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伞顶盖遗址研究: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石器技术演化复杂
湖南伞顶盖遗址地理位置、地貌信息。 李浩 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与石器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1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流行的是以简单、粗放的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的技术体系。不过,中外学者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多年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最新发现,华南古人类在该遗址生活延续近10万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
这项揭示华南古人类及其石器技术如何演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李浩研究员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意愿副研究员、临沂大学于禄鹏教授、汕头大学涂华副教授、西北大学张玉柱副教授及美国、南非的国际合作者共同完成,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
伞顶盖遗址3个文化层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李浩研究员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现代人起源、演化及其全球性扩散,一直是学界关注并探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起,科研人员在揭示现代人扩散的具体机制与过程,尤其是现代人与不同区域本土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许多新的认识。
这一趋势对中国地区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也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并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到华南地区,近年来在广西、湖南等地的洞穴遗址中发现重要的晚更新世早期的现代人化石,引起学界对南方现代人起源研究新的讨论和思考。
2017至2019年,合作团队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系统发掘。该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是一处河流阶地型旷野遗址。遗址文化层厚度近2米,可细分为4个层位:第1层为耕土层;第2和第3层为均质红土层,分别相当于上文化层和中文化层;第4层为网纹红土层,相当于下文化层。
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伞顶盖遗址的时间从距今约9.6万年开始,持续至距今约1.3万年。地层特征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和微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伞顶盖遗址文化层堆积以近源的风成作用为主,总体上表现出风化强度高、偏暖湿的气候环境背景。另外,从石制品分布密度来看,人类活动强度在第2层(距今约3万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
伞顶盖古人类打制石器有一定计划性和组织性
李浩指出,石制品技术分析显示,伞顶盖遗址中、下文化层(即第3、4层,距今约9.6万-3万年)同时存在两套不同的技术操作序列:一是采用粗颗粒石英砂岩原料,生产大石片毛坯和手斧类大型工具的技术序列;二是采用隐晶质燧石原料,生产小型石片和小型石片石器的技术序列。前者表现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特征,即具备系统的大石片剥取技术以及有目的的大型工具修型技术,但这些产品在石制品组合中的比例明显偏低。后者以单面向心剥片石核、较高比例的使用石片以及各种类型的小型石片石器为特色,在石制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单面向心剥片石核的一面为带有凸度的自然砾石面,另一面为向心剥片的工作面,两个面多呈现不对称的空间几何形态,指示当地古人类在打制石器时,有一定程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相较于中、下文化层,伞顶盖遗址上文化层(第2层,距今约3万-1.3万年)的石英砂岩比例有所减少,燧石比例更高(79.4%);同时,手斧类大型工具完全被小型石片石器取代。整体来看,伞顶盖遗址从下至上的石器技术尽管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但这些变化并非根本性的革新,更多体现出的是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伞顶盖遗址石器技术的历时性发展模式,很可能指示了当地人群连续性的发展和演化。
他表示,从宏观的区域视角来看,伞顶盖遗址所在的澧水流域(长江中游支流),在中更新世阶段表现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面貌(以虎爪山遗址为代表),比如,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粗颗粒原料为主,缺少对燧石等优质硅质岩类的偏好和利用;大石片和手斧类工具是石制品组合中的主要类型。到晚更新世早期(以伞顶盖、乌鸦山遗址为代表),阿舍利技术产品仍然存在,但其比例已经显著降低;同时,出现对优质燧石原料的大量开发和利用,用以生产各种类型的小型工具,如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石钻和尖状器等。而到了晚更新世晚期,手斧类大型工具在该区域普遍消失,前期存在的小型工具开始全面盛行。
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
李浩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更新世晚期,澧水流域出现一种细小石片石器工业(以十里岗遗址为代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更加青睐远距离获取的黑色燧石原料;石制品尺寸更加细小;砸击法剥片技术有更多的利用;出现琢背器等新的工具类型;同时,赭石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存开始出现。总体来看,这一细小石片石器工业很可能反映了新的技术人群的出现,并且这一人群在文化上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
研究团队基于伞顶盖遗址最新分析结果,建立起澧水流域中-晚更新世以来较为完整的石器技术演化脉络,并首次从区域性视角揭示了阿舍利技术消失的过程,以及晚更新世晚期阶段可能存在不同技术人群的现象。虽然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石器技术演化模式不仅有别于中国北方地区,即使在中国南方,也与岭南、西南云贵高原等地区有所差异,显示出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伞顶盖遗址的最新研究结果,逐渐揭开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多样和复杂的面貌,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旧石器技术发展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进而深入理解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人群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现代人在中国的兴起过程。”李浩总结说。(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南离岛免税经营面积超50万平方米 品牌数量超1500个
- 微波炉没有想象中那么干净
- 连续4天单日超10亿,春节档票房突破50亿元!
- 乡野山村遇见咖啡 碰出中国乡村新风范
- 吉林边境民警新年第一巡:6小时山路走出安宁
- 名家云集好戏连台 广州粤剧院举行成立70周年晚会
- 在斯图加特感受“投资中国”热度
- 中新真探:胃越撑越大,越饿越小?
- 在评论区反复“哭穷” 下单真能便宜吗?
- 平价店受追捧,平价消费赛道能长期走下去吗?
- 最新进展!那巴公路开启沥青路面施工
- 云南普洱警方破获特大运输毒品案 缴冰毒片剂25万粒
- 江西首次以“批次检验”模式验放出口危化品
- 第30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在雅加达举行
- 报告显示:电影国庆档上海居城市票房榜榜首
- 北京水务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 中国裁军大使阐述中方在常规武器军控问题上的政策主张
- 守护万家平安的“龙年龙警”
- 布基纳法索总统任命新总理
- 立足湾区,面向全球,“新机遇 新活力—— 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4”成功举办
- 热门推荐
-
- 江西龙虎山开启暑期“夜游”模式 点亮名山经济新“夜”态
- 中新真探: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更有营养吗?
- 在渝两岸婚姻家庭欢聚一堂:迎端午 忆民俗
- 受巴西南部暴雨影响 巴西5月通胀率增至0.46%
- 特色产业动力强劲,民生工程温暖人心—— 西藏高质量发展 有速度又有温度
- 谢留卿等艺术品特大诈骗案二审宣判 44人被判刑
-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从中国看到机遇而非风险
- 重庆綦江农民版画“守艺人”刘月:推动农民版画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 把博物馆“带回家” 数字化+文创让山西文物“活”起来
- “没有市场比中国市场更大” 各国展商抢抓进博机遇 收获满满
- 云南跻身“3万亿俱乐部” 中老铁路发展远超预期
- 上海多举措打造支付便利性“标杆城市”
- 求“证”若渴?法官提醒留神考证培训“包过”这个坑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评论员观察)
- 【侨一瞧】乌文化部长:“一带一路”定会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 加班未获审批就“加了白加”?
- 这千年前的艺术,怎么就突然征服了年轻人?
- 甘肃“文旅+出版”展示丰厚资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马来西亚副总理:三个月内制定举措遏制吸毒现象
- 黑龙江:“立秋”尚未秋 双鸭山七台河局部最高温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