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海峡的风追逐电影梦
夏末初秋的福建平潭岛,有海风,有沙滩,有音乐,更有电影。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以下简称“IM影展”)在这里举办。线下久违的两岸青年影人带着作品相聚平潭,参加展映,聆听大师课,对接创投平台,打开了“追风”“追影”“追梦”的IM模式。
为两岸青年影人提供交流平台
IM影展是由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办,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的专业影像节展。IM是“In Moments”的缩写,意为“从这一刻起”。
本届IM影展共收到来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作品,征片数量创下2020年举办以来的三届之最,其中88.6%的主创群体为95后新生代电影人。50部入围作品中,有41部剧情片、9部非剧情片,27部为导演首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入围作品中有15部来自宝岛台湾,10余位台湾青年创作者来到影展现场。
来自台湾的85后陈秋甫是第二次有作品参加IM影展。由她担任制片人的《带妈妈出去玩》在第一届影展时拿下了最佳影片。这一次,她担任导演编剧的《阿月与阿英》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
陈秋甫本科在台湾大学读药学专业,从30岁开始转行学习影视制作,《阿月与阿英》是她再次回到校园,在台湾艺术大学念书后拍摄的第一个剧情短片。与《带妈妈出去玩》一样,《阿月与阿英》的故事主人公是老人,取材自陈秋甫的母亲与外婆,呈现的是当下高龄化社会“老老相顾”的常态。
刚毕业于台湾世新大学的90后导演陈培凯此次带来作品《大年初二》,灵感来源于外公过世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二,20年不曾变过的行程和传统,因每个人心境的变化而悄然改变。短片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细腻情感与世俗生活的日常样貌进行了描摹。
“IM影展走到第三届,无论是题材还是地区,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很难整体去做一个评价,但这也正是令人高兴的一点,因为它呈现了当下年轻创作者色彩缤纷的创作状态。”本届IM影展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导演王小帅表示。不过王小帅也发现,在入围作品中,忽略口音、地名等“硬性条件”,他依然可以分辨出导演是来自台湾还是大陆。
“台湾导演的本土文化气息很清晰,大陆导演的作品可能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家乡背景,而海外导演的作品异域化风格就更为明显。”王小帅说,“这几种趋势没有长短优劣之分,如果一直都是乡土风格,观众可能会审美疲劳;而如果一直关心外面的世界,也可以转身来看看家乡的现实,大家可以互相学习。”
助力更多青年影人成长
为青年创作者成长保驾护航,持续致力于让更多人被“看见”,是IM影展一直以来的坚持。
据IM影展组委会统计,前两届入围IM影展的100位青年导演,在之后又入围或获得了487个国内外电影节展的奖项。例如第二届IM影展获奖作品《三只蚂蚁》,获得了2022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十佳短片奖;凭《未竟人生》获得第二届IM影展的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后,导演陈昱璁又在第47届学生奥斯卡纪录片单元获得金奖。
本届IM影展同样在资金、经验、资源等方面为青年创作者“铺路架桥”:影展扶持资金合计约280万元人民币,主竞赛单元“麒麟最佳影片”奖金为30万元人民币,依然是全球短片类影展中的“顶配”;影展还举办了大师班、公开课、映后谈、影视产业论坛等20多项子活动,王小帅、马可·穆勒、谢飞、李睿珺、耿军、阿美、陈玲珍等国内外资深影视前辈,与青年影人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
在电影大师班上,被誉为“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的国际策展人、影评人、制片人马可·穆勒打开了青年影像创作的多维世界。在他看来,学电影最重要的是多看电影,通过另外一个人的眼睛去看世界。
在影视产业论坛上,知名导演、电影教育家谢飞与青年创作者分享自己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未来电影将与技术深度融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也会打破界限,电影产业需要培养适应多元需求的融媒体人才。青年人应该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为了让青年创作者与产业实现对接,本届影展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首次增加提案大会版块。入围的11个“进行中”项目在接受多位业界导师指导后,直接面对来自华夏影视、华策影视、横店影视、阿里影业、B站、抖音等电影制作发行机构组成的决策人团队,多家机构为心仪项目设立扶持奖项。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姜柏廷带着《小径分岔的花园》斩获该计划优选提案奖项,《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他获得上一届影展“麒麟优秀短片”奖短片延伸出来的长片项目。“从短片到长片,IM影展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姜柏廷说,“这个奖项将给自己的长片计划带来很大的支持,期待未来能带着长片在平潭与大家相见。”
共同推动两岸影视产业发展与融合
从首届IM影展落地平潭开始,“IM”便成为平潭新的标签,它代表着年轻、先锋、活力。从首届的“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岛屿”,到第二届的“向着海风,野蛮生长”,再到第三届的“风大又怎样”,IM影展赋予平潭新的精神气质。
作为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平潭也正成为两岸青年电影人的光影“梦工厂”。近年来,平潭先后出台多项具有对台特色并突出扶持两岸高校学生、青年影视人才的影视政策;先后投资8.3亿元,建成台湾风情影视基地,为两岸青年影视人才提供摄影棚免费、基地住宿优惠等系列措施。
“受平潭影视产业政策以及自然人文资源的吸引,我正在筹拍平潭首部纪录片《岚岛秘境》。前期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项目审批时效缩短了一个多月,不久前顺利拿到了拍摄许可证,推动了拍摄计划提速。”来自平潭真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青年导演柳涛说。
截至目前,在平潭注册的影视企业达210家,包含影视拍摄、制作、发行、院线、演员经纪等上下游产业链,已有98部影视作品在平潭取景拍摄。
“平潭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承担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特殊使命。区位优势独特的平潭,选择从影视产业入手,带来更为丰富的造梦空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以独特的眼光挖掘平潭之美、中国之美。”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表示。
据了解,以第三届IM影展为契机,平潭还在进一步谋划建立两岸青年影视人才库。国内已有13所高校在此设立“学生创作基地”,探索高校影视教育与平潭影视产业合作发展新路径。
“平潭IM的氛围很好,我们在这里可以与大陆同行面对面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收获本届影展“麒麟优秀短片”奖项的台湾艺术大学青年导演张庄敬说。他期待两岸青年影人今后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影视产业发展与融合。
“通过IM,通过平潭,两岸乃至全球的青年影人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又可以寻觅合作机遇。”王小帅说,“大家走动起来,未来华语电影才能更上一层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25日第07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农业银行积极拓展消费场景 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超1万亿元
- 3万多吨核污染水已经入海!日本4月或启动新一轮排海
- 买不到直达票,可以试试联程票
-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答记者问
- 俄外交部宣布禁止13名日本公民入境
- 西安多措并举促消费 新能源汽车年末“冲刺”供需两旺
- 天津茱莉亚学院2023-24乐季收官 218场音乐会上演
- 10月15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43个点
- 日本凌晨突发地震!东电:暂停核污染水排海
- 时速600公里磁浮商业化近了 城市圈扩容还远吗
- 浙江携手丹麦开展双向投资沙龙 加快绿色转型合作
- 江西庐山景区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区所有国省农村公路运行正常
- 全国三分之一的泡菜,竟都来自苏东坡的家乡
- 石榴数据线丨天山胜利隧道贯通22.13公里的数字密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 央行: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
- 广东机场工程建设提速 将打造“轨道上的世界级机场群”
- 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发布
- 1至11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6亿人次 同比增长126%
- 热门推荐
-
- 2013年至2022年,互联网保险保费年均复合增长32.3%
- “父母食堂”让老人享受家的味道
- 黑熊爬上高压电塔触电死亡?广西钦州:对黑熊来源及死因开展调查
- 上市公司1月15日之前释放全部利空?证监会:谣言
- 湖南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上海打造“国家-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网络 研究转化成果多多
- 中新健康 | 谭先杰:一名妇科男医生的科普初衷
- 国庆档四部影片展现“平凡英雄”
- 美涉疆法案,“损人”不“利己”
- 档案袋不能私拆!关于个人档案你要知道这些
- 长三角端午节:粽子“馅宽体瘦” 煮黄酒流行
- 共助金融安全可信 软通动力助力企业金融领域高质量发展
- 新疆独库公路通车
- 有马载客自西来:中意马主题文物展苏州开展
- “澜湄蓉欧快线”班列首发
- “稳”“优”“新”“拓” 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长亮出新成绩
- 【东盟专线】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帮扶援助 柬埔寨10万民众受益
- 韩国客机事故遇难者DNA已全部采集 家属痛哭:只希望他们活着
- 多地证监局出手 头部券商被密集采取监管措施
- 巧做“加减法” 北京推行数字化改革助力餐饮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