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余年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余年重见天日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近日将适时转运;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11月21日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调查勘探
考古历时7年 探明古船有31个舱室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据介绍,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的窑陶瓷器。
打捞工作
首创弧形梁打捞技术 设计建造“奋力轮”
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是在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
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也证明了首创的弧形梁打捞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家文物局表示,这些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意义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式发现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
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来源:新京报 2022年11月22日 A09)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施耐德电气供应商“零碳计划”两周年,中国供应商平均减碳21%成果显著
- 工作人员霸占电脑拒给群众办证?海口市官方回应
- 吴雪勇:发挥版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 韩媒:韩国福祉部称超万名医生请辞
- 浙江杭州成立大运河(杭州段)司法保护基地
- 遇见福建:东山“头水”紫菜上市
-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车路云一体化体系
- 暑期迎就诊高峰 首儿所服务“上新”
- 俄外交部官员:俄将对英国在签证领域的不友好措施作出回应
- 柳梧铁路控制性工程盘龙柳江特大桥梧州侧主塔封顶
- 春节假期中国出入境人次达1351.7万 同比增长2.8倍
- 从塞纳河回雅砻江 傈僳族姑娘在四川深山“画彩虹”
- “海丝”起点再续缘:拥抱跨境电商新机遇
- 追随拜登?朔尔茨:德国政府需要TikTok,准备开账号
- 国际机构预计中国经济将提振全球经济增长
- 浙东大山深处的“隧道人”:在崇山峻岭间挥洒汗水
- 湖北首份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签发
- 俄罗斯央行宣布基准利率提升至16%
- (新春走基层)浙南山区的春运护航者:坚守十三载 用温情点亮归途
- 罕见病目录新增86个病种,专家、公益人士和患者家属这样说
- 热门推荐
-
- 世界IP联袂共舞 中华酒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启5年战略合作
- 陕西省渭南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韩国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 外媒:乌克兰称能源设施遭袭 全国范围将紧急限制用电
- 山东布局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 疏通水网“毛细血管”
- 近悦远来,安徽做对了什么?
- 《当青春遇见马克思》新书在北京首发
- 蓝厂发布越级新品 欧阳伟峰:我们希望做到“比好更好”
- “破坏者”变身“修复者” 这场黄河岸边的庭审变成生态保护课
- 2025年中国将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
- 天津出台29条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中国科研团队油菜高含油量育种获得重要突破
- 北宋文人的生命观:保持对美的热情
- 喝豆浆到底会不会导致乳腺增生?
- 2021年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市场规模超1844亿
- 韩国最大在野党召集议员国会内待命 直到尹锡悦弹劾案投票结束
- 7月1日起中国将对塞尔维亚实施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减让
- 商务部回应“取消营运车辆、摩托车使用一定年限后强制报废”建议
- 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多阴雨天气
- 锦绣中国年|浙江黄酒小镇:多彩年俗“醉”游人 酒香散发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