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尘烟,在十三陵寻大明真容
什么是明文化?定义有很多,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的、图书词典的、百度百科的……中国明史学会名誉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觉得,要定义明文化,首先要定义文化,他归纳成“文化是人类活动特质的系统性表现”。所以,明文化就是明朝特质的系统性表现。
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的2022明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在主论坛上,毛佩琦说:“只有我们把整个明文化纳入明朝历史的大框架下,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明文化的本质。而明朝历史的基本框架,是传统社会的巅峰、走向近代的转型,以及与世界的同步发展。”
明文化研究要立足整个明朝历史
在本次论坛上,明文化专家智库、全球明文化社团联盟成立。毛佩琦发现,近几年,“明史有一点小小的热”,很多地方相继成立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一些相关研究会,比如有关王阳明、戚继光、刘伯温等的研究会。“在明十三陵,或者说昌平,成立一个明文化中心,实际上是明文化研究机构的一个崛起,因为明文化在十三陵体现得更为集中、典型。”
毛佩琦认为,我们在理解、发掘明文化的时候,应该把单个的文物、遗址,放在广阔历史的维度中,“明文化研究一定是立足于整个明朝历史的研究,明文化的遗址和文物保护,也一定是立足于学术研究之上”。
在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看来,要从世界史的视野来审视明代的历史地位。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与明朝航海势力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相遇,使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再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发展之外,造就了明代独有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多变的时代文化风貌。
陈支平说,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明代后期比明代前期应该是更为开放,中国人私人出海贸易,外国人私人来华贸易,在明代前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后期已成了气候,屡禁不止。直到明代灭亡,郑成功的海上势力仍然执中国、日本、东南亚之间海洋贸易的牛耳,并收复台湾,顶住了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把海洋贸易作为西方兴起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把资本主义文化概括为海洋文化,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学者看来,也属偏颇之论,那种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是农业文化,不论其多元化,都是错误的。”陈支平说,“明代历史既透露了中国历史前进的生机,又给后人留下了扼腕叹息的遗憾。重温和借鉴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长城、十三陵,还有白浮泉、巩华城
昌平历史文化厚重,是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三条文化带的汇聚之地。1961年,明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家喻户晓的文化遗存,昌平还有更多历史的记忆。
比如,白浮泉。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历史上白浮泉不仅是大运河的水源地,还是北京的水源头。元代定都北京,郭守敬整理北京水系,都离不开白浮泉。再比如,巩华城。明代强调天子守国门,竣工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的巩华城在当时是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而永安城的轮廓和街巷格局,如今依然清晰、完整地保存在昌平的现代城市中。
“明文化的发展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对整个人类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吕舟说。正在申遗进程中的北京中轴线,就是明代在元代基础上重新调整布局后的结果;明代嘉靖年间加筑北京外城的城墙,形成凸字形格局,为今天的城市布局留下了基地;北京重要的坛庙建筑也是在明代开始形成,虽然清代有一些重建调整,但整体格局在明代确立……
毛佩琦观察到近来有关明朝的文艺作品热,包括书籍和影视作品,一类是按照史书记载,力图复原明代历史的真实面貌。曾有人问毛佩琦,为什么给《明朝那些事儿》作序,他回答:“我只是本着一个原则,作者并非有意来歪曲和曲解明朝历史,书中有错误或者不足,可能是他书没读够,但他的出发点是想用通俗的方式解读明朝历史。”
另一类则带有戏说性。“虽然满足了观赏的欲望,但这类作品往往背离历史,很多时候会产生误导,这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不提倡的。”毛佩琦说。比如,有的作品描绘锦衣卫无恶不作,但锦衣卫究竟是什么面貌呢,大家不妨去看看一位青年学者张金奎所著的《明代锦衣卫制度研究》,洗去加在锦衣卫身上那些背离历史的色彩。
“我提倡学者进入大家所关注的历史问题当中,让真实的历史回到大家的感官当中,比如飞鱼服什么样、绣春刀什么样。我们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团体,有责任恢复明朝文化的本来面目。”
明文化如何真正活起来
如此繁盛的明文化,如何真正活起来,成为今天大众关注的热点?明文化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吕舟建议,可以参考北京中轴线保护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做了一档名叫《最美中轴线》的节目,邀请嘉宾行走中轴线,去年第一季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41亿。还有一群年轻的音乐家组织了一个‘古建音乐节’,在北京著名的古建筑演出,把跳动的音符和凝固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文化不只有学者的研究,还应该转化为普通人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我们讲文化的复兴、文化的保护传承,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要转化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吕舟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十三陵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即文研院前身——记者注)营造学社。当时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对十三陵进行调查研究,延续至今。
近年来,明十三陵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成就。5年来,投入近亿元资金,有序实施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以及文物资源数字化;强化遗址周边环境整治,累计流转造林土地两万余亩;先后举办两届明文化节,推出《擦亮金名片——明十三陵历史影像展》等,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了十三陵文化遗产的新活力。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赵古山认为,讲好明史故事,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分关键。自1994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先后在美国、意大利、英国举办了一系列明文化展览,如“中国帝王陵墓展”“中国明代文物特展”“明皇朝盛世50年展”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人所共知、世界所共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寻味中华 | 戏曲】演绎莫里哀喜剧 京剧舞台中西融会开“洋腔”
-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种出新“食”尚
- 文化中国行丨串联悠久历史与繁华未来 长城万里有新篇
- (经济观察)广东民企加快数字化转型 助力 “制造业当家”
- 北京丰台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 将建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
- 德国宣布没收俄一机构7.2亿欧元资产 拉夫罗夫怒斥:小偷!
- 9月10日央行开展186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高铁隧道“祛湿人”
- “我来北京上大学”2024年残疾人大学生分享会举行
- 电商头部主播“砸钱”办演唱会,图的不是“乐”
- 天津总装空客A321neo飞机首次向欧洲客户交付
- 新标签走红互联网 “偷感”是种什么感
- 铜奔马玩偶遭盗版,文创维权亟待加强
- 女孩从行政人力转行汉服妆造师
- 这个村子有点“潮” 看看麦田里长出的“艺术空间”→
- 江苏八大名湖螃蟹“聚首”赛滋味:大厨掌勺烹饪“百蟹宴”
- 中国专家:第九版肺癌TNM分期收入更多中国病例
- 家门口的菜市场 看得见的新变化(经济新方位)
- 2023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 【寻味中华 | 饮食】羊肉烧麦在柏林:俘获中外食客心
- 热门推荐
-
- 小雪过后,这些事你得注意了
- (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梦里江南”如何念好“产业经”
- 刚果(金)军方称挫败一起政变企图
- 消博会首设国际健康消费展 创新药械“黑科技”亮相
- 铁路12306:端午小长假火车票5月30日开售
- 伊朗东南部袭击事件致9名巴基斯坦人死亡
- 去年珠江流域各水系主要河流代表水文站总径流量3561亿方
- 科技前沿中的“她力量”怎样绽放
- 天津:探索建立经济安全审计监督网格化治理机制
- 弹劾决议书送达韩国总统府 尹锡悦被正式停职
- 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助力“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
- 台风“潭美”来袭 海南岛交通出行受影响
- 中越跨境游火热 广西口岸边贸旺
- 谁是中国下一座“奥运之城”
- 广州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
- 中外学生广西共度泼水节 促进文化交流
- “中国荔乡”广东茂名荔枝减产不减收
- 一嗨租车与上汽大众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首批交付上万辆新车
- 三月赏花游 户外踏青走起
- 青海每年落实各类生态惠民资金超10亿元 民众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