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包邮区?鉴往知来让考古成果实证“何以中国”
编者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正积极践行自己的探索之路。今起,本报推出“文化传承发展在上海”系列报道,通过不同领域的实践样本,展现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收获的思考与启示。
上海博物馆大门处挂上了新的大幅海报:温润金色光芒的图腾之上,“何以中国”四个大字令人瞩目。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带来的震撼,许多观众依然历历在目。
6月2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宣布“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个展览“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将于今年6月20日起在上博第一展览厅举行,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组。
不仅是“何以中国”系列大展,从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常设展到正在举行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这样小而美、专而精的主题展,吸引了上海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鉴往知来的热情。到博物馆追寻历史脚步,在上海正成为生活潮流和文化现象。
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
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览厅被围挡包裹,不时有观众前来打探。“都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去年‘宅兹中国’展示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那5000年甚至更早,是传说还是历史?”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市民蔡先生来了四次,“先民的创造力让我骄傲,也让我更理解当下的中国。”
正在紧锣密鼓布展的“实证中国”展,将展出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的伟大成就。来自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的超320件组出土文物将现身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记得,2010年,他在主持对吴家场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第二次主动发掘时,上博考古队发现一座大墓。在众多随葬品中,两柄象牙权杖初露峥嵘,稍加清理竟发现通体布满精美雕刻——权杖象征着权力与秩序,雕纹佐证生产力水平。几代考古人不懈探索显示,距今5800年的崧泽文化已出现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此次展览,就将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讲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
观众可以从“实证中国”一窥其与“宅兹中国”呈现的夏商周文明之间的呼应与联系。两场展览从黄河中下游文明到长江下游文明,佐证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也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实证中国”展精选的文物,不少来自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遗址近年的最新发现,遍布长三角地区。“通过文物反映出,当时长三角地区已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陈杰介绍,如今的苏浙沪等“包邮区”在5000年前已形成文化共同体,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
创新展示中华文明实证
周末,上博正在举办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上,观众们在展台前排队参观,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和孩子,原本被认为“小众”的展览人气很旺。
“95后”观众姜先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书籍收录的《岳阳楼记》,“优美的文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他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有一种独有的精神在传承。
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发现,许多年轻观众敏锐地捕捉到策展的“心机”。展厅从写本到刻本的转角处,以图解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过程。陈才以首件展品手书《妙法莲华经》为例,“因为全靠手写,当时可能一共只有十件。”通过雕版印刷,书籍得以大量印刷,活字印刷术更进一步提升印刷效率。观众罗先生感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
文物展示历史,也照进现实。去年“宅兹中国”展期间,上海博物馆创新开设“文物党课”,共接待党组织89批次、1762人次。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王樾曾向观众介绍“宅兹中国”本意为“国之中央”,而中国自古的社会模式便是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的“同心圆”。观众中,不少党员纷纷议论,这一结构也说明着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核心领导力量统揽全局的历史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介绍“文物党课”时,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
让中华文明更广泛传播
上海博物馆还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展送进校园。这一刚刚结束的项目截至5月底已在上海12所中小学巡展,鼓励学生开展考古文化等课题研究。在中国中学,“何以中国”展不仅在校园博物馆配置常设展品,还邀请同学们成为志愿讲解员,吸引了1.58万人次师生参观,辐射周边社区群众。
让展览“走出去”是上海博物馆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探索。“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机构,也是文化传播的平台。”陈杰说,策展不仅仅是围绕藏品,更要服务于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
未来,上海博物馆另一品牌大展“对话世界”系列,也将引入更多中华文明内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会将海外展品与上博馆藏、国内其他博物馆文物联动,让东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对话。”上海博物馆还在着手将反映中华文明的优质展览送往世界各地,一个将前往欧洲巡回的精品汉代文化展正在准备中。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今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此次“实证中国”展的部分展品,就曾在这里考证修复。一墙之隔的福泉山遗址规模经勘探超100万平方米,目前发掘范围还不到4000平方米,考古工作点将“为未来几十年继续工作做准备”。
“宅兹中国”的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记得,一个年轻女孩站在殷墟的刻辞卜甲前,滑动平板电脑里的拓片对应观察,沉浸其中一站就是一小时。在许多文博工作者看来,经济快速发展给了青年一代生活自信,他们渴望更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使命。”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国邮政快递行业规模稳步扩增 冷链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专题论坛举行
- 新疆独库公路库车段发生泥石流 当地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 兰南高速一车辆自燃起火 消防紧急扑救
- 四国艺术院校师生将“头脑风暴”中老铁路沿线站点设计
- 美最高法院继续阻止得州允许逮捕非法移民法律生效
- 美媒:“中国奠定了新的里程碑”
- 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规模创纪录
- 强降雨致道路受损 医护人员深入山区上演生命接力
- 鹰厦铁路全线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 第六届中亚国家元首协商会议在哈萨克斯坦举行
- 做好粮食收储和进口两篇文章
- 中新真探:过敏性鼻炎会随年龄增长自愈吗?
- 广东再迎冷空气南下 粤北将出现冰冻
- 能源大县山西襄垣借“新打法”重估煤炭价值
- 台风“杜苏芮”致福建逾145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30.53亿元
-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开幕 签单超4500亿元
- 石头科技上半年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多品类战略成效初显
- 十四个乡村酒店(民宿)项目落户广东惠州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解振华:“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将积极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
- 热门推荐
-
- 渝鄂共建世界级旅游名片 推动长江三峡“出峡进海”
- 空调维修被多收费5261元,家庭维修行业乱象为何治理难?
- 央企赋能 智能制造为千年古城寿县注入新动能
- 中俄界湖兴凯湖禁渔期结束 渔民收获“开门红”
- 美军秘密文件疑似泄露 美国介入俄乌冲突程度超出预想
- 线下陪拍服务调查 花钱买来的陪拍靠谱吗?
-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甘肃:力争到2030年全省67%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 成都:首个公交TOD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亮相
- 4月份中国彩票销售同比增长10.2%
- 北京老字号工匠已达百名
- 安徽多地遇降雪 36小时累计铲雪除冰万余公里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县域竞逐海外市场 浙江嘉善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超360亿元
- “链式”送工服务助力破解企业用工“燃眉之急”
- 安徽屯溪:“文化+产业”“业态+体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专家:乳腺癌要做到精准施治 医疗团队建设需专业化
- 美国有毒化学品运载列车脱轨事件持续发酵
- 龙腾虎跃开工日,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 冰冷的石头会唱歌:复原湖南远古人类历史
- 商务部:全力保障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地区生活必需品供应
- 漂白剂可溶解头发,正确使用分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