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为何能够“针”服全球?
病人或坐或趴在床上,医生将一次性针头从一定角度刺入不同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手法进行治疗,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
今年5月,第27批中国支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中医中心分队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蔚蓝海岸医院举行针灸义诊。每天的就诊者络绎不绝。
在世界各地,中医针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在英国,超过11所正规大学开设了中医、针灸课程;在澳大利亚,有3000多个中医诊所和3000多个针灸诊所,每年的门诊量达280万人次;在巴西,有正规资质的中医针灸医师有10万人,近500所公立医院和2500多家诊所设有针灸治疗室,为民众提供免费针灸治疗服务;在日本,71%的综合医院开展中药及针灸疗法,针灸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
中医针灸,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中医针灸是什么?
中医针灸包括针法、灸法两部分。
针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古人身体疼痛不适,下意识用石块敲打撞击,意想不到地减轻了疼痛。后来就有意识地按揉、拍打,或用较为锐利的石头、荆棘、松针按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原始针具——砭石。
冶金技术发明后,砭石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青铜针、金针、银针、铁针相继问世。现在,一般使用一次性不锈钢针,具有无菌、锋利、韧性高等优点。
而灸法则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产生的。古人发现,火不仅可以取暖,还能缓解某些病痛。这样的经验不断积累,便有意识地用火灼烤来祛病祛痛。
古人曾尝试使用不同材料进行灸疗,包括艾叶、灯心草、桑枝、桃枝、竹茹、麻叶、细辛等。经过不断试验与改良,艾叶成为灸法的主要材料。
从艾灸祛寒、刮痧活血、拔罐祛湿,到拍八虚除寒毒、熏艾消毒杀菌、端午食艾挂艾洗艾,针灸与中国的历史、民俗、饮食、节气等文化紧密相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蕴含的中国智慧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和防治观,讲求“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一的联系。
中医针灸认为,经络是联系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桥梁和枢纽,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治疗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盛衰,能使人体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人体本身阴阳二气失衡,或是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平衡失调,人就会生病。
针灸穴位可以治疗对应的疾病,如艾灸足三里、关元、膏肓能治疗身体虚弱,针刺合谷、大椎、曲池可以退热,针刺后溪穴可以治疗急性腰扭伤。
《黄帝内经》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理念。
“治未病”的前提是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的规律。一年有春、夏、秋、冬,万物随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不同时节、环境,分析“未病”的不同状态、阶段,通过针刺、艾灸、按摩等保健方式,激发经络之气,促进肌体新陈代谢,保持肌体阴阳相对平衡,增强肌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中医针灸的对外传播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亚、东南亚海路的开发利用,中医针灸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
早在6世纪,针灸就已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
17世纪,航海家从海路将针灸带到欧洲。1671年,《中医秘典》在法国出版,针灸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法国也成为欧洲了解和应用针灸最早的国家。
18世纪以后,法国、德国、英国、瑞典、捷克等国出版的介绍针灸的书籍约有50种。
20世纪初,法国人苏烈在中国从事外事工作期间,向当地医生学习中医和针灸技艺。他的著作《针灸法》至今仍是西方人学习针灸的教材。
197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报道了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将于当天发射的消息,而当天的头版还同时刊登了一篇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的报道。这是一名美国记者在北京接受针灸治疗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文章。正是这篇并不十分起眼的署名纪实文章,在美国引发了意想不到的针灸热,也标志着现代中国针灸正式传入美国。同期,新华社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成功使用针刺麻醉的消息。
2016年,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首次登上美国《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权威医学界的认可。
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明确针灸在治疗8种疾病或病症中呈现出显著效果。
中医针灸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有针、灸、火罐、刮痧等丰富的治疗工具。随着循证研究的发展,临床证据大量涌现,充分证明了针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世界公认的针灸治疗病种已达百余种。
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统计,183个国家和地区在学习、使用针灸,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59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美国联邦政府虽然暂未出台针灸法律,但已经有47个州及1个特区对针灸立法,针灸也被部分纳入医保范围。
针灸不仅作为一种医学被国际所接受,更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符号被世界所认可。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医治疗成了明星项目,运动员们亲身感受推拿、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国传统医学后,赞叹它是“功夫中的功夫”。
现在,拔罐也成了一种时尚,众多名流、明星、健身人士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深紫色“印章”,被网友们戏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在《黑客帝国》《钢铁侠3》《功夫熊猫》等好莱坞电影中,也出现过中医针灸元素。
在世卫组织总部大厅,竖立着一尊来自中国的针灸铜人。这尊仿照宋朝“天圣针灸铜人”铸造、作为国礼赠送给世卫组织的铜人,成为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名片。
“中医针灸”正逐渐成为“世界针灸”,以其广泛的适应症及卓越的疗效,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马志君对此文亦有贡献。)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简介:朱俊,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王涛 刘渝西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县域观察:无人物流车将为“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带来什么?
-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再登进博会中国馆 以国礼形象展现中国风采
- 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发展
- 前11月出货2亿件 从浙江平湖羽绒服看“暖经济”新潮
- 探访京津冀“菜篮子”首衡高碑店市场:销量增加 价格稳定
- 宋雪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看明年政策抓手
- 云南严惩跨境犯罪 2024年审结6000余案
- “航行之美·水墨丹青与奥林匹克精神”展览在巴黎开展
- 三峡库区产约1500吨“巫山恋橙”出口东南亚
- 欧美国家这个新年“比较烦”
- 专家分析丨火上浇油 美用战火“解决”俄乌冲突实为满足私利
- 韩美启动大规模联合军演 韩市民团体集会抗议
- 今年春运以来长江客船游客突破15万人次
- 给学生戴小蜜蜂惹争议,教师拍视频边界何在?
- 暑期文旅“热”力足 点燃消费市场新引擎
- “北京校长”的课堂在草原
- 长三角上邂逅徽风皖韵 “皖”美小城圈粉外籍专家 (视频)
- 德国:北溪案责任人难认定 西前副首相:你在包庇某些人!
- 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 攀岩纪念邮票今日发行
- 北美票房:《功夫熊猫4》首映夺魁 《热辣滚烫》冲入十强
- 热门推荐
-
- 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倒淌河镇至二郎剑景区段完成施工
- 走街串巷探寻“小店经济”!一边是柴米油盐 一边是诗和远方
- 香港大学教授李成:要找到应对机制,避免人工智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义:马家柚变成“黄金果” 鼓了腰包甜了心头
- 煤都山西交口的“绿色”转身 高质量发展亮点频现
- 专家研讨文物保护:如何更好保护文化遗产?
- 摩尔多瓦公投结果揭晓 超半数选民支持加入欧盟
-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下调68个点 1美元对人民币7.1566元
-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前沿 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 “数字乡村”“数商兴农”“沐光行动” 陕西多举措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 北京:杜绝虚假宣传,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 加拿大媒体指总理特鲁多度假实际开支远远高于报告金额
- 新政发布后,北上广深楼市有何变化?记者走访
- 小城大业|每颗40元,直送迪拜!悟空和土豪最爱,产自这里!
- 证监会就《关于完善特定短线交易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2月1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完成31538万人次
- 文旅部:2021年全国共有各类文化和旅游机构31.21万个
- 老秦腔探新“吼”法 摇滚式互动吸引年轻戏迷
- 国家邮政局:全国已建成超33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站
- 席勒智库学者:若美炸毁“北溪”管道属实 意味美对德设施实施恐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