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歌唱,人类的歌声还能否被听到?
中新网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 王诗尧)“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呼吸都由AI演唱。”AI唱歌虽然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由专业歌手正式发行AI歌曲还是震惊到了许多人。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当AI开始歌唱,人类的歌声还能否被听到?
前阵子,台湾歌手陈珊妮发布自己的最新单曲《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没想到过了几日,她宣布这首歌曲其实是由自己的AI模型演唱。
同时,她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自己这么做的初衷,“在 AI 发展热议的当下,希望透过这首歌,与所有关心创作的人一起思考——如果 AI 的时代必将到来,创作人该在意的或许不是‘我们是否会被取代’,而是‘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仿真与真
自从机器被制造出来的那一刻起,“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一直是被争论的话题,后来机器人有了新的名字——人工智能(AI)。
时代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向科技化、工业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时,确实有一部分人力被AI取代。然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能否被计算、复刻,以及受众的接受度如何,依旧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小说、绘画……这些艺术领域已经有成熟的AI产品面市,例如人工智能写诗系统微软“小冰”曾于2017年5月,出版汉语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8年10月,一幅用AI创作的肖像画《埃德蒙·贝拉米》(Edmond Belamy),在纽约佳士得以43万美元的高价被成功拍卖。
如今,由专业歌手、制作人制作的AI歌曲也开始正式发行,它的“仿真”程度甚至可以以假乱真,骗过了许多专业人士和真爱粉。这是怎么做到的?陈珊妮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以假乱真的前提是,她给AI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因为我提供的AI训练素材,横跨了从2004-2022年的作品,AI vocal通过学习演唱,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不过,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演唱,可能也会因为声音状态的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歌曲发布之初的评论里,我们发现少数留言提到了陈珊妮的嗓音好像“回春”了。陈珊妮也对此进行了回复:“我的作品很多趋向电子风格,但是这首新歌是自2004年的《情歌》之后,比较少见的音乐类型,所以AI学习的声音放在这首曲子里,的确有可能呈现这样的结果。”
所以,一个更完美的歌声,会愈发打动听众吗?歌迷李鱼对记者说,他作为一个音乐迷,在听歌之初其实就感受到了AI歌手与真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当答案揭晓之后再听,反而是一个新鲜感逐渐变冷的状态。
另一位陈珊妮的歌迷星星则表示,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真相”,对于作品本身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是她作为听众的接受态度,而她之后可能很少再点开它。
如何重新诠释歌手梦?
在陈珊妮看来,音乐产业的变革一直都在进行中。千禧年前后,整个流行音乐产业开始数字化,当时有很多优秀的录音师不太认同这个趋势,认为音质变差了。“到现在,我还是不完全认同所谓音质变差的说法,我认为是对声音质地的美感产生歧见,当然后来串流的音响规格也会随之异动。”她说。
彼时已经成为制作人的陈珊妮,因此也接受了这个关于音乐产业的变革,她的想法很纯粹,“如果我们可以付出更少的时间成本,降低参与流行音乐的门槛,那是不是可以让流行音乐产业,容纳更多不同的创意与想象?”
“透过AI,每个人未来都能一圆歌手梦”,这是陈珊妮对于音乐产业的思考与展望。然而,歌手门槛降低,对行业长久发展来看是好事吗?
“我不能说这是一件好事。”她指出,事实上歌手的门槛一直都在降低,这不是AI歌曲出现才有的情况。人类学习演唱技能与音响分辨能力,都在快速地降低中。过往大家觉得可以通过现场演出定夺的演唱技能,后来可以通过技术进行调整。
陈珊妮补充说明:“我看到有唱片公司添购更便利的Auto-tune器材,让歌手在演出时的声音能够更容易满足听众的耳朵,歌手自然会将精力转移到演出的娱乐性与其他社群经营等事情上。”
如果歌手门槛降低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那么如何重新诠释歌手梦,就是身为产业中的制作人和创作者,需要去寻找的另一种可能。
不会被AI取代的是?
AI歌手或许会冲击歌手本身,然而制作人却不会被AI所取代。陈珊妮说,因为AI vocal需要专业音乐制作人,以人类的美学和经验去引导 AI,体现的仍是制作人的能力,以及他对音乐的想象力。
这一点,周杰伦也曾发表过类似言论。此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2003年发行的歌曲《以父之名》的MV,同时配文称:“AI虽然可以做很多事,但取代不了我对音乐创作的美感。所以我无需担心,这个道理从AI还没出现我就知道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讨论歌手、制作人是否会被AI取代的同时,还有一个群体的声音需要被关注,他们就是音乐产品的受众——歌迷。
在李鱼看来,真正的歌手永远不会被AI歌手所取代,能被取代的人或许不能称其为歌手,“他们只是被资本推出来的商品罢了,商品固然是会被新的商品给取代”。
而对于歌手正式发行AI歌曲的态度,李鱼觉得这只是一个歌手紧跟潮流,尝试了一种新的制作模式而已。就好像一个都市苦情歌手尝试了唱跳舞曲,又或者唱流行的歌手突然想尝试一下爵士一样,对听众来说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星星则持观望态度,“如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是如此,那就不是我接不接受的问题。”她说,“对我来说,音乐是在为我解释语言不能准确传达的情感,如果我能接受AI必将取代歌手,那一定是因为我能在AI的vocal里找到情感的载体。”(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工业经济恢复向好
- “挑剔者”王勇:做好药 就是不能放过一点瑕疵
- 【环时深度】听外企高管讲述为什么“必须留在中国”?
- 中坦投资论坛暨中国(金华)—坦桑尼亚贸易投资推介会举行
- 中国代表:反对在加沙停火无异于为继续杀戮大开绿灯
- 截至7月底中国今年已改造农村公路危桥4033座
- 美国务卿布林肯正讲话,抗议者打断:“别当战争贩子!”
- “菜市场”成年轻人City Walk打卡地
- 专家学者江苏镇江共话低空经济如何“高飞”
- (新春走基层)塞北小城“Z世代”挑大梁闹元宵
-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揭示肾癌细胞生长调控程序
- 俄罗斯经济压力下稳住了阵脚
- 来济南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 免签效应持续显现 “中国游”成“热”体验
- (身边的变化)山西永和:电力赋能乡村振兴 小村庄实现大变化
- 数读中国丨市场需求回暖 工业经济回升具备有力支撑
- 专家答疑:甲流进入高发季 如何科学认识、有效应对
- 河北警方通报白血病患者被诈骗:已对两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巴勒斯坦内政部:以军空袭拉法和汗尤尼斯造成多人伤亡
- 民企人士谈中国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提振信心 激发活力
- 热门推荐
-
- 柬埔寨吴哥景区巴士爆燃系车辆故障所致
- 千余家企业齐聚“中国防腐蚀之都” 共推行业向“新”发展
- 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 金观平: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 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如何?国家发改委回应
- 《国家的孩子》在京演出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如何搬上舞台?
- 印尼一船只倾覆 4人失踪
- 家庭除虫服务行业就业缺口达百万人 行业前景被看好
- 山东多元“夜消费”场景释放经济活力 点燃城市发展新引擎
- “大房子”、多重环壕、粮仓群……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上新”
- 张纪中忆金庸:武林繁华依旧昭昭 山水会相逢
- 美国“种族主义之癌”深入骨髓 白人至上主义势力日益膨胀
- 最新报告:中国已有126个指标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目标
- 日本《朝日新闻》:美国独断专行的态度令人难以容忍
- 2023年广交会设计创新奖颁奖仪式10月24日举行
- 欧盟:为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提供8300万欧元人道援助
- 两部门印发《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
- 云南:2023年前三季度为企业减负超540亿元
- 中国10月跨境收支和银行结售汇继续呈现“双顺差”态势
- 特步陷北半马“假赛”风波,为何运动品牌都爱“卷”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