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化论坛谈传承说创新 让文化“活”起来
7月8日,2023明文化论坛在明十三陵景区开幕。图为北京古建音乐季十三陵专场音乐会举办。 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杜燕)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期两天的2023明文化论坛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聚焦文物、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医药及文旅创新等议题,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文化高地。
北京昌平历史悠久、文脉深远,拥有6000年文化史、2000年建置史,留下了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三条文化带”汇聚于此,自古就享有“京师之枕”的美誉。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昌平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是明代恢弘气象、多彩历史、灿烂文化的集中写照。今年恰逢明十三陵成功申遗20周年,新一届明文化论坛以此为主线,紧紧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聚焦明代优秀美学文化,统筹文旅融合与文博发展,策划举办一场主论坛、五场主题论坛和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十项特色文化活动。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在主论坛上指出,明朝是距我们相对较近的一个朝代,典籍、服饰、饮食,特别是市井生活的约定俗成,留下了丰富的痕迹。作为明朝最大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完整地伫立于北京昌平,是明历史的重要见证、明文化的重要根脉,近年来,明十三陵在明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文化主题性的角度出发,不断推动明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明文化研究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志国在9日举行的文旅融合主题论坛上表示,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文旅融合被认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们亲身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将明文化与旅游景区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用文化元素提升明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明文化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以数字文博创新为主线,探讨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等领域的可能,分享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案例、应用场景和实践经验,阐述数字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论坛围绕数字化时代下的明文化融合新趋势和新机遇等议题,邀请来各大院校和学术组织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企业代表进行分享。在论坛现场,记者看到,“VR云游绿幕直播”通过采集明十三陵景区实景三维数据,利用VR技术实现360度全景画面与导游讲解员绿幕直播结合,实现游客足不出户云游十三陵景区;“VR全景虚拟漫游展示”利用VR技术,实现明十三陵景区的实景线上还原,让沉睡的文物从珍宝库中走出来,呈现在普通大众的面前。观众可以720度无死角、全方位、近距离地观看每一件文物,身临其境的观赏感受,无可比拟的亲密接触,独特新颖的游览、参观方式,让游客了解不一样的明文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本次论坛期间举办的“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中,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金翼善冠以及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在64年后“合璧亮相聚首一堂”。与此同时,衬褶袍、百子衣等展品也是明十三陵馆藏中举足轻重的文物珍品。
论坛还以“明代服饰美学与当代价值”为主题,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明代服饰典章、纺织服饰实物、时代流行风尚等展开探讨。韩国檀国大学教授朴圣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玲、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王晨、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陈芳等阐释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探讨明代美学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等。
坚持传承中华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弘扬时代精神,赋能文旅融合,如今的昌平致力于深入挖掘明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明文化论坛的全新升级,吸引更多热爱明文化人士聚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文化高地,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强劲韧性。
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指出,近年来,昌平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利用,在首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争当排头兵、主力军。去年,昌平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明文化论坛,明史专家和各界人士线上研讨、线下交流,共同推动了明文化的广泛传播,不断擦亮明文化这张“金名片”。本次论坛汇聚了数十位明史专家、文化学者和一批忠实“明粉”,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女足姑娘绿茵逐梦,伊利营养2030继续“为热爱上场”
- 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民族地区巡展(贵州站)在贵阳举行
- 网红导游小黑浙江嘉兴授课宣讲:需要真实与真诚
- 中国与东盟应对旅游发展新趋势 共推便捷性旅游
- 浙江柯桥纺织品热销欧洲 创新面料受市场青睐
- 东盟国家“组团”展示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中国游客
- (新春走基层)春节里的文化年味
- 中国LED显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集中度提升
- 中华慈孝文化节,是个什么“节”?
-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
- (新春走基层)铁路青年女防护员:愿做先锋,不当“花瓶”
-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 辽宁省贸促会高分子材料行业支会组织企业赴日本参展
- 智能手表检测睡眠质量 不靠谱!
- 乌克兰再次宣布对俄制裁 涉及33人225家公司
- 民族歌剧《沂蒙山》将冲刺“文华大奖” 以音乐语言讴歌沂蒙精神
- 韩江发生2024年第6号洪水 36区县防汛应急响应
- 河北持续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企业更好“走出去”
- 赣江观澜:捡回“另一半农业” 看江西如何破解“秸秆之困”?
- 中亚客商杨凌农高会觅商机:深化合作共拓市场
- 热门推荐
-
- 山西:黄河岸边上演激情越野 带你领略表里山河
- 中新网评:“指鼠为鸭”事件不能再重演
- (八闽千姿)从濒临灭绝到中国第一海水养殖鱼:大黄鱼“游”世界
- 外媒:巴基斯坦一婚礼大巴坠河 已致至少14人遇难
- 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累计投资额超210亿美元
- “匈中合作成果值得自豪”
- 吉林蛟河强降雨逾万人受灾 道路电力设施正抢修
- 消费者吐槽首套房“被豪宅” 普宅认定何时调整受关注
-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 浙江义乌圣诞用品销售旺 商户:每年上新超百款
- 占道、逆行、口号声扰民,如何引导“暴走团”合规活动?
- 减糖饮料未必减“糖”
- 市场供给宽松 小龙虾价格下跌
- A股午后反转,沪指涨0.92%收于2994.73点
- 装备制造业专家学者齐聚银川 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策
- 治疗药物广泛可及造福中国SMA患者 专家:治疗须多学科协作
- 世界文庙书院首个保护传承成果性文件发布
- 青海西宁“85后”青年立志做好“青字号”:挫折难阻创业梦
- 热门景区“五一”部分时段门票已售罄,多地延长开放时间
- 吉富星:从急难问题入手加大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