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丝路精神 坚守成功之道:专家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甘甜)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力16日接受中新网专访,就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果,展开深入解读。
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绿色合作蓬勃发展;激发共建国家自身发展动力,多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推动国际秩序公平公正发展,为世界提供新的合作模式。聚焦时代所需,“一带一路”倡议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的大道将越走越宽广。
弘扬丝路精神,凸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方因应全球发展及各国期待,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这一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许勤华在访谈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千百年来,通过求同存异,不同文化之间得以续写千年友谊。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具创新性,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许勤华指出,一方面,这一倡议凝聚了全球共识,改变了全球对于如何进行国际合作、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交往等问题的认知。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给共建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一,倡议使得合作国家间的贸易更深更广;其二,在创新交往当中,更聚焦于时代所需;其三,在文化交流当中,能彰显弘扬各自文明的特点;其四,共建国家人民真真实实获得了收益。”许勤华说。
薛力则表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采用针对不同侧重点的抓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便是一大抓手。
薛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在全球经济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倡议既注重经济发展合作,也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强调包容性的特点。
坚持务实合作,开拓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回看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从蓝图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开拓出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2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该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许勤华对此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建,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
许勤华介绍说,十年来,中国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共建国家民众改善生活条件,同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美而惠”的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共建国家生产力的提升。鉴于中方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技术,不少国家抛出“橄榄枝”,称希望“向中国学习”。
谈及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薛力则列举了多个合作项目。比如,由中方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设并运营的现代化城市轻轨,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而“鲁班工坊”则着力帮助当地培养技术人才。
通过一系列务实合作,薛力指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不仅在经济上受益,同时在文化上,也认识到中方是真心向其提供帮助的。
改善治理体系,为“全球南方”注入新动力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薛力分析称,世界格局正从地缘政治竞争时代变成文明竞合时代。在此格局下,可以看到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增量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西方凭借经济实力在全球推行其制度与价值观的能力,则趋于下降。
薛力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合作模式,这意味着世界上不单单只有“西方式的”、“教师爷式”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中国方案”注重的是,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情况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这给‘全球南方’注入了新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动力。”
许勤华还表示,世界正在发生“大转型”,其中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全然革新。这决定了部分发展中国家能否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凝聚了中国对未来发展的认知,倡导平等互信、互相尊重。“这将成为促使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方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新起点新机遇,坚守“一带一路”成功之道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序章。站在新的起点,应当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让“一带一路”越来越繁荣、道路越走越宽广?
两位专家在访谈中表示,回看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密码”在于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不同国家之间互相尊重,以及重视和挖掘共通性等。
接下来,面对未来潜在挑战,薛力分析说,可以从三点着手应对,即经验上的改进,知识上的改进和共识上的提升。其中,就知识上的改进而言,颇为重要的一点是,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建立。
许勤华还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未来或许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
首先,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国有望在凝聚共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尤为切合共建国家的需求;第三,在文明互鉴方面,“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交流活动颇受关注;最后,依托“一带一路”框架,增强共建国家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合作共赢格局。(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征询意见:预收资金余额超20万 其中40%应专用账户管理
- 四个国际单位制新词头中文名称在世界计量日发布
- 法国吉美博物馆之友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展揭幕
- 南京女孩还原明代“百姓款”马面裙
- 马来西亚希望在2026年接待3560万人次外国游客
- 专机故障再现 德外长取消对澳大利亚等国访问
- 汽车智能安全和智能驾舱两大评价体系在渝发布
- 克宫:普京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人民团结日向卢卡申科表示祝贺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生效实施并发布对中国钢铝制品加征关税的最终产品清单答记者问
- 【图解】四组数据看新时代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10月6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873万人次
- 致敬劳动者!三代电力工程师赓续“劳动精神”
-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开幕
- 今年暑期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31亿人次 同比增5.9%
- 日媒:日首相岸田将于21日突访乌克兰 会见泽连斯基
- 五个疼痛误区你踩坑了吗?
- 广州南沙:取消南沙元宵烟花汇演活动
- 上海:单日5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 春运首周广东多口岸迎出入境客流高峰
- 今年中国灾害频发为何还能粮食丰收?农业农村部回应
- 热门推荐
-
- “大道之行,世界玄同—2024中澳道教文化艺术节”在澳大利亚悉尼成功举行
- 广州今年将完成130座垃圾转运、收集站改造升级
- 欧洲经济能否避免“寒冬”?
- (乡村行·看振兴)安徽金寨:盘活闲置地 民宿经济旺
- 历时五年完成出版 这套作品如何传播科学家精神?
- 广州花博园2025年春节年宵花市启幕
- 杨志军《雪山大地》:展现青藏高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 “棱镜门”丑闻曝光已十年 法国专家:美政府监听行动变本加厉
- 建行协助中远海运在新加坡市场定向增发股票2.8亿新元
- 津巴布韦各界发声:“北溪”管道爆炸 美国难逃干系
- 2024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答记者问
- 电商平台上“门票代抢”依旧火爆
- 空调吹多了,关节炎来了?
- 外籍海员突发疾病危及生命 边检畅通“绿色通道”紧急救助
- 熬夜不仅会秃头 还可能耳聋
- “不速之客”若造访地球,人类该如何防御?
- 西藏区内外23对新人参加山南集体民族婚礼
- 国家外汇局:5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21.58万亿元人民币
- 今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有望突破4万亿元
- 第四届“天后宫妈祖巡安盛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卡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