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烛照文明进程,坚定文化自信
韦衍行
从中原到边疆,从夏商都邑到海丝古港,从史前人类遗存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月28日上午揭晓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同在中华大地上翻开的一页页历史华章,刻印着神州大地上早期人类的起源历程,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
追根溯源 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此次入选的十个项目中,最有“年头”的当属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2022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郧县人”3号头骨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发现,“对我们了解百万年前东亚地区直立人的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在发掘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的红烧土堆积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于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一处距今1.31至1.33万年的临时性活动营地,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至少有火塘3处,围绕火塘发现遗物1000余件。项目负责人赵益超认为,遗址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关键缺环,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新石器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是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开展考古工作90多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晚商文化遗存。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考古工作者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围沟两个。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历史文献记载,周人先祖“国于豳”。2018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初步判断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此外,还发现冶铜遗存、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大量废弃陶瓦残片和深穴式储粮遗迹。
“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豆海锋说。
兼收并蓄 彰显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曾经,州桥只见于诗词歌赋之中。现如今,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
五千多年长河浩瀚。丰硕的考古成果,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
经过进一步探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了新发现——二里头都城严格方正的都城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同宫城宫室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制度一起,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
“一片繁华海上头”。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系列遗迹,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生动勾勒出宋元时期温州港的宏阔场景,凸显了温州古城港、城一体的规划特色,也使本次发掘兼具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的双重意义。此外,朔门古港遗址还填补了海丝申遗体系港口类遗产的关键缺环,在人类航海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
交流互融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和谐共存。入选此次新发现的多个项目,不仅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一手资料——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与同期盛极一时的石峁古国遥相呼应。遗址占据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过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万国时代北方与中原之间文化交融、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轨迹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既体现出地域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同时见有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中央政府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包括高句丽、渤海国两个时期的遗存,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厘清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实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维护国家历史安全与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考古工作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众多发明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希望考古工作者今后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并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四届中国鲁菜美食文化节济南开幕
- 安踏集团吴永华荣获“2024福布斯中国年度杰出企业家”
- 2024年度大小兴安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职业技能竞赛举办
- 莫言编剧、王可然执导话剧《鳄鱼》在苏州首演
- 端午假期多彩民俗齐上演 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 心跳“发动机”点火原理被发现 为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
- 湖南江永“内外兼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 中国证监会:截至目前融券政策落实效果良好 余额明显下降
- 弘扬丝路精神 坚守成功之道:专家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 厦门口岸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突破200万人次
- 驻华使节两会说丨“中国的任何进步都将有益于全世界”
- 乌官员称俄袭击乌克兰已致3人死亡 俄方暂未回应
- 中国A股周三上涨 微盘股大幅反弹
- 让儿童电影和儿童观众互相“找到”
- 海南自贸港首个封关运作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并投运
- A股迎久违大涨超4200股飘红 沪指创8个月最大单日涨幅
- 注意添衣!未来三天北京晴暖下线春雨叨扰 气温明显下降
-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带来数智盛宴
- 国际识局:赓续丝路精神,中国中亚合作迈上新台阶
- 经济观察:中国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 “降息”仍存空间
- 热门推荐
-
- 专访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中国黄金市场开放有完整的顶层设计
- 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月”累计发送旅客38.3万人次
- 云南德钦求学路:从“足”够艰苦到“足”够精彩
- 草原那达慕上的“萨仁靶”:箭舞飞扬,热辣滚烫
- 解码新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魅力何在?
- 保住全球“饭碗”须各国共同努力
- 台湾歌手张信哲向上海博物馆捐赠12件晚清民国服装
- 能源工程加速推进 多措并举保障民生供应
- 假冒“靳东”诈骗案 法院对8名被告人作出一审判决
- (投资中国)专访迪斐世中国区总裁:中国消费潜力依然巨大
- 兰州创业者深耕政企信息化 年均申请5件著作权
- 执飞366个班次!C919暑运运输旅客超4.9万人次
- 北京:亲属照护重度残疾人有望获补贴
- 中经评论:就业数据撑不住美国经济预期
- 《汉语新词语词典(2000—2020)》列出十大“时代新词”
- 长沙逐梦世界文旅名城
- 洪森出任柬埔寨第五届参议院主席
- 尼加拉瓜首家孔子学院揭牌
- 生活困难可以免费吃 这家面馆打折背后有个暖心故事
- 七部门:2025年前建立健全跨部门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