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导演杨磊:当我们讨论《三体》时思考的是现在和未来
8.3分,这是电视剧《三体》的最新豆瓣评分。一波三折的《三体》影视化之路,总算收获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体”这个IP,改编起来的确是困难重重。今年1月15日,在万众瞩目中,杨磊执导,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等主演的《三体》终于播出。该剧早在2016年就曾备案,直到2019年才开机,杀青近3年,姗姗来迟。
“三体”这一IP,其影响力也确实强大。在腾讯视频上线一小时后,站内热度破2.5万,成为平台开播热度最快破2万的剧集。此后,#三体赢麻了#、#三体第15集封神#、#三体古筝行动好震撼#等话题,又随着剧集的播出冲上微博热搜。
对原著的还原,是《三体》获得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网络上,就有不少类似“原著粉看到头皮发麻”“高度还原”的好评。
如今,剧版《三体》即将收官,看到大多数正面的评价,身为导演和资深科幻迷的杨磊心怀感恩,也松了一口气,“近4年的工作,我们尽力了,凭着对这件事情的执着和热爱,希望让更多观众看到这本书的力量。”
(以下自述根据采访整理)
作为粉丝
捍卫我们的《三体》
最近一直在拍戏,有时弄完回去差不多晚上11点了,还是会翻一翻网上大家的评论,包括腾讯视频的弹幕。
很欣慰的是,至少播出到现在,大多数的评价还都是很正面的。大家的好评,让我觉得这4年没白干。
我第一次接触到《三体》还是2006年,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我是资深的科幻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追着看《科幻世界》。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三体》的感受,很震惊、激动,书里大量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说对我影响深远。
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第一次读的时候是读故事,也在思考为什么大刘会这么想这么写。后来一遍又一遍地读,也会看一些解读,重新理解。
大刘在写《三体》的时候,他其实用了15个思想实验,这是他一开始就建立的。其实有点像科学家在进行实验之前,先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先构想:如果是这样的话会怎样?然后再用方法来论证。
像我们拍的《三体》第一本书,就涉及4个思想实验。首先,信息时代里一个个体是不是可以毁掉整个系统?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毁灭世界?答案是可以,那就是叶文洁和1379号,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两个星球的人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这其实是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世界,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也许会产生某种黑天鹅事件,大家都被影响到。
《三体》书中描写的世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些戏剧冲突,它会带来更多的哲理思考,有更多这种世界观的对撞,让你有一些新的收获,重新去面对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
但是确实没想过会有一天自己能拍《三体》。
大概在2019年的时候,我跟白一骢(剧版《三体》总制片人)参加一个会,他邀请我拍《三体》。那时候我很惊讶,我能拍《三体》?我从来没想过会有机会拍《三体》。所以我就说等我想一想,回去就跟陆贝珂(《三体》视效导演)商量。
老贝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疯了!他平时很理智,(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是很癫狂的状态,他说你必须接!我说先别着急,我回去看下书想想。
接着我就回去看书,又以导演的视角重新看了一遍,连续看了两三天,关在自己房间,还让家人别打扰。
结果老贝就每天给我发信息,隔一会发一个,问我看到哪儿了。
后来他又给我发了一封信,2万多字,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三体》,内容是什么?他心里怎么想的?作为《三体》粉他要怎么传达……
我记得比较深刻的是,他说我们的人生如果能够跟《三体》重合一次,此生无憾!
在看了一遍书后,我从导演的角度大概有了一个构架,就回复白一骢说,这个事儿能干!我希望做这样一个事儿,作为《三体》的粉丝,一定要捍卫住我的《三体》。
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拍科幻的戏
我是2019年8月进组的,剧组其实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工作了一年多甚至更久。我后来也了解到,早在做剧本的时候,主创团队就有两个方向的思路:是以更多原创为主,还是以原著为基础。最后决定以原著为基础,我进组的时候已经定下了这样一个方向。
《三体》播出后,看到大家的评论,说得最多的就是“忠实原著”。
我自己就是原著粉,原著是很难超越的,所以我觉得一定是以原著为基础,做少量的补充,比如观众可能看不懂的地方,适当做一些调整补充。
记得进组的时候,大家都问我:导演,咱们怎么拍科幻戏?
我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咱先忘了科幻,先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咱们拍的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戏,先把这个东西放在心里面。我觉得《三体》既然是科幻小说,它的精神内核就是科幻的,自然而然就会有科幻的元素。但是我们拍戏,要把它当真事办,才能让观众相信。
就这样,定下了整个拍摄的基调,以真实世界为基础,所以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来展开。
比如中间涉及的场景,北京的道路、所用的车、手机。2007年的手机是什么样子?对应穿什么衣服?特别是这里面涉及的对撞中心、纳米中心的场景以及射电天文台,都是尽了最大能力还原。
《三体》小说的第一部其实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比如大量描写了2007年的北京,汪淼和大史在北京展开对科学家死亡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又查到了1969年的东北,然后涉及到叶文洁和红岸基地。
不管是书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以及2007年,书中都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基础和地点基础。这个故事其实是一步一步讲到科幻元素的。
一开始看,可能更像是一个刑侦剧,很多科学家离奇自杀,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玩《三体》游戏,一步一步发现原来有外星人存在。整个过程的设计是通过现实的基础一步一步传达的。
另一方面,《三体》必须讲一些科学的东西,非常重要,但一讲就会很长,所以可能会让人觉得节奏慢。但这就是硬核科幻的一个基础,没办法。
我们做了大量的科研调查,跟几十位科学家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学习。我们也要判断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科幻。比如我们拍摄的射电天文台,应该怎么发射?包括纳米、对撞,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流程?
像射电天文台的操作,我们就专门请教了科学家,才知道必须得有译本、太阳历,有了太阳历之后,输入经度纬度坐标。科学家们讲完之后,那咱们这组镜头就实现了。
我疯狂记笔记,从以太阳为坐标形成的太阳历,到什么是宇宙闪烁、3k望远镜的原理,以及影视画面中出现的大量公式等,算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我们也加了一些更直观的物理学知识,比如第五集汪淼给孩子们做的实验,铁球和网球同时落地。又比如宇宙闪烁,我们用一个灯泡和一个物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做出了解释。
剧中赵健饰演的魏成,是个数学家,需要运用大量的公式,还要做运算。赵健就必须把公式全部背下来,但他有时候连那些公式的符号、数字怎么说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就需要科学家给我们录,他照着去背,背完了之后再去写。
演员要做大量的功课,对这些内容的传达不仅要准确,还得自然表达。
拍一部戏
却像拍了七八部戏
《三体》的拍摄是我从业以来比较难的,其中最难的就是“古筝行动”,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去做,现在剪辑出来是个25分钟左右的片段,但我们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7个月。
这一集大多数都是特效镜头,镜头中制作最长的达三年半,有大量这种镜头,只要是“古筝行动”中的高难度镜头,都做了两三年,一个镜头做三四百遍。
这个戏有它的特殊性,气氛、光线都要有一些设计,前期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在不停对每一场戏做光位图、光效设计,来辅助这个故事往前推进,通过动态预演来设计。
拍摄的时候,所有工作人员都人手一整套完整的动画预演和分镜头。联军如何集结,如何把船切掉,如何进入船体,我们以汪淼为主要视角,他走到哪里,镜头就走到哪里,就拽着观众走到哪里……整个过程拍摄难度还是非常大。
现在想想,这部剧的拍摄还挺有意思,因为类型很多,虽然只拍了一部戏,但好像拍了有七八部戏,就像一个导演考试。
比如前5集可能是悬疑、心理恐怖,到第六集又变成了刑侦、探案。剧中进入到《三体》游戏,又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一些舞台渲染的表演方式,又不一样。10集以后,年代戏又出来了,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叶文洁的故事。“古筝行动”又有灾难片的感觉。
相应的,对演员的调度也不一样。比如说《三体》游戏里面,我要求演员舞台感一定要强,好像是在看一个人演话剧。但是生活中我们要求的又不一样,要有真实感,贴近生活的感觉,越生活越好。
未来
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幻
今天我们再看《三体》,其实有了更深层的含义。
好像我们一谈到科幻,大家第一个想法就是特效——你们特效怎么样?
《三体》这本书作为中国科幻的扛鼎之作,是有极大的哲理性和思想内核的,我们不应该单纯以科幻和特效为基础来想这件事,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带有哲理性的书来推荐给大家。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也是怀着这种对现实的关怀,并对中国科幻的未来提出一些思考。当然,该用特效的地方我们就用特效。
现在大家聊科幻,就有各种名词:赛博朋克、废土蒸汽朋克、太空歌剧等等,一大堆名词都是国外传来的。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些类型的时候,应该如何结合国情做选择?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精神内核。那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我们的科幻,表达中国人自己的科幻,而不是单纯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要通过科幻这件事,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我们也能做出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六代匠心 “非遗传承人父子”借电商助石鼓油纸伞走向全国
- 澳大利亚发生一起直升机坠海事故致4名军人失踪
- “晋商故里”山西晋中:城市品质蝶变 民生幸福加码
- 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的声音
- 海南离岛免税市场持续恢复 前11个月购物金额超400亿元
- 浙江85%以上茶园已开采 交易价格预计同去年持平
- 宝石画艺人耿疆:宝石作画 展新疆风情
- 安徽局部或有强对流天气
- 去年前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历史高位
- 国博巡展携明清肖像画精品馆藏亮相深圳博物馆
- 广东查办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933件 罚没878万元
- (经济观察)上半年中国外贸数据凸显五大亮点
- 英国潮牌Superdry深陷困境,因为“天太热”?
- 7月12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开幕
- “沿河稻田几乎都淹了”,今年五常大米会减产几何?
- 欧盟宣布向加沙地带提供1.2亿欧元人道主义援助
- 公益讲座点亮星灯与爱同行 助力心智障碍儿童提升能力
- 透明木材有望很快取代塑料
- 生态环境部公布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热门推荐
-
- 共赴八千年之约 第十九届辽宁·阜新玛瑙文化旅游节启幕
- 衰老研究新方向:如何才能“老得有质量”
- 1-9月中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9%
- 青海茫崖网红景区深度游呈井喷式增长
- 新开发银行行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新秩序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 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沪上演 音乐叙事再现红色光影
- 鸠山由纪夫:日本不应陷入“价值观外交”陷阱
- 新疆新鲜果蔬首次乘冷链卡航直达中亚国家
- 外媒:美首都暴力犯罪率上升39% 与警力减少和司法系统分裂有关
- 苏州博物馆举办“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特展
- 现代视角演绎传统故事 《我们的荆轲》再登舞台
-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今起实施 优化日常用药结构
- 2024年花城红色故事大赛总决赛在广州举行
- 南非、博茨瓦纳总统视察复活节大巴车事故现场
- 以军称打死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 美以领导人发声
- 甘肃肃北4.7级地震 当地消防启动救援响应 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 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将映 全明星助力“影剧新联动”
- 江西龙南“绿色”转型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 冰雪亚冬 极氪护航!极氪哈尔滨2025年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正式发车
- 百年非遗江右贡绣“展新颜”:凝聚匠心融入“新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