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伞顶盖遗址研究: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石器技术演化复杂
湖南伞顶盖遗址地理位置、地貌信息。 李浩 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与石器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1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流行的是以简单、粗放的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的技术体系。不过,中外学者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多年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最新发现,华南古人类在该遗址生活延续近10万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
这项揭示华南古人类及其石器技术如何演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李浩研究员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意愿副研究员、临沂大学于禄鹏教授、汕头大学涂华副教授、西北大学张玉柱副教授及美国、南非的国际合作者共同完成,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
伞顶盖遗址3个文化层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李浩研究员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现代人起源、演化及其全球性扩散,一直是学界关注并探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起,科研人员在揭示现代人扩散的具体机制与过程,尤其是现代人与不同区域本土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许多新的认识。
这一趋势对中国地区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也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并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到华南地区,近年来在广西、湖南等地的洞穴遗址中发现重要的晚更新世早期的现代人化石,引起学界对南方现代人起源研究新的讨论和思考。
2017至2019年,合作团队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系统发掘。该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是一处河流阶地型旷野遗址。遗址文化层厚度近2米,可细分为4个层位:第1层为耕土层;第2和第3层为均质红土层,分别相当于上文化层和中文化层;第4层为网纹红土层,相当于下文化层。
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伞顶盖遗址的时间从距今约9.6万年开始,持续至距今约1.3万年。地层特征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和微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伞顶盖遗址文化层堆积以近源的风成作用为主,总体上表现出风化强度高、偏暖湿的气候环境背景。另外,从石制品分布密度来看,人类活动强度在第2层(距今约3万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
伞顶盖古人类打制石器有一定计划性和组织性
李浩指出,石制品技术分析显示,伞顶盖遗址中、下文化层(即第3、4层,距今约9.6万-3万年)同时存在两套不同的技术操作序列:一是采用粗颗粒石英砂岩原料,生产大石片毛坯和手斧类大型工具的技术序列;二是采用隐晶质燧石原料,生产小型石片和小型石片石器的技术序列。前者表现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特征,即具备系统的大石片剥取技术以及有目的的大型工具修型技术,但这些产品在石制品组合中的比例明显偏低。后者以单面向心剥片石核、较高比例的使用石片以及各种类型的小型石片石器为特色,在石制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单面向心剥片石核的一面为带有凸度的自然砾石面,另一面为向心剥片的工作面,两个面多呈现不对称的空间几何形态,指示当地古人类在打制石器时,有一定程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相较于中、下文化层,伞顶盖遗址上文化层(第2层,距今约3万-1.3万年)的石英砂岩比例有所减少,燧石比例更高(79.4%);同时,手斧类大型工具完全被小型石片石器取代。整体来看,伞顶盖遗址从下至上的石器技术尽管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但这些变化并非根本性的革新,更多体现出的是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伞顶盖遗址石器技术的历时性发展模式,很可能指示了当地人群连续性的发展和演化。
他表示,从宏观的区域视角来看,伞顶盖遗址所在的澧水流域(长江中游支流),在中更新世阶段表现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面貌(以虎爪山遗址为代表),比如,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粗颗粒原料为主,缺少对燧石等优质硅质岩类的偏好和利用;大石片和手斧类工具是石制品组合中的主要类型。到晚更新世早期(以伞顶盖、乌鸦山遗址为代表),阿舍利技术产品仍然存在,但其比例已经显著降低;同时,出现对优质燧石原料的大量开发和利用,用以生产各种类型的小型工具,如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石钻和尖状器等。而到了晚更新世晚期,手斧类大型工具在该区域普遍消失,前期存在的小型工具开始全面盛行。
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
李浩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更新世晚期,澧水流域出现一种细小石片石器工业(以十里岗遗址为代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更加青睐远距离获取的黑色燧石原料;石制品尺寸更加细小;砸击法剥片技术有更多的利用;出现琢背器等新的工具类型;同时,赭石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存开始出现。总体来看,这一细小石片石器工业很可能反映了新的技术人群的出现,并且这一人群在文化上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
研究团队基于伞顶盖遗址最新分析结果,建立起澧水流域中-晚更新世以来较为完整的石器技术演化脉络,并首次从区域性视角揭示了阿舍利技术消失的过程,以及晚更新世晚期阶段可能存在不同技术人群的现象。虽然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石器技术演化模式不仅有别于中国北方地区,即使在中国南方,也与岭南、西南云贵高原等地区有所差异,显示出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伞顶盖遗址的最新研究结果,逐渐揭开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多样和复杂的面貌,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旧石器技术发展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进而深入理解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人群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现代人在中国的兴起过程。”李浩总结说。(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世界海洋日:有选择性地吃海鲜也是保护海洋?
- 2024年世界气象日庆祝活动启动
- 夏威夷毛伊岛火灾致数千学生失学 返校成难题
- 中消协呼吁:加快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
- 长三角国际农批中心打造智慧冷链 预计年交易超300亿元
- 废弃铁路变身历史文化长廊 湖南桂阳“巧改善用”助力乡村振兴
- 专家:拥有整齐、漂亮的牙齿需消灭多个“拦路虎”
- 京沪高铁被称为“中国班味最浓高铁”?记者现场直击
- 俄外交部就“部署F-16战机”消息召见摩尔多瓦临时代办
- 安徽宣城打造文房四宝“融合盛宴” 长三角百项非遗展身手
-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
- “95后”管护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织绿色“围脖”
- 衡水市安平县发生一起天然气爆燃事故 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
- 陈茂波:“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
-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行 集中展出150余幅代表作
- 人身保险示范条款影响深远
- 谁在推广购房“零首付”
- 4件议案已得到立法工作吸收采纳 代表议案推动文物保护法与时俱进修订完善
- 中欧企业家武汉东湖对话 共促双向经贸合作
- 数读中国|进入前10!我国创新能力取得显著进步
- 热门推荐
-
- 情绪不好,食以解忧?
- 国家外汇管理局: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 《万里归途》预告片曝光李雪健加盟
- 菲律宾发生入室枪击事件 致包括一省长在内6人死亡
- 北京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揭牌
- 泰国总理将正式访问香港
- 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冰雪+”迈向万亿级产业
- 国家电影局:暑期档电影累计票房已达41.31亿元
- 青海创建首家生态环保行政执法机构
- GS1数字化公共采购座谈会举行,共谋采购行业升级新路径
- 暧暧远人村 | 苏州陆巷古村:太湖之畔的状元故里,岁月深处的古韵今风
- 中方表示将继续为早日平息加沙战火作出不懈努力
- 端午假期北京全市公园接待游客326万人次
- 外媒:巴以在约旦河西岸爆发冲突致3人死亡 以军罕见出动直升机
- 中国贸促会:2月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增8.3%
- “鲁式月饼”凭“食”力出圈 圈粉年轻消费群体
- 美国纽约机场航站楼内一自动扶梯起火 导致多人受伤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见成效
- 民调:韩总统尹锡悦施政好评率30.6% 差评率达65.9%
- 韩国国会通过“尹锡悦内乱普通特检法”“金建希特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