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有支撑 “进”有动力
研读2024中国经济年报,可以看到“稳”是主基调,“进”是大方向。
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经济结构在向优、动能在向新。“经济爬坡过坎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
中国经济活力澎湃
在中国,一天可以发生什么?
2024年,每天有8万多辆汽车下线、340万台智能手机被生产出来、超过4.7亿件快递在寄送……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创新能力,激荡起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8亿多户经营主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随着“两重”建设、“两新”工作等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规模经济优势持续巩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48.8万亿元和51.4万亿元。
安全发展的根基筑得更牢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缓解和管控。
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落实惠民举措,更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同步。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服务业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China Travel”全球圈粉。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首发成功——中国科技不断拓展新高度。
全球最快高速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亮相,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手机产量全年超过16亿部——中国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4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2024年,我国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作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原材料工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在稳步提升,绿色数字转型在加快。
新兴产业塑造新优势。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正在逐步形成。
未来产业布局新赛道。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正在加快走向现实,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数字经济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2024年,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拓展,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11月末,我国5G基站数达到419万个;“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投入商用,搭起了高速算力通道。
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平稳收官,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果释放是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基本面支撑和政策面呵护下,2025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回升向好势头。
“2025年,我国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助力经济回稳向好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实现高质量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要增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筑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均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认为,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仍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和支撑。一是创新引领力,生产要素正在加快向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方向汇聚。二是内需主动力,在尽可能稳住外需支撑力的同时,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释放出来。三是改革激活力,我国正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引领新动能发展。四是安全保障力,扎实做好布局“两重”工作,引导有效投资,为未来安全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天,各省份两会正在陆续召开,这也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等成为高频词,新一年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逐渐明晰。
“稳”有支撑,“进”有动力。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需求升级、结构升级、动能升级将拓展更多增量空间。(经济日报 记者 熊丽)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梁溪历史文化丛书》在江苏无锡首发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 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占比近半
- 19.99万元起售 全新皓影e:PHEV&e:HEV正式上市
- “俄罗斯政商人士龙江行”活动在哈尔滨开幕 中俄双方共话合作
- 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今迎第100万名观众
- 青海西宁:税惠“福利”助推非遗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 广东普宁英歌舞助力中泰文化交流合作
- 2024年马来西亚—中国峰会举行
- 海地过渡总统委员会任命加里·科尼耶为新总理
- 龙舟 长宽都有标准规格 亚运会比直道竞速
- 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 园林抢险车开价3000元挪树?官方回应:已约谈所属企业
- 节前“淘金”热潮再起
- “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雄安新区选拔赛:获奖项目将获政策支持
- 集龙文化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体《九龙壁》新书发布会举办
- 2024广东时装周展现“非遗”焕新魅力
- “荔乡”广东茂名举办“520·我爱荔”集体婚礼
- 广西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 构筑开放新高地
- “碳”路先行|“氢”装上阵 山东港口青岛港绿色发展“碳”新路
- 互联网行业发展总体稳定
- 热门推荐
-
- 全国大部气温波动回升 南方明起雨水再增多
- 到底要冷到啥时候?哪些地方雪下得大?关于寒潮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了!
- 秋季学期起北京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延长至15分钟
- 草原上的“守护者”:多治一只羊,牧民生活就多一份保障
- 现代黄梅戏“看家人”袁媛:用创新浇灌古老“黄梅花”
- 美国出售委内瑞拉在美石油公司 委政府:强盗行径
- 聚焦文明互鉴 “比托拉国际版画三年展”在浙江宁波开幕
- 非洲媒体人走进“塞上江南”
- 精准滴灌千企万户 多方合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 24岁女青年超越同场竞技男选手 获智能网联汽车运维赛季军
- 北京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调至8134元
- 2025年金价还会持续走高吗?
- 小学入学难遭遇幼儿园招生难 该如何应对?
- 深圳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副市长黄敏被查
- 立足产业优势走差异化道路——专家共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武当杰克”: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前行
- 双边贸易年均增长11%!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20年成果多多
- 艺术改变现实
- 跨境电商为中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 黎巴嫩宣布调整黎巴嫩镑对美元的官方固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