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包邮区?鉴往知来让考古成果实证“何以中国”
编者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正积极践行自己的探索之路。今起,本报推出“文化传承发展在上海”系列报道,通过不同领域的实践样本,展现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收获的思考与启示。
上海博物馆大门处挂上了新的大幅海报:温润金色光芒的图腾之上,“何以中国”四个大字令人瞩目。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带来的震撼,许多观众依然历历在目。
6月2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宣布“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个展览“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将于今年6月20日起在上博第一展览厅举行,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组。
不仅是“何以中国”系列大展,从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常设展到正在举行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这样小而美、专而精的主题展,吸引了上海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鉴往知来的热情。到博物馆追寻历史脚步,在上海正成为生活潮流和文化现象。
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
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览厅被围挡包裹,不时有观众前来打探。“都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去年‘宅兹中国’展示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那5000年甚至更早,是传说还是历史?”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市民蔡先生来了四次,“先民的创造力让我骄傲,也让我更理解当下的中国。”
正在紧锣密鼓布展的“实证中国”展,将展出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的伟大成就。来自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的超320件组出土文物将现身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记得,2010年,他在主持对吴家场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第二次主动发掘时,上博考古队发现一座大墓。在众多随葬品中,两柄象牙权杖初露峥嵘,稍加清理竟发现通体布满精美雕刻——权杖象征着权力与秩序,雕纹佐证生产力水平。几代考古人不懈探索显示,距今5800年的崧泽文化已出现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此次展览,就将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讲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
观众可以从“实证中国”一窥其与“宅兹中国”呈现的夏商周文明之间的呼应与联系。两场展览从黄河中下游文明到长江下游文明,佐证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也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实证中国”展精选的文物,不少来自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遗址近年的最新发现,遍布长三角地区。“通过文物反映出,当时长三角地区已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陈杰介绍,如今的苏浙沪等“包邮区”在5000年前已形成文化共同体,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
创新展示中华文明实证
周末,上博正在举办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上,观众们在展台前排队参观,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和孩子,原本被认为“小众”的展览人气很旺。
“95后”观众姜先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书籍收录的《岳阳楼记》,“优美的文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他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有一种独有的精神在传承。
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发现,许多年轻观众敏锐地捕捉到策展的“心机”。展厅从写本到刻本的转角处,以图解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过程。陈才以首件展品手书《妙法莲华经》为例,“因为全靠手写,当时可能一共只有十件。”通过雕版印刷,书籍得以大量印刷,活字印刷术更进一步提升印刷效率。观众罗先生感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
文物展示历史,也照进现实。去年“宅兹中国”展期间,上海博物馆创新开设“文物党课”,共接待党组织89批次、1762人次。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王樾曾向观众介绍“宅兹中国”本意为“国之中央”,而中国自古的社会模式便是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的“同心圆”。观众中,不少党员纷纷议论,这一结构也说明着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核心领导力量统揽全局的历史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介绍“文物党课”时,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
让中华文明更广泛传播
上海博物馆还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展送进校园。这一刚刚结束的项目截至5月底已在上海12所中小学巡展,鼓励学生开展考古文化等课题研究。在中国中学,“何以中国”展不仅在校园博物馆配置常设展品,还邀请同学们成为志愿讲解员,吸引了1.58万人次师生参观,辐射周边社区群众。
让展览“走出去”是上海博物馆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探索。“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机构,也是文化传播的平台。”陈杰说,策展不仅仅是围绕藏品,更要服务于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
未来,上海博物馆另一品牌大展“对话世界”系列,也将引入更多中华文明内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会将海外展品与上博馆藏、国内其他博物馆文物联动,让东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对话。”上海博物馆还在着手将反映中华文明的优质展览送往世界各地,一个将前往欧洲巡回的精品汉代文化展正在准备中。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今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此次“实证中国”展的部分展品,就曾在这里考证修复。一墙之隔的福泉山遗址规模经勘探超100万平方米,目前发掘范围还不到4000平方米,考古工作点将“为未来几十年继续工作做准备”。
“宅兹中国”的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记得,一个年轻女孩站在殷墟的刻辞卜甲前,滑动平板电脑里的拓片对应观察,沉浸其中一站就是一小时。在许多文博工作者看来,经济快速发展给了青年一代生活自信,他们渴望更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使命。”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闲暇时间闲不下来 77.8%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忙
- 中国(江西)—泰国高校联盟成立
- 新疆“民族音乐记录人”以数字化保护传承老技艺
- 供销总社:全力做好2024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
- 网络主播“转正”:直播行业规范化与职业化的正循环
- 蒙曼:苏东坡为何能成为“顶流男神”?
- 美国释放委内瑞拉政府特使萨博
- 2024国际消费季暨第五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
- 7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265元 上调3个基点
- “以旧换新”需精准施策
- 厦门开展海空联合巡航救助演练 护航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
- 异地就医家庭的别样“年夜饭”:我在杭州有个家
- 前三季度广东开行国际货运班列950列 全年有望突破千列
- 重庆命名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
- 南方航空将复航长沙至东京、新加坡直飞国际航线
- COMEXPORT高管:链博会将为巴西企业找到更多中国合伙人
- 小柯音乐剧《三里屯42号》登台 致敬时代洪流中的平凡生命
- 浙江桐庐与德国加强马产业合作 打造国际马术中心
- 政策发力,促消费、拼经济!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创造历史 德约科维奇第十次夺得澳网男单冠军
- 热门推荐
-
- 预防百日咳 接种疫苗最有效
- 【锦绣中国年】龙年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
- 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铁开通运营
- 《台海情缘》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京召开
- 探索编剧艺术的无限可能
- 念好“山字经” 做好“水文章”
- 高校该不该开放?有商家将高校参观做成“付费生意”
- 立德树人|“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 中科曙光亮相WAIC2024 五大维度展示代表性产品
- 共赴“京锡”之约 2023无锡·北京人才合作发展大会在京举办
- 中国证监会明确下半年六大重点工作
- 总台独家专访丨西摩赫什:美媒“甩锅”乌克兰是在转移视线
- 小龙虾价格指数持续走高 预计中秋到国庆期间有所回落
- 商务部:“五一假期”将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 “京剧第二故乡”吉林市举办京剧艺术月活动
- 江西赣州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 紧急避险转移864人
- 美的集团港股上市 首日股价涨近7.85%
- 连续作业40小时 葫芦岛建昌县黑山科乡电力“主动脉”抢通
- 一艘关联以色列商船在阿拉伯海遭无人机袭击
- 澜湄国家代表共商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行业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