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考古成果探查
新华社郑州11月20日电 题: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考古成果探查
新华社记者桂娟、袁月明、施雨岑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感慨地说。
拨开历史的厚土,经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上下求索,不断涌现考古成果的殷墟正持续传递出跨越三千多年的文明回响。
实证商王朝,架构中华文明探源支点
初冬,穿安阳城而过的古老洹河涓流淌漾,迎着暖阳,泛起粼粼波光。
在洹河南岸,走过仿照甲骨文象形字“门”建造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游人往来不绝,期盼一睹它怀抱的“商王的宝藏”。
在洹河北岸,考古工作人员正在为新近发现的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而欣喜不已。多条道路组成的路网、由交叉道路形成的“街区”等,让这座晚商都城的城市规划布局更为清晰。
如今,提起殷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对后母戊鼎、妇好鸮尊等珍贵文物如数家珍。然而在20世纪初,人们对商王朝的认知仍停留在《史记》区区3000余字的记载中。
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学家董作宾在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挥出第一锹,由此拉开中国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
在随后90多年时间里,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躬耕田野,推本溯源,钩深索隐,用一锹一铲,层层揭开殷墟的“真容”。
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
因为殷墟,中国信史上推至商代。
更重要的是,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也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是中华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甲骨蕴文脉,维系中华民族形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系统展陈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尽显中国文字文化之美。
行走在安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甲骨文元素,也时刻昭示着这座城市与甲骨文的不解之缘。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屯村的村民们发现了许多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便将其称作“龙骨”售卖给药铺做药材。他们或许怎么也想象不到,那些细小刻痕,正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了“龙骨”上的神秘符号,经研究后认定其为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这才“三千年而一泄其密”。
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120多年来,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接续探秘,解读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
据相关专家介绍,截至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总计约15万片,其中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其中公认已识读的约占三分之一。
甲骨文中的商王朝,那样真实而鲜活:有外交征伐,也有饮食宴飨,有婚丧嫁娶,也有流星、日食、月食这样的自然天象……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从事甲骨学研究数十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它也是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的“活”到今天的古文字,任风云际会、王朝变换,仍旧生机勃勃。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从殷墟的甲骨文一路而来,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文字,成为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和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整装再出发 翻开时代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安阳殷墟的考古研究、保护展示与活化利用工作,也翻开时代新篇章。
考古发掘与研究持续推进。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发现大量铸铜、制骨、制陶生产、居住生活遗迹和分布有序的墓地,小屯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水道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殷墟王陵区发现围沟及大量祭祀坑等,让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
遗址保护形成合力。去年10月,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据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介绍,当地已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在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划内,2650个高清摄像头、可随时出动的监控无人机、‘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等,共同构建起‘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李晓阳说。
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小镇等文旅项目稳步推进;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雪糕、殷墟青铜器数字藏品等文创层出不穷;高规格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甲骨文及中国古文字巡展等交流活动连年开展;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数字化工程方兴未艾……
三千多岁的殷墟,再次“活”起来更“火”起来,主体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鲜活、覆盖更加广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殷墟的价值与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坚强支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全面推进殷墟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国家文化地标、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使命在召唤,殷墟在行动。”李晓阳说。
(新华网 海报设计:赵丹阳)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建筑装饰智能建造论坛海口举办 各类建筑机器人吸睛
- 《不期而至》开播 打破传统剧集女主开挂光环
- 中肯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助力解决当地用电难题
- 年年有“鱼”过新年
- “AI+医保”国寿寿险南京市分公司以科技构建医保经办服务新脉络
- 红海局势紧张或扰乱国际海运
- 杭州推出新春消费“大礼包” 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
- 印尼总统佐科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
- H3火箭首秀失败 击破日本科技立国神话
- 巴西圣保罗州强降雨灾害遇难人数升至48人
- 打造开放式生态平台 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成都大会召开
- 吉林锅包肉香味不散引客流连
- 海南举办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 提供2.6万余岗位揽才
- 永定河北京段各水毁修复工程基本完工 已恢复正常行洪功能
- 三峡北线船闸完成检修任务提前复航
- 渝港科创界代表汇聚一堂 共话创新发展新动能
- 《宗喀大慈宏觉寺——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古刹》新书在北京发布
- 全链条整治安全风险隐患 燃气器具生产流通领域迎来专项整治
- 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洪灾已致50人死亡
- 中央气象台:山东河南安徽江苏贵州等地将有强对流天气
- 热门推荐
-
- 虚拟主播“上岗”有啥不一样?
- 90岁架子鼓奶奶 别样文艺人生从70岁开始
- 合肥发布最新空间规划 明确3个核心功能定位
- 儿童语前能力:易被忽视的语言基础
- 揭阳赓续千年古邑文脉奋力打造“三张名片”
- 一艘货船在福建宁德海域遇险沉没 5名船员经救援均生还
- 岸信夫向日本众议院议长递辞呈并发声明:病况急转直下,已难履职
- 俄媒:普京参观俄量子技术开发成果展览 测试量子视频通信
- 中秋国庆假期进出京旅客较去年增长5倍
- 安徽实现全部公安事项“只进一门”就能办成
- “晋商故里”山西晋中转型:低耗能“碳”寻未来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住所遭黎无人机袭击
- 浙江探索青年宣讲围绕小剧场收获大理“响”
- 【世界说】美媒:财富、健康、生活水平种族差异巨大 美国黑人群体难以实现足够收入积累
- elexcon2024深圳国际电子展开幕
- 网络名人“向山西出发” 聚焦山西发展新面貌
- 商务部:中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 近几个月稳中有进态势进一步显现
- 畅达的救援之路:心和胃,一路向暖
- 《黄河文化大会》郦波趣解“吹牛皮”由来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信息量大!这些事项事关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