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镜头内外的生活如此火热——走近青年纪录片创作者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纪录片创作者】
纪录片的“温度”是怎样的?
“是‘冷’也是‘暖’。”回答这个问题时,许多青年纪录片创作者的答案似乎有些矛盾。
透过这聚焦真实世界的镜头,人们能看到基层派出所警察的执勤日常,体会他们守护一方安定的酸甜苦辣;能聆听“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和文物修复工作者一起对话历史;能认识热爱唱歌的夜班的哥,从他认真生活的样子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贴近当下、关注现实,这些出自青年纪录片创作者之手的作品把生活的火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他们同龄的观众中,激起一场纪录片热潮。
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决定了它“冷”的特质——“冷眼旁观”的镜头,冷静对待的方式。然而纪录片也是“暖”的,这份暖意来自平凡生活的温度。感知生活的温度,靠的是纪录片创作者的镜头:这镜头的“眼力”不得不敏锐,否则会与生活里流淌的温情失之交臂;这镜头的“意志”不得不坚定,否则无法在互联网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捕捉令人深省的议题;这镜头的“态度”不得不真诚,否则无法在不寻常的现象里,洞察让人共鸣的情感。
生活的“每一帧”画面里都有故事
海浪轻摇,夕阳西下。甲板上,一位耄耋老人举起手中的食物向天空望去。盘旋的海鸥似乎感受到了他的善意,时不时来到他的身边,叼走食物。
这温馨的画面,青年纪录片导演张学娇和摄影师早就“揪住不放了”。正值端午假期,张学娇在这艘大连开往烟台的邮轮上拍摄纪录片《纪实72小时》,她希望这三天能收获来往旅客的故事。老人身后的一位中年男子朝她走来,才让她从眼前画面中恍然回神。
中年男子先看了看镜头里的老人,对张学娇说:“这是我的父亲。”在接下来的旅途里,中年男子和张学娇聊了很多:老父亲身患绝症,他决定带着从未走出过农村的父母游历中国。他没有让父亲知道得病的消息,但一向勤俭的父亲一反常态,在旅途中从未阻止过儿子花钱。这位父亲“应该知道点什么吧”。
戏剧般的故事发生在真实世界里,心照不宣的“中国式父子情”让张学娇久久不能平静。张学娇没想到,甲板上美好画面的背后竟有如此暖心的故事。
“走进越多普通人的生活,我越感到对生活知之甚少。”张学娇认为,浩瀚生活里的故事就是纪录片源源不断的养料,敏锐感知生活的人总能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成片没有播出这段故事,因为张学娇不忍心,她怕影片的上映会打破父子之间的这份默契。她有信心,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能在生活的“每一帧”画面里寻找线索。
纪录片创作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王廷轩分享了类似的感受。在拍摄《澳门二十年》时,他把主人公定为一名电信工程师。主人公每天在珠海和澳门之间通勤的生活成为一个切口,通过他平凡却精彩的生活,观众可以真实地体会澳门通关政策的发展变化、当地人面向未来的信心。在王廷轩看来,越是宏大叙事的主题,往往越要通过个体的视角来展示,因为“宏大是由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构成的”。
在众声喧哗中把握艺术性叙事
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韩岳的纪录片课堂上,学生经常拍摄有关非遗的选题。
选题的初衷固然好,但高度同质化的表达方式让韩岳轻叹——有时候,年轻人的想法未必有新意。
“内容不外乎这几个:技艺,传承,匠人精神。”韩岳掰着指头把常见的拍摄套路数了一遍。“学生中99%的非遗选题跳不出这些模式。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得到信息太容易,可是这些信息碎片化又流于浅表。”在韩岳看来,好的纪录片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应该有创意、有思想、有深度。
王廷轩常常思考相同的问题,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到底什么才是纪录片人应该把握的叙事议题?
2017年,王廷轩跟随导师为纪录片《天工苏作》进行采风调研。路上,他与导师讨论起一个字来:“觉”这个字,妙就妙在它的两个读音正好对应了电影的虚构与非虚构属性。有的影片带给观众的体验像睡觉时的美梦一场,有的影片则用生活的真谛让人觉醒。
在这部讲述苏州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天工苏作》中,简针绣法发明者因参展作品的风格与苏绣传统风格大相径庭,几天之内愁白了头;享誉千年的“香山帮”建筑技术站在了历史岔道口,标准高效的现代管理模式与父辈工匠们慢工细活的传统观念发生巨大分歧……变革之势、时代之问如雨点般散落全片。
“苏绣也好,‘香山帮’建筑也罢,它们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们的生命力还在吗?”王廷轩带着强烈的社会关切走入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场景,把他们转型路上的矛盾、求索连同精妙绝伦的技艺一同铺陈,让观众体会其中饱含的辛酸与热忱。
纪录片何尝不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反复求索?“拍视频早已不是什么‘科技狠活儿’,纪录片人该怎么做?我认为要继续往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走。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抱新技术,也要拥抱火热的生活。”王廷轩说。
故作深沉不如以诚相待
2017年年末,张学娇带着团队来到湖南长沙解放西路的一家粉面馆,记录跨年这几天发生的点滴故事。
新年的希望、市井的温情、年轻人蓬勃的生命力……张学娇对这部作品立意的设想体现了她的雄心。她甚至想好了影片应该如何结尾:烟火照亮了湘江两岸,蜂拥而至的年轻人在绚丽夜空下交换新年祝福。
没承想,一场雨的到来让一切变了味儿。镜头里并没有出现很多年轻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学娇想要的素材“迟迟没来赴约”。
问题碎,节奏快,总在即将深入的时候跳到下一个故事,韵味不足……这部影片给张学娇留下了星星点点的遗憾。
如何才能拍出那种回味悠长的韵味?张学娇陷入沉思。
何不轻装上阵,走进火热生活,用自己年轻的眼睛去看世界?张学娇决定放弃原来“故作深沉的设想”,放下所有预设,用真诚的视角观察年轻人。这一次,她把镜头对准了时下很流行的潮玩现象。
清晨6时,上海国际潮流玩具展上,张学娇一行人的身影淹没在万人排成的长龙中。
“他们好疯狂,为了买到限量玩具通宵排队。”张学娇想试着了解这些买玩具、玩娃娃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一群活蹦乱跳的年轻人中,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士吸引了张学娇的注意。原来,她是在替女儿排队。她的女儿是一名医生,非常喜欢潮玩,因工作忙碌无法来现场。这对母女一直是彼此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这位女士拿出了一个玩具告诉张学娇,其他的玩具都是女儿指定要买的,而这个限量款的玩具是她自己选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你会发现,买玩具的人内心深处渴望的是陪伴,是抒发,是以此为媒加固感情纽带、拓展社交圈子。”张学娇说。
潮流现象难以理解吗?当代年轻人很另类吗?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吗?这位不再故作深沉的青年纪录片创作者,用镜头带领观众穿街走巷,最终反而收获了来自观众的深沉的思考。
“是真诚给了纪录片魔力,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温暖了镜头内外的生活。”张学娇在总结经验时这样写道。(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陈煜)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银角大王”火了,课堂应多些“奇妙游”
- 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发现“可疑行李” 旅客被疏散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开展金融知识”五进入”集中教育宣传活动
- 广西横州“世界茉莉花都”亮相东博会
- 泰国检方决定起诉泰国前总理他信
- 源头与巅峰·甘肃彩陶何以享有如此盛誉?
- 尹锡悦方面回应:韩公调处执行逮捕令违法
- 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一座在建大楼发生火灾
- RCEP经贸合作高端对话在广西南宁举行
- 文明遇鉴|绝美中国,一组海报领略中华千年文脉
- 胸胁胀痛莫小觑,是肝胆在“闹情绪”
-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2030年总体规划发布
-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在ICU救治 企业公关部:目前情况稳定
- (进博故事)从进博窗口看跨国企业“三步走”战略
- 湖南蓝山早稻丰收 推广农业种植机械化
- 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将亮相2024年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
- 浙江庆元乡贤“归巢”助发展 秀珍菇撑起“致富伞”
- 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开幕 提升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能力
- 乌克兰多地拉响防空警报
- 能对抗多种流感病毒的通用疫苗来了?
- 热门推荐
-
- 江南等地仍有较强降水和强对流 中东部将有明显降水过程
- 中国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限额
- 国际移民组织称苏丹冲突已致130余万人流离失所
- “圈地收割”不该成唯一打法
- 非遗出国门 中国面条通罗马
- 成品油价将上涨!加满一箱预计多花约7.5元
- 浙江舟山发布“共富有我”行动计划 凝聚统战力量奔共富
- 新疆发布暴雪、大风、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 作家高维生:写作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和思想支撑
- 开学后 北京早高峰提前至6点半
- 古老黄河上,年轻的“心脏”强劲跳动
- 台风“摩羯”逼近 海南37条客渡运航线、365艘客渡船全部停运
- 新时代,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
- 暴雪至列车晚点 列车员稳旅客情绪送温暖
- 广州备案博物馆73家 藏品169.5万件
- 一脉传“城” 北京东城启动中轴线系列文化活动
-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并从中受益
- 第九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揭幕 开幕大戏《赵氏孤儿》上演
- 全国动物园长海口聚商提升动物福利及园区发展质量
- 这样的“代驾”不可取!酒后启动“辅助驾驶” 出车祸断了两根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