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破解文字密码!《说文解字》怎么做到的?
你知道每个汉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义,可以被逐一拆解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在方寸之间彰显着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息息相关。纵观汉字漫长的演变历史,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字圣”。CCTV-1今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将以许慎的视角,打开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许慎如何穷尽一生破解文字密码?汉字的前世今生又有多精彩?本期节目将带领观众在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中寻找答案。
这本识读古文字的桥梁
教你分辨“文”和“字”的区别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载体,因现实需要,不断演进。相传黄帝时期,中华文祖仓颉始创文字;西周太史籀效法仓颉、改进文字,所作文字十五篇,被称为《史籀篇》,而由他整理的字体被称为“籀文”,也就是大篆;秦相李斯与同僚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留下小篆。到了汉朝,隶书逐渐成为书写的主流,却产生乱讲汉字的现象。为了让世人明白先贤造字的深刻意旨,许慎搜集整理小篆,结合古文、籀文考查解释文字,著成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说文解字》。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观众将跟随节目开场戏探寻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聆听主持人王嘉宁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邬文玲,共同解读汉字的演变规律以及《说文解字》的历史价值。
《说文解字》由许慎耗费数十年心血撰著而成,全书收录了9353个正篆,1163个古文、籀文等重文,并采用“分别部居”的方法,提炼总结出540个部首,形成了一套形义结合的汉字系统。生活在隶书盛行的汉代,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时,为何却以小篆作字头?节目中,邬文玲以小篆“寒”字为例展开解读,让王嘉宁感慨:“零下二十摄氏度起码是有了。”由此,她也进一步解释道:“隶书虽然结构非常规整,书写也非常方便,但是象形的意味大为减弱,而小篆有很强的象形性,能够显示出造字本身的含义,根据字形才能够正本清源,达到“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的目的,更好地传承古文经典。(也因如此)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数千年前的战国竹简、青铜器铭文,以及甲骨文等古文字。”
我们常说“文字”,但你知道“文”和“字”其实是不同的概念吗?《说文解字·叙》记载:“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节目访谈现场,王立军解释道: ““文”是古人最初创造文字时,描摹客观事物形象的象形字;随着社会事物越来越繁多,古人光靠“文”不足以应对表达的需求,便用最初造的“文”作形符或声符,组合成“字”。文不可以分解,因此是“说文”,字可以解析,故而叫“解字”,这便是《说文解字》书名的含义。”蒙曼表示:“汉字是自带文明密码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认知,许慎就是破解文字密码的人。”
陈晓一人演绎许慎老中青三代
戏剧舞台再度为先贤“圆梦”
许慎,字叔重,从小广泛阅读经书,后跟从东汉名儒贾逵为学,甚得经学大家马融尊崇。当时大多学者世守一经,唯有许慎通解五经,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美誉。本期节目戏剧以此为切入口,将围绕许慎名字中“慎”“重”二字塑造其人物性格,生动演绎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等故事,致敬一代代文字研究者恪守本心、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后世读书人对华夏文脉、中华典籍的传承守护。
戏剧演绎中,许慎的青中老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由演员陈晓一人分饰,首次参演《典籍里的中国》的陈晓坦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非常珍惜能有机会饰演这位纯粹、严谨的学者。此外,节目组还根据史料中“考之于逵”的记载,在戏剧中融入了许慎恩师、东汉大儒“贾逵”一角,又据《后汉书》中“马融常推敬之”等描述,创作出以大经学家马融为原型的许慎挚友“马文”,并邀请演员石兆琪、李健分别饰演。三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将贯穿整场戏剧,展现曾经陪伴、帮助过许慎的众多东汉学者的缩影。
为了细致再现《说文解字》的成书历程,精准诠释“五经无双许叔重”的先贤风采,现场拍摄时,节目主创和三位主演还会依照实际表演情况,对剧本台词、镜头调度、表演细节等反复打磨。例如,考虑到许慎晚年被眼疾所困、看不清文字,陈晓特意眯着眼睛看竹简,还原了老年人的眼神状态;李健演绎马文内心激动时走路的样子,设计加入了摔跤的动作等。
令人期待的是,节目将再度呈现先贤的“圆梦时刻”:许慎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来到1900多年后,亲见国家语委“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了解到后世专家学者在电脑里建构了数字化“说文解字”,促进文字的学习和传承,许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慨道:“有形易灭,无形永存,如此,我华夏文明当可以此技术永存不灭!”这也让同为文字研究者的王立军教授深受感动,他表示:“《说文解字》的价值是恒久的,经过1900多年的流传,它又以新的面貌融入当今时代,通过现代化手段继续发挥对汉字研究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汉字,蕴藏着古人对天地自然、世间万物的体验与认知,积淀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与智慧。CCTV-1今晚八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九期,将立文字之本、传文化之道,带你“说文解字”!(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朱鹮引入延安、榆林试验在两地同时启动
- 【环时深度】欧美在西非驻军,为什么纷纷被下“逐客令”?
- 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 未造成人员死亡
- 中外摄影师长城影像之旅 见证历史沧桑与时代新貌
- 集市热起来 消费旺起来
- 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始发 正式开启越江之旅
- 国家统计局:房地产投资、销售、市场运行将逐步趋于改善
- 广州至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定期商业航线将开通
- 北京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逾两成 养老服务将“一网通查”
- 今年一季度上海与塞尔维亚进出口额增长58.1%
-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九成 居中国首位
- 澳门葡英文媒体访问团参访雄安新区
- 浙江永嘉:千年麦饼,香飘海内外
- 甘肃有礼:科技助传统文化焕新生 研礼学礼冀宾至如归
- 战争题材的创新性和真实性 《侦察英雄》研讨会举办
- 第十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香港赛区决赛举行 冀照亮少年家国情怀
- (年终经济观察)“月考”再释暖意 中国全年经济增长达标有基础
- 四箭齐发 楼市期待“新拐点”
- 资深恩爱夫妻传授“爱情保鲜秘诀” “甜爱沙龙”助青年钟爱一生
- 湖南江永推广机械化育秧 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 热门推荐
-
- 山西太原投资21亿元提升汾河流域防洪能力
- 电话亭书店“快闪”,值得慢慢体悟
- 年产值超2.5万亿元!3.1万家企业入驻首批中小企业产业特色集群
- 日本5月核心CPI同比上升3.2% 21个月连涨
- 广东逾130个镇街遭遇暴雨 深湛铁路部分列车晚点
- 创下多个第一次纪录,这两个西方国家领导人要见面!
- 今年上半年上海海关截获“异宠”1094只
- 浙江宁波:直面“痛点” 探索海洋废弃物治理的海洋伙伴新模式
- 2019年至今北京市场监管局办结不正当竞争类案件1069件
- “电子布洛芬”能治什么?
- 广州持续高温 气象灾害(高温)应急响应升级
- 河北首个!以岭药业连翘种植基地通过GAP延伸检查
- 直击江西一化工企业火灾现场:浓烟渐消 善后处置工作进行中
- 产业观察:从“双专员”机制走深走实看重庆民营企业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出席美洲国家组织第53届年会
- 小众运动变成新消费时尚 户外运动“玩”出大产业
- 冰雪体育用品出口“热”力无限
- 金饰价每克逼近730元 囤金大户变现忙
- 日媒:靖国神社将举行秋季例行大祭 石破茂决定不参拜
- “安徽造”14600吨重吊船下水 德国船东共下单5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