将全面国产化
- 沈阳第八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启幕 六场音乐会为民众带来视听盛宴
- 点“数”成金 北京如何加力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 “热血”涌动 浙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县市区全覆盖
- 饮用水检出致病菌,如何喝得更放心?
- 沈阳市已筹集慈善款物257万元支援葫芦岛防汛救灾工作
- 中国成品油价下调 暑期民众出行用油成本小降
- 宁夏银川一旋挖钻机施工过程中倾倒砸向出租车 致两人受伤
- 中新人物|游本昌:《繁花》过后,济公不再仅仅是济公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逝世
- 广西持续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文产特派员”扎根基层 激活乡村“诗意空间”
- (经济观察)近5年来最大幅LPR降息对中国楼市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