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博游受追捧 “博物馆热”如何保持“恒温”?
羊城晚报记者 孙旭歌 文艺
今年暑期,“博物馆热”在全国持续升温,观众入馆热情高涨,广东多家博物馆入馆人次相较往年同期增幅明显。记者了解到,2023年7月至8月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参观总人数近70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两倍多。农讲所纪念馆暑期入馆总人数约29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的16.1万人次高出近一倍。
博物馆火爆的同时,入馆预约难、官方讲解资源不足、“打卡式观展”等问题也值得深思与解决。如何让博物馆的火爆避免“昙花一现”而成为常态?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应对观众日渐旺盛的文化需求?这是今夏“博物馆热”带来的新思考。
新形态:推出各类特色活动 让入馆不止于观展
这个暑期,广东各博物馆的入馆观众规模均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记者了解到,7月至8月,粤博总计入馆人数达到了697408人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总到访观众达到了451783人次;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7月1日至8月28日总入馆人数达到了522907人次,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每周入馆人数几乎都在6万人次以上。
在观众热情探馆的同时,各博物馆亦精心策划精美展览,为到馆观众准备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粤博推出了“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与“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两大外展,为观众开启不同文明之间横贯古今的时空对话;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让游客在一件件精美文物中窥得恢弘时代的残影。
博物馆方还积极创新供给形态,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供市民游客进行多维度沉浸式体验,使“入馆不止于观展”成为今年暑期文博探馆的新标签。广东多个博物馆均推出形式多样的暑期特别活动。
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当晚,广州博物馆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习俗举办了七夕主题夜间活动,在镇海楼广场上组织登楼观星、巧做通草花、七夕游园会三场夜间主题活动,策划了“投壶”“穿针”等趣味小游戏,完成游戏的市民还可以用赢得的奖品现场串制精美仿汉代珠串。
粤博打造了“暑期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通过“丝路扬起金飘带”歌舞晚会与“粤夏·古典乐之夜”等主题活动,为夜间观展的观众献上了一场场文化味浓的视听盛宴,留下在博物馆的美好夏夜回忆。
新应对:灵活调整开放时间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周一闭馆”是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惯例,指的是博物馆会在每周首个工作日、客流量较小的周一闭馆休整,以此为博物馆设施、文物展品的休整和保养留出时间。
在这个暑期,为应对市民游客对博物馆参观的汹涌热情,全国多家博物馆宣布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以更好地满足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46家博物馆将“周一不闭馆”执行至8月底;杭州对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实行分类错时开放,调整后,11家博物馆每天开放;甘肃省博物馆与另9家兰州市属博物馆也纷纷在8月推出了“周一不闭馆”的措施。
而广东不少博物馆选择将“博物馆热”“散”至凉爽的夜间。为应对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的盛况,粤博从7月21日至8月25日实行周五夜间开放,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并在暑假后期增加周末夜间延时开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7月、8月的每周五、六也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广州博物馆下辖场馆等均适度延长了开放时间。
到馆观展游客激增,对展出文物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讲解需求也在同步增长,为应对暑期参观高峰,广东多家博物馆增加了免费讲解的场次密度,尽力满足观众的讲解需求。
在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陈邵峰看来,今年暑期的“博物馆热”是全国文旅行业全面复苏的表现之一。“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暑假结束后这股热潮是否还会持续下去。如果‘博物馆热’还将持续走高,那么我们应该准备常态化的手段去应对这样的热潮。”
新挑战:博物馆“冷热不均” 人均观展时间较短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从这一角度来说,推动“博物馆热”均匀化、常态化,应成为社会探索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陈邵峰看来,当前的“博物馆热”实际上是冷热不均的,在空间上表现为知名博物馆人满为患,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的博物馆人流不足;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入馆人流在暑期短期高爆发增长,人均观展时间较短。只有进一步精准施策巧妙“散热”,才能推动“博物馆热”由暑期限定的火热走向全年的“恒温”。
博物馆“散热”,首先要关注地区博物馆之间热度不平衡的问题。“对于藏品资源优势较好的博物馆,应当考虑扩大馆舍或开设分馆,为观众呈现更多更丰富的馆藏珍宝,也可以缓解单一热门博物馆承载过多观众的服务压力。”陈邵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设分馆既可以吸引观众,达到分流的效果,也可以新增一个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博物馆,提升地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对于规模较小、藏品资源稍逊色的博物馆,馆方应创新宣传运营方式,突出博物馆专题特色,避免同质化。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建设更多的博物馆,而且要有目的地去建设,且怀有具体清晰的构思。”陈邵峰认为多建设专题类博物馆会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对于当前的广东来说,如果建成一个自然博物馆,一定会引起市民朋友们的热切关注。”
博物馆“散热”,也要散到平时,散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陈邵峰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老百姓进入博物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博物馆文化。推动进入博物馆参观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娱乐的一部分、自我教育的一部分,进而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素养。”
博物馆应进一步优化供给能力与服务能力,不断推出精品展览,举办丰富多样文化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与带动力。
在数字化时代迅猛推进的当下,博物馆亦可主动探索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博物馆展品与理念走上云端,打造“云逛博物馆”的独特体验。这既能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遍识世界,又能推动博物馆文化与人民生活深度融合,让博物馆深厚的文化浸润深入到虚拟与现实的每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一抹温润文雅的底色。(羊城晚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新健康|中疾控:中国本土病例中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已成优势流行株
- 银行消费信贷价格竞争加剧 年化利率“3字头”成常态
- 广西发现一远志科植物新种
- 国家胸痛中心落地广西东兴 中越首条跨境医疗救助通道提质
- 又一个“村超”!大凉山原来也有这样的“热辣滚烫”
- 【大国基理】天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形成新格局
- (聚焦博鳌)日本央行执行理事:“两A”备受世界关注
- 攻坚海拔之巅的飞行难题
- 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5%、31.9%
- 心磁技术走向临床 专家:无创、无辐射、灵敏度高 大有前景
- “AI阿来”在蓉发布 助读者跨越千年了解杜甫成都诗
- 浙江:临安与永嘉搭“侨”结对 有何“山海情”?
-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向中美媒体发表讲话
- 盐池湾人物群像:党河湿地“护鸟人”,想带孩子多认识候鸟品种
- 兰州首单二手车通关出口阿塞拜疆实现“零的突破”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5.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广西全面深化与东盟果业合作 打造贸易新增长极
- “全职”顺风车非法营运乱象存隐患
- 湖北发放1亿元文旅惠民券 邀游客“欢喜过大年”
- 能量不足?快来抻抻懒筋
- 热门推荐
-
- 浙江小伙完成“生命之约”:许下关于“健康”的愿望
- 福建龙岩:“童”行消防队 消防安全伴我行
- 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北京平谷举办
- 加拿大“时尚大亨”尼加德因性侵罪被判囚11年
- 秋分时节亿万农民庆丰收 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了
- 小粽子融入东南亚国家的大生活
- 甘肃多所高校开通地震灾区学生专项资助通道
- 北京市药店拟统一悬挂“绿十字”灯箱
-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面复工复产
- 00后如何拥抱“银发行业”
- 2024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 让“诗意”为旅途加分 成渝铁路上开放首个“列车书屋”
- 突破5000万标准箱 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再创世界纪录
- 湖南发布总林长令: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夯实美丽湖南生态根基
- 使用表情包应注意哪些法律问题?专家解读
- 水利部针对辽宁、吉林两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 厦门海空协作救助一菲律宾籍受伤船员
- 辽宁首届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季让高雅艺术走近百姓
- 三亚元旦假期旅游见闻:“熟悉的氛围日渐回归”
- 【统战地标 北京】这座建于明代的恢弘大殿,为何改名为中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