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孤品“瓷母”是如何诞生的?
文艺皇帝与创新工匠的联袂
说起瓷器,中国人不会陌生。但在中国制瓷史上,有一件被称为“瓷母”的陶瓷珍品,却未必为公众所熟知。
这一件珍品,也是传世孤品,烧造工艺繁复至极,集高超的制瓷技艺于一身。瓷母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清代皇帝乾隆。
细数中国历代皇帝,能被称为“文艺皇帝”的,乾隆必居其一。
在阅尽天下珍宝后,乾隆开始思考如何留下自己的杰作。遍识天下名瓷的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种釉彩的瓷器,集中烧制在一件器物上,集大成于一身?
由谁来实现乾隆在瓷器上的灵感和创意呢?时任景德镇御窑厂一把手的唐英可谓不二人选。
雍正六年,在出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之前,47岁的唐英从未有过任何瓷务经历,纯属“赶鸭子上架”。因此,初到御窑厂的他“日唯诺于工匠之意,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
为了不辱使命,唐英在景德镇整整三年闭门不出,坚持做到不应酬、不唱和、不访客、不出游的“四不”,同工匠、同吃饭、同劳作、同休息的“四同”,学技术、学瓷艺、学窑务、学管理的“四学”,以及会制胎、会彩画、会釉料、会窑火的“四会”。三年后,唐英“……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往往得心应手。”
在乾隆求新、求异的督促下,唐英的创意不断涌现,研制出的釉色和器型多达70余种,与乾隆携手将中国的陶瓷工艺推向了高峰。
有仿宋代各大名窑瓷,仿商周青铜器瓷,仿动植物的仿生瓷,形态创新的盒瓶、双联瓶,化静为动的转心瓶、转颈瓶、交泰瓶,营造视觉景深的镂空瓶,多技艺交叉融合的各色瓷等。
其中之集大成者,即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也是今人所谓的“瓷母”。
器:瓷艺巅峰“巅”在何处?
素有“瓷母”之称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到底有多少种釉彩呢?
仔细数来,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种之多,囊括了从宋代到乾隆时期我国众多名窑的顶尖釉、彩工艺。
仅从釉来看,有仿哥釉的开片、仿钧窑的窑变釉、仿龙泉的粉青釉、仿官窑的青灰釉、仿汝窑的天青釉、仿定窑的酱釉(紫金釉)等宋代釉质,以及“康雍乾”时期创造的霁蓝釉、紫色釉、珊瑚红色釉、松石绿釉等,可以说是集诸窑口、诸时代的特色釉质共聚一器。
而从彩来看,主要有青花、粉彩、珐琅彩、金彩和斗彩等。青花使用从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做颜料,在坯体上绘画花纹,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青花色泽浓艳苍翠莹润,花纹装饰清秀、典雅,是典型明宣德时期的风格。釉上珐琅彩属康熙首创,早期彩料从国外进口,雍正六年起,清宫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色彩种类不断扩展。乾隆时,珐琅彩极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纹饰尤为绚丽。
除上述釉、彩工艺外,“瓷母”还使用了多种装饰手法和纹样,可谓工艺繁复。如色地彩瓷、锦地、开光、轧道工艺等。
将如此繁多的纹饰、工艺集于一器的制造难度有多大呢?
从专业角度来说,众多的纹样与不同的施釉、绘彩、控温相叠加,制造难度将呈几何级倍数增加。
制作者需要通盘考虑各种纹样的绘制、施釉顺序、入窑温度、入窑次数等。不仅要控制窑室温度变化,还要控制窑内烧成气氛,整个烧制过程需要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丰富的经验和时刻的认真,一丁点失误,都会前功尽弃。
很难想象,在没有精确的测温工具和工艺流程设计软件的当时,完成如此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该有多难。
神:艺术重器何以载“道”?
除了毫不收敛的“炫技”,“瓷母”还隐藏了哪些文化意蕴呢?
“瓷母”腹部的主题纹饰,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十二个开光。其中六幅为“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三阳开泰”“吉庆有余”的写实图画。另六幅为锦地蟠螭图、灵芝图、如意图、蝙蝠图、“卍”字图、花卉图,分别寓意“辟邪”“长寿”“如意”“福”“万”“富贵”。
这些吉祥图案包含了动物、植物、山川、人造物,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表达。
品赏“瓷母”,能让我们获得哪些启示呢?
一是系统观念。完成“瓷母”如此繁杂且精细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整体的统筹与协调。督陶官唐英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协同配合、攻关每一道技术难题,终成名作。
二是创新精神。乾隆打破时空局限,将多种制瓷技艺融于一器的思维创新,唐英带着景德镇工匠们在制作流程和工艺上的重大创新,共同成就了这件浑身散发着巧思狠技的艺术孤品。
三是工匠精神。唐英从一个瓷器“小白”在“四不”“四学”“四会”的自我管理下,逐步成长为“陶瓷神人”,其作品被称为“唐窑”“国之瑰宝”。为完成乾隆“瓷母”的创意,唐英组织工匠们艰难攻关,反复试烧,不知经历多少次失败,花费多少心血和劳动,才烧造出这件传世之作。
四是国盛业兴。清代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康乾盛世”,景德镇制瓷业也步入黄金时代。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各种新奇神巧的制品层出不穷。试想如果没这盛世局面,“瓷母”如何能得以问世?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简介:
吕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文博遗产系主任。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王涛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伊朗外长:伊朗提前72小时向邻国通报将打击以色列
- 《鄂尔多斯》文学月刊全新改版:聚拢名作名家 推出更多文学新人
- 俄白两国元首签署联盟国家安全保障条约
- 安徽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
- 剑桥最新研究:每天快走11分钟,降低早逝风险
- 令人痛心!美国这地2025年第一周已发生2起枪击案
- 仙侠剧:越拍越精美 越拍越世俗
-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角逐第十七届文华奖将亮相河北
- 闻到烟味就跑、喝酒“坐小孩那桌”……这些习惯可以养肝
-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日美领导人会晤涉华消极动向答记者问
- 台风“小犬”或在海南岛东北近海减弱消失
- 走向新时代开放融通之路|外眼看中国:走进云冈石窟,探寻千年遗产
- 从“歇脚地”到“打卡地”,全国首个长城文化主题服务区开业
- 痛风十问 中医调理有妙招
- 作家胡继风: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故事的力量?
- 河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力拓向中国发运铁矿石总量达40亿吨
- 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开幕
- 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创新高 全球市场对接“中国制造”
- 特朗普竞选对手又少一人!美国大选“中途退场者”还有谁?
- 热门推荐
-
- 官司缠身的特朗普呼吁罢免所有调查他的高级官员
- 中国人保助力农业技术攻关
- 暴雨增多,西北为何还可能更旱?
- 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迎客 顶流雪雕作品组团亮相
- 什么是商用密码?数字时代商用密码为何重要?一文解读
- 以色列遭加沙地带火箭弹袭击 以军空袭回应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应采取措施保护扎波罗热核电站免受任何攻击
-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985元 下调42个基点
- 多国青年江苏盐城探讨湿地保护经验 贡献青年力量
- 万里山河路丨运城有一座神奇的七彩盐湖,是文明摇篮也是网红打卡地
- 真补贴,雍禾为你的掉发买单,植发最高立减2万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走深走实?专家学者在渝献策
- 公共场所摆共享按摩椅,“锦上添花”还是“鸠占鹊巢”
- 香港与长春携手演绎经典音乐会《狮子山下》
- 广西“星星家人”抱团互助 为孤独症儿童“点亮”夜空
- 说到美国经济 超过四成的美国人用了这个词!
- 暑运27天广铁发送旅客超5千万人次
- “五一”假期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安全畅通
- 【世界说】美政治评论家揭批美国长期在缺乏道德教育的文化中浸染 已沦为一个卑鄙的国家
- 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双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