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纪录片开播:一条河里奔涌的闽人智慧
节目组拍摄莆田风光。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供图
中新网莆田12月27日电 (吴怡吟 邓欢)大型人文纪录片《木兰溪》于12月26日起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创作团队27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细说木兰溪里奔涌的闽人智慧。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和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策划、摄制。
该纪录片导演高芝夏表示,该片聚焦木兰溪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地理、文明、生态、经济、艺术、生活等角度切入,全方位立体展现莆田因河而生、因河而荣的奋斗发展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闽人智慧、闽人方案。
一卷“百里江山图”:壮阔辽远又细腻精致
木兰溪,莆田的母亲河,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她成就了兴化平原的物阜民丰,但亦是顶级灾难的制造者:2000年之前,木兰溪水患年年有、十年一大灾。
二十多年来,福建水利工作者和莆田各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治水新模式,接续奋斗,久久为功,通过“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整治,使木兰溪成为全国第一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书写了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和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突出表现让创作团队关注到了木兰溪,在两年多全面深触莆仙大地的过程中,创作团队首先被这里的超高颜值惊艳到了:从戴云山脉拥清流而出、蜿蜒盘旋于兴化平原之上,木兰溪一步一景,在大地上绘出“天人合一”的大美画卷——不仅有山野天然秀色,也有乡村恬淡风情,还有都市豪迈气象,令今人不得不赞叹木兰溪治理的不世之功,成就此山水诗画的生态韵城。
为了充分展现这一“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创作团队采用全高清、多形式、多角度的拍摄技术,深入山野、遁入乡间、探入考古、行走城市:既有木兰溪行进于兴化平原之上辽远开阔的壮观呈现,亦有对这一方天地间生灵的细致聚焦,还有从时间维度上对其上下求索,用一帧帧精美光影,全景描摹木兰溪流域的自然、人文、生态之美,呈现此中诗意,展现浩浩荡荡的生命大观。
一部英雄史诗:自强不息且可歌可泣
千年以前,木兰溪就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木兰陂,北宋闽侯人李宏与长乐籍高僧冯智日,在莆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八年兴筑而成的水利工程。“木兰陂成,莆成乐土”,这一工程在规划、建筑、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同时代的高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与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文明的“双璧”。
而早在木兰陂之前,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就与莆田民众同心协力开创了兴化平原上一个个水利工程。纪录片《木兰溪》一开篇,就是从莆田人民祭祀治水功臣钱四娘开始的。
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这些为木兰溪治理做过贡献的杰出人物,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到了莆田人民的敬重与爱戴。百姓以建庙立碑各种形式,代代纪念、传承他们的精神。
《木兰溪》在解剖古时木兰陂、当代木兰溪治理“软体排”“裁弯取直”等工程之难,呈现施政者仁心、建设者智慧的同时,亦从莆田百姓的视角来还原治水英雄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60多年前莆田人民另一段战天斗地的水利工程——东圳水库建设进行了还原。
东圳水库的兴修亦是为了改造木兰溪以给莆田百姓排涝解“渴”。莆田十万民众团结一心,在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筑坝,建起了当时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东圳水库,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设史上的又一大奇迹。时至今日,这一水库历经风雨固若金汤,依然是莆田人民骄傲的“大水缸”。
在创作团队看来,木兰溪的治理史,是一部中国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自强不息的历史,是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愚公移山——中国式的英雄史诗。
一本文化鉴:物产丰饶而人文多彩
水利兴则百业兴。《木兰溪》创作团队在探寻木兰溪千年治理之路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条河流所孕育出的璀璨文明。
一道道陂、一座座堤、一个个坝,逐渐驯服了野性的木兰溪。她为兴化平原提供了稳定而充沛的水源,所达之处,稻浪成片,果木成林,鱼米之乡既成。“莆田荔枝”“莆田桂圆”“莆田枇杷”“度尾文旦柚”等四大地理标志产品,成为莆田农业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莆田人才辈出。整个科举时期,莆仙地区以2400余名进士、13名状元(含2名武状元)的傲人成绩冠绝全闽,亦位居全国前列;这里亦是手工艺名家荟萃之地,木雕之城、绘画之乡、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等名誉足见此地人文之风流;这里商业传奇的创造地,国内民营医疗行业的85%、木材市场近70%、金银珠宝行业的60%、油画出口的三分之一,全国鞋业近10%,都由莆商贡献……
尤其是,莆田有着令人着迷的烟火气,民俗风情极为浓郁。东汉末年开始,自北迁移而来的汉族先民在此落脚,亦将中原地区的民俗带到了此外。如打铁花,并非豫晋地区才能得见,这亦是莆田锦墩村村民闹元宵必选项。
事实上,想要感受莆田的魅力,正月是一个很好的时节。从正月初四到农历二月,莆田人民都在闹元宵,可以说这是国内时间跨度最长的狂欢节。而且一个村有一个村的民俗,盛大而热闹。这在《木兰溪》中,可直观感受到莆仙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导演高芝夏坦言,纪录片《木兰溪》并不只是对木兰溪治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域文明源流的探寻,对此中精神财富的汲取。(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多国人士齐聚日本广岛 抗议七国集团峰会召开
- 春节聚餐多 怎样吃更健康?专家建议→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舞蹈《农乐》亮相西安
- 在中国空间站培育成功的巴基斯坦种子回家了
- 马东铁项目积极参与马来亚虎保育
- “一头猪”如何成为多界“顶流”?
- 警惕互联网“熟人推荐”越界
- 中新健康丨专家揭秘伽玛刀:为高龄、不能接受手术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 福建长汀:大雪封山 消防员踏雪前行协助抢修电路保供电
-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乡村行·看振兴)湖北五峰:用“冷资源”撬动“热经济”
- “添衣”保暖、补充“营养”……各地多举措保障蔬菜生产供应
- 日本大学生讲述“四川印象”:“百闻不如一见”
- (走进中国乡村)古长城脚下看变迁:从防御外敌到敞门迎客
- 中国民航局:逐步完善退改签收费标准
- 2022上海书展开幕 “品质阅读”让书香更浓
- 俄罗斯商品馆的商品真姓“俄”吗?有生产商称部分商品可能是国内代产
- 标准化与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华北五省份签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
- 和评理|以“国家安全”为由的芯片出口管控,让美国芯片巨头没了安全感
- 金融生鲜季丨肥美多汁的生蚝填满“蓝色粮仓”
- 热门推荐
-
- 新政“满月” 二手房买卖拉锯依旧
- 拉萨站开展2024“温馨春运、文明相伴”主题宣传活动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绿进沙退” 陕西榆林牢固建立黄河中游生态屏障
- 村里无人员伤亡但九成房屋被毁:老奶奶用光家里白面和液化气给乡亲蒸花卷
-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的分支机构遭袭 已致9死75伤
- 【春运进行时】“放心吧,别着急”
- 银川警方抓获“涉卡”犯罪嫌疑人25名 涉案金额1300余万元
- 呼和浩特积极应对雷暴哮喘
- “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启幕
-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国庆假期迎来八方游客
- 中国“光明使者”给柬埔寨俄勒塞村带来改变
- 港澳青年浙江行:播撒三颗“种子” 定格美好记忆
- 两部门启动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 支持湖南资兴等地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 湖南新晃山体滑坡已致5人遇难
- 注解《孝经》、创作歌曲、受赵孟頫夸赞——贯云石的开挂人生
- 《流浪地球2》上映次日就被盗录,是谁在贩卖传播盗版电影?
- 他远渡重洋拍摄非洲面孔
- 安徽侨乡特色咖啡飘香 民宿一房难求
- 联合国报告:世界人口预计到本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
- 杭州城隍阁恢复开放 中外游客登高共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