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18世纪风靡英伦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中国茶18世纪风靡英伦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茶味英伦:视觉艺术中的饮茶文化与社会生活》就记述了中国茶传到英国以后,在英国引发的“中国热”。
一升武夷茶价格等于54顿早餐
从17世纪早期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装饰艺术和风俗文化就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然而,这其中没有任何一种比饮茶来得长久。其对英国的影响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不仅涉及经济与历史,还塑造了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1664年,东印度公司首次从远东的贸易点运来茶叶,作为礼物献给查理二世。1669年,茶第一次作为货物被运回英国,作为药物和有助于恢复精力的饮品,受到了英国贵族的热烈欢迎。在1705年的一份伦敦咖啡馆广告中这样标价:“这里最好的武夷茶仅售每升18先令。”但是,差不多同一时期,一顿包含砂糖、面包、黄油、牛奶的“高品质早餐”只要4便士。1先令等于12便士,一升武夷茶其实就是两斤茶水,价格竟相当于54顿早餐,可见茶叶卖得很贵。
此后,随着越洋贸易的发展,茶叶产地拓展、产量增加,茶价逐步降低,成为英国人的国民饮料,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当然,英国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饮茶方式,包括加糖加奶、配上点心,下午茶,等等。
《茶味英伦》一书的译者回忆,自己刚到英国的时候去上一个给留学生开的英语课,老师问了一个题目:喝茶是先倒茶还是先倒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有很深刻的原因。茶叶初传英国之时,中国的茶杯很稀缺,只有上层阶级才用得起。不太有钱的人想喝茶,就只能用英国本土制作的茶杯。当时英国的制瓷技术不好,为了避免茶汤的温度太高,倒进去后茶杯突然裂开,就需要在倒热茶之前加点牛奶降温。可见,哪怕是饮茶的小细节,也有经济、技术方面的背景。
昂贵的茶叶需要带锁的茶叶箱
茶叶价格这么高,自然要小心看管。买茶得派很受信任的仆人去,买回来也要放在橱柜里,茶叶箱茶叶盒必须上锁,钥匙由女主人掌管。要泡茶的时候,也由女主人负责。
“好马配好鞍”,珍贵、富有异国情调的茶叶及其享受过程,衍生出从茶罐、茶盒、茶桌、茶几、茶巾到烧水壶、茶瓮、茶壶、茶碗、茶杯、茶匙、茶匙盒、茶碟、茶盘、废水碗、糖罐、奶罐、方糖夹、奶勺等一系列茶具,涵盖瓷器、陶器、木器、银器、皮具、玻璃、布艺等多种材质。
宜兴紫砂壶、青花瓷、粉彩瓷在英国都曾领一时风骚,被称为“白色黄金”。围绕瓷器还出现了两种“生意经”,一是进口中国白瓷,运到欧洲后由当地工匠施釉上彩,二是进出口商人拿着英国流行的图样去景德镇,由中国工匠完成订制。
这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瓷器工业,在器型、功能和材质上,他们发展出许多创新。
这些茶具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茶匙。茶匙是茶的称重工具,19世纪英国一本家政知识百科全书中写道,恰当的茶叶量就是一人一茶匙。英国人重视礼仪,茶匙也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茶匙横放或轻敲茶杯表示不想再喝了,后来茶匙也成为了西方烹饪的称重工具,影响深远。从功能上,茶匙可细分为舀走茶叶的、舀进砂糖的、掏茶叶罐的,还有各种材质、造型,是英国收藏品中非常受欢迎的一大类。《茶味英伦》一书的译者说,英国报纸上常能看到茶匙被盗的报道。
英国人在茶器设计与泡茶过程上花了很多心思,整个英国陶瓷产业都是基于饮茶风俗建立起来的。在《傲慢与偏见》等小说中,在各种绘画中,都可以看到茶是社会风俗和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主题。18世纪,有富人抱怨“买一张茶桌比雇一个护工、生两个孩子还贵”,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当时是确凿的事实。
中国茶带动中式美学辐射欧洲
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最初始于马可波罗。之后,以茶业为载体,通过进口的中国商品,中国风一点点地传播到了欧洲。
在英国,没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能像18世纪中叶的中国风那样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模仿中国的风物,其影响范围波及纯艺术和装饰艺术,全英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中国热”(China-mania)。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丝绸、家具、墙纸、珐琅、漆器、艺术品等,是“中国热”的源头。英国人从这些物品的手绘细节中获得了灵感,虽然有时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们。中式美学被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不只是源自中国的饮茶习俗,还包括房屋内部设计、花园设计、装饰设计。其结果是,中国的审美和艺术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英国上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版物、艺术、文学,都透露出强烈的学习中国风俗的愿望。1755年,英国《鉴赏家》杂志的一位作者不满地写道:“中式美学已经侵占了我们的花园、建筑和家具,还会入侵我们的教堂;要是一个纪念碑也是中国风,装饰着龙、铃铛、宝塔和满大人,该有多美啊?”“中国热”激发了英国人的想象力,英式设计与中式主题的结合,散发出巨大的魅力。英国人对中国风格进行了创新,发展出引人注目的中式洛可可风格。
18世纪40年代,之前对称、统一的英国园林风格已经被不对称的“中英混合式园林”所取代。这种风格的园林,现存最好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皇家植物园。
在银器工艺和家具领域,英国设计师大量使用中式元素,出现了中式奇彭代尔风格家具。茶桌桌面被高于桌子的回纹装饰围起来,以保护昂贵的茶具,使其不会被摔碎。
扇子是时髦的装饰品,也是地位的象征。扇子上画着关于茶的画,因此它还是一种独特的茶文化媒介。欧洲的扇子大多是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1709年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福佑号购入了5万到6万把扇子:“质量好的扇子……所有都是上等的扇骨……全部品质非凡……一共19种图案”。
英国人对中国风的爱好还延伸到了房屋室内设计,尤其是卧室、客厅、密室和喝茶的房间,连带从中国进口的手绘墙纸也很抢手。
在英国室内设计史上,有几套房子极为精妙地运用了中国风并力求“完全”还原中国本土居室的样子而十分引人注目。比如1753年为博福特公爵四世装潢的贝德米特公馆的中式卧室,还有1769年左右设计的克莱顿庄园的中式房间,这个房间体现了中式洛可可风格的精髓,至今保存完好,被认为是英国现存该设计风格中最重要的代表。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三百年前的中国茶,就像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大IP,把中国产品和中国美学辐射出去。其“申遗”成功,理所当然。(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来源:长江日报 2022年12月6日 第7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外卖骑手溺亡,保险公司莫耍拒赔“花招”
- 梵净山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 刘德华、宁浩携新片《红毯先生》亮相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 协同大桥跨越京冀:厂通路潮白河大桥跨全桥主体结构完成
- 《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即将收官 今晚播出“盛典篇”
- 某些药物可能增加高温相关心脏病风险
- 开学警惕传染病 多病共防健康提示请收好
-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启动《探索与抉择》移动剧场
- 云南姑娘美国上演葫芦丝“醉飞虎”
- 外媒:泽连斯基称乌克兰“胜利计划”已准备就绪
- 浙江德清:37个民族“火把节”载歌载舞
- 原创话剧《东湖旅店》在广东惠州公演
- “稳”有支撑 “进”有动力
- 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数据将在25日公布
- 撩开零首付、低首付购房的神秘面纱
- 杂村夜话——西藏定日地震灾区一线见闻
-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接受前列腺治疗后出院
- “霸总”短剧精准“收割”中老年 监管该如何破局?
- 中消协点名一口价黄金计价模式不透明
- 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9万部(件)
- 热门推荐
-
- 上海警方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102人被查处
- 国家卫健委派出工作组 全力指导支持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医疗应急工作
- 粤桂黔迎来新一轮强降雨 南方电网全力抢险救灾复电
- 这种卡片为何让孩子上瘾?有家长称“花200万还没集齐”
- 上海玉佛禅寺举办“诗意中华”甲辰金秋诗会
- 从“修路建桥”到“牵线搭桥”:云南小伙变身老挝侨领
- 沈阳故宫打造“祥龙纳吉 福鹿献瑞”新春文化景观 传递龙年祝福
- 入境游复苏态势良好 展现中国文旅魅力
- 天天刷牙6次还口臭 竟然是它在作怪
- 高质领航 协作共赢——全国大学附属医院标杆之行第三站在上海举办
- 各部门多举措保障百姓“五一”假期出行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3.1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柴达木盆地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达20.1万亩
- 青春华章|智造新途
- 多家村镇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调降后部分5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仍达4%
- 聚焦大湾区养老:300家海内外企业参展广州老博会
- 美国“毒火车”事故废弃物持续外运 接收地民众不安加剧
- 江苏盐城龙卷风亲历者:风声中夹杂着金属撞击声
- 北京通过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 将建立新兴业态防疫管理制度
- “三问”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