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好,食以解忧?
同食物相关,耳熟能详的表达有很多,比如“化悲愤为食量”“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等等,暗示着食物与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系,一定程度上提示着进食承载着安抚情绪的作用……那么,食物与情绪之间,到底有没有科学关联?
-王莹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既说明了食物作为生存之本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不言而喻,那么,食物既然有诸多好处,我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
科学告诉我们:不可以。
诸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均与不当的饮食偏好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关,患病后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使我们不得不慎重对待。
此外,伴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人们越来越相信进食和情绪之间的关联,不过,这些关联常常集中在负面情绪体验方面。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
情绪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个体对于人或物的某种深刻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抑郁体验、焦虑体验等。以此为例,抑郁多为当下的困扰,内心感觉无法摆脱或无力处理;焦虑多见对未来的无措,内心紧张到无处安放;类似的情绪体验无论单一或是共存,无疑都是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或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迫切要找到一个能被控制的内容,去抵消或释放,让自己快速离开失控的体验,内心回归到稳定状态。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
-其一,食物拥有便捷、易得的特点,具有便利性;
-其二,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具有习惯和依赖性;
-其三,依靠食物调节情绪,具有隐蔽性,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情绪失控带来的压力和羞耻体验。
因此,进食行为大量出现在情绪安抚中,且呈现两极化特征,有的控制进食量,少吃或吃、吐;有的放纵进食量,暴饮暴食。
为什么吃东西后真的感觉“心情好了”?
不过,过度依赖进食排遣负面情绪体验,造成的害处不言而喻。
当人们情绪不佳,大量进食时,人体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供肠胃运作使用,人们也被迫将更多的体验集中到消化系统,造成短时间内暂时性远离抑郁或焦虑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断计算卡路里,严格控制热量或食物种类的方式,把思维占满,短暂地远离负面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吃东西后,真的“心情好了”。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一般初期效果尚可,但维持时间较短,食物消耗或进食完毕后,负面情绪依然会如期造访,如此反复,身体渐渐适应了恶劣的进食环境,也会出现类似抗药性的特征,形成了一种饮鸩止渴的成瘾性效应。
同时,因为不规律进食,可能还会增添出愧疚、自责、失望等情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会影响到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广泛地激活家庭成员的抑郁或焦虑情绪,情绪困扰犹如滚雪球一般,逐渐演化成为家庭性难题。
总之,无论是饮食,还是情绪,始终都建议适量或适当,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为宜。依靠食物调节,不能实现。
科学处置“坏情绪”,构筑强大内心“小宇宙”
那么,坏情绪如何处理呢?这里举例“坏情绪体验”的一种处置方法,供参考。
第一步,情绪识别:
要知道,通常没有坏情绪,只有坏体验,糟糕的情绪体验,本能地会让人想回避,久而久之,具有相当隐蔽性,不易觉察,但却像一个小炸药包潜藏着,等待着爆发。
如此不能识别的情绪,有时会让我们更加抓狂,正所谓病急乱投医,难免选择诸如暴食或绝食等便捷的方式应付,结果伤心伤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对手是谁”,这里举例说明:
-常见抑郁体验:日常可能感觉没精神、乏力,感觉做事情没动力、习惯性拖延、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下、兴趣缺乏、凡事参与感不强。
-常见焦虑体验:日常可能表现为语速快、脾气急躁,持续追求高效率、完美体验、不能有偏差、不安分、不安心,力求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拥有不安排好一切绝不能入睡的倔强表现。
如果有以上情况,未必是懒、不上进、自甘堕落,可能是正在体验或承受着抑郁或焦虑情绪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情绪分析:
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有情绪不可怕,由果索因,尝试找到累积这些情绪的原因,每个情绪表现都有特定的情绪激活事件,犹如情绪开关,找到这样的事件,加以阻断,可以有效舒缓情绪,避免糟糕的情绪体验重现。
-外在评价系统。外在的人或事在对我们传递评价、指责、比较、挑剔、强迫、羞辱等信息时,我们常常感觉不适。
-内在评价系统。容易被外在评价系统激活,启动自我批评和否定,进而让我们感受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
-我们要清楚,任何评价都是非客观的,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不该带有主观情绪,这些表达仅能当做一种观点而已,保持良好的自我定义和觉察的能力,阻断外在声音,保持内在稳定。
第三步,分析验证:
情绪体验带有持久和弥散的特征,因此易出现反复的情况,伴随着持续的分析与验证,情绪开关会越发起到作用,增强情绪自控力和自我肯定,进而拥有稳定的自我边界,不再被坏情绪体验掌控,构筑强大内心“小宇宙”。
第四步,支持资源: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容易,找到支持性资源,不断帮助和鼓励自己。
-家人朋友:向家人朋友表达情绪,可以舒缓情绪,增强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充分放松:发展适宜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运动健身、瑜伽冥想、内容创作等,身体的放松有助于心理的放松。
-专业学习:参与情绪、社交、正念等专业学习,增强情绪识别、容纳或管理能力。
-咨询服务:匹配有经验的咨询师,一对一合作探索情绪或内在世界,获得专业帮助。
第五步,成长模式:
将情绪分析、情绪验证、支持资源形成闭环,构成内在成长的模式,充分利用,帮助解决情绪问题,增强心理弹性,提升情绪复原力。
要知道,所有的经历仅是一种体验,所谓的“对错”不是批判,应该是前进道路上的眼睛,我们使用其去寻找认知的提升与适应。
(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聚焦数字经济等领域 浙江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
- 以军轰炸拉法造成至少31人死 超100万人寻求庇护
- 技术数字化 服务精细化
- 绿茵场上的命运突围 大凉山女孩传一脚希望给家乡
- 中外1100余家瓷商参展景德镇瓷博会
- “集合!全员加电”车主嘉年华主题活动在成都汽车之家空间站成功举办
- 江苏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线” 延续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 陆天明“中国三部曲”之二《沿途》以过来人亲历与年轻人对话
- 电影《阿克达拉》在主拍地新疆昌吉州首映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阳曲:蔬果丰收采摘忙 乡村振兴产业旺
- 天津警备区持续发力 始终坚守防汛抗洪最前线
- 山东立法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促企业健康发展
- 加沙已有上万人丧生!古特雷斯称人道主义停火迫在眉睫
- 桂花拿铁、茅台咖啡……“中式咖啡”能走向世界吗
- 探讨国际视野下的文物保护 第六届太和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 学生课间意外受伤 学校应不应该担责?
- 长三角示范区首条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主体结构贯通
- 长篇小说《水晶之都》折射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励志奋斗史
- 宁夏首支10亿元新型工业化引导基金发布 首个“以投带招”项目落地
- 首衡保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运营 年交易量255万吨
- 热门推荐
-
- 国家统计局:工业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
- 美国宣布新一轮对俄制裁措施
- 国航:春运期间计划执行客运航班7万余班次
-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龙飞被查
- 金秋十月山河锦绣 神州大地展现万千气象
- 令人震惊!夏威夷野火造成严重水污染 恢复需很长时间
-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 今年上半年上海洋山口岸进口非洲商品总值增逾六成
- 图解:除了核污染水,日本还有“无处安放”的核垃圾
- 摩托车驾考走捷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河南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重点打击15种违法犯罪行为
- (经济观察)近5年来最大幅LPR降息对中国楼市影响几何?
- 第二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在沪颁奖
- 自然资源部对甘肃、青海启动地质灾害防御III级响应
- 好医生+好体系 植发3.0时代雍禾医疗为多样化需求开出新方
- 改革开放之路丨大国强县看资溪:面包香喷喷,民心甜蜜蜜
- 俄乌局势进展:乌总统与北约秘书长通话 俄乌互指对方计划破坏扎波罗热核电站
- 全国大部降水稀少晴天在线 最低气温回升乏力早晚寒意犹存
- 当心“雪花”变火花!“飞雪喷雾”走红网络,但暗藏危险
- 他们,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