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
原标题: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田字房”基址用无以辩驳的事实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天气晴好的深秋,踩着金黄的落叶,记者走进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景区。景区有一片区域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外面挂着的告示牌和介绍图板提示游客,这里是一处考古工地,正在发掘“田字房”遗址和皇家稻田遗址。
自今年9月30日起,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重点发掘了“田字房”中的6间房址及西南角的天井,考古人员通过发掘厘清主建筑“田字房”的布局、形制及工程做法,进一步确认皇家稻田遗址的规制及分布范围。
“澹泊宁静”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时建成。“澹泊宁静”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景区的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由33间大小一致、4.48米边长的正方形房子连接在一起形成“田”字。“田”字中间的四个口,则对应四个天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考古负责人张中华介绍,“田字房”的台基保存比较完好,而地上部分已被烧毁,应当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关。
考古现场,能够清晰地看到房间的大小、形状,从残存的地砖可知,当时房间地面铺的是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天井用青石板铺成,石板基本保存下来了。现场几乎所有留存下来的地砖、石板都布满裂痕,部分砖石和旁边道路上的土还隐隐地发红。张中华说:“这都是当年那场大火烧的。”他解释,当时大火把“田字房”的柱子烧塌了,整个屋顶就落到地面上,又经过很长时间闷烧。持续时间长、火势猛烈,导致了“田字房”的台基面、室内的铺地砖,以及天井的石板都被烧开裂。“有些土都被烧成砖了。”张中华说,“那边还有烧得更厉害的。”在他的指点下,记者看到有些青石甚至被烧得起泡。记者用纸巾轻轻拂去表面的灰尘,“石头泡”竟然呈现出绿色琉璃的光泽。这种被称为“琉化”的现象,是石头经过极度高温长时间灼烧后,变成了如同琉璃般的样子。酥脆的青砖、起泡的石块、变成砖的土,无声地昭示着160多年前的惨痛经历,考古用无以辩驳的事实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自强复兴是民族大业。
作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田字房”与圆明园其他殿宇,乃至所有皇家建筑一样,精工细做、不惜成本。考古现场有一处解剖沟,坑底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侧壁则用粉笔划分出九层夯土,每层十几厘米厚。张中华介绍,这些孔洞是打地钉的痕迹。“田字房”的工程做法非常讲究:先是整体开挖基槽,就像现在盖房子一样,先挖基坑。墙基的基槽底部夯打密密麻麻的地钉。“地钉”用的是柏木。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地打如此多的地钉,目的只有一个:防止地基下沉。根据残存的地钉孔洞,可知当时将直径约为5~12厘米的柏木打入地下1.8~3米;然后再铺上石块夯实,找平;石块上夯打5层三合土,每层三合土夯打后还要灌注糯米浆,使之更加坚固,然后再在三合土上砌墙。室内则是在基槽内夯打9层素土,每层土都将20厘米土夯打至15~17厘米厚,十分紧实;土上再铺石块。最终形成的地基大约有2米厚。
此外,在“田字房”设计之初便将排水系统放入规划,也是皇家建筑的匠心所在。如在夯打的九层土之上,有一个用青砖围合的方形暗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工程师、考古队员高勇表示,这是排水沟,是在修筑墙基时就预留好的,底部和两壁都是用青砖砌成,青砖与土之间也灌上糯米浆。再整体夯打一层,铺上铺地的方砖作为排水沟的顶部盖板。其实,不仅仅是房间的排水沟建造讲究,连天井的排水沟都经过精细设计,呈现大约4度的坡度,使排水更加通畅。
皇家匠心又何止在建筑本身?遗址中房屋外围的道路上,有一些残存的鹅卵石,依稀可辨是花的图样。这是古建筑中的“散水”。顾名思义,散水就是把屋檐上滴落的水散掉。说白了,散水不过也是个排水沟,却被设计制作成精致的花卉图案,在细节之处再次体现皇家园林之工巧。此外,房间外的台阶,也不像一般殿宇台阶那样方方正正,而是刻意保留了石头自然的形状,被称作“如意踏跺”。这种随意,恰恰体现出“澹泊宁静”景区对乡村野趣的追求。
张中华介绍,“田字房”的每个房间都承担着不同功能,如供皇室绘画、读书,或放置艺术品等。此次考古还纠正了史料上的一处错误:在清代的“建筑设计院”——样式房的图档上,“田字房”天井在设计图上的尺寸大于房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天井为3.8米见方,房间为4.48米见方,揭示出规划图与实际建筑的出入。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田字房”外东西北侧均有稻田环绕,印证了乾隆皇帝曾在此发出“嘉禾生香蔼闻于室”的感慨。史料记载,清朝皇帝会来这块“皇家稻田”里亲耕,体验农事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观察农时,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这块稻田种植的是京西稻的“祖先”。京西稻又称“御稻”,当年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种植,并在玉泉山周边开辟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本次考古工作探明皇家稻田南北两侧存在田埂,宽度约为12~13米左右,南侧田埂为人工修建,且有两次修建的痕迹,北侧田埂则利用了自然的土坡。目前,考古人员正在遗址中取样,以便后期进行浮选等植物考古研究。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游客经过。他们对考古工地十分感兴趣,主动与考古人员交流。张中华介绍,澹泊宁静遗址全程向游客开放。他希望等考古发掘结束后在稻田遗址恢复种植水稻,让遗址“活起来”。(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 09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韩东君祝福大家新年健康、快乐、幸福
- 上半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4.9万亿元 同比增5.6%
- 进口鸡腿的“码上”之旅 选购进口冷链食品要注意什么?
- 西藏警方侦破三起寺庙佛塔文物盗窃案 追回文物80余件
- 海内外学者共议“三山国王”文化传承发展
- 学起来!边看电视也能边做有氧运动
- “90后”青年传承非遗美食“灯盏糕” 守正创新“温州味”
- 《流浪地球2》:探索宏观宇宙 思考人类未来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首次对外虚拟开放 上新“寻境敦煌”VR沉浸展
- 古尔邦节遇新疆“旅游热”:诗和远方成现实
- 陕西麦收进度过半 投入农机具3万余台
- 北美票房:《伸冤人3》首映票房夺魁
- 浙江创新医疗人才“县聘乡用”机制 提高基层医护待遇
- 世卫组织:印度出现第二起人类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
- 日本一小型火箭燃烧试验发生异常并引发火灾
- 首个大规模国产多芯混元集群发布
- 滑雪胜地亚布力:降雪批量“到货”雪季正式“拆箱”
- 峨眉武术、非遗蜀绣、川剧……刘宇成都巡演国风元素多
- 建校园、养老院还是疗养院?
- 中原油田储气库群累计采气量已超过4亿立方米
- 热门推荐
-
- 城市副中心将添华北最大奥莱
- 山西太原启动寒潮Ⅳ级应急响应
- 新突破、新机遇 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的中国经济
- “春苗行动”为北京小观众带来19台剧目38场精彩演出
-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少儿美展北京开幕 讲述“光阴的故事”
- 陈贝儿:做大家的眼睛 感受国家的变化
- 韩检方以涉嫌渎职起诉最大在野党党首,这还不是终点?
- 伊朗新一届总统选举候选人登记结束 共有80人登记
- 每年补助20万元!广东选聘百名退休医生任首席专家
- 江西: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 推动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 首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将启
- 《如果国宝会说话》集齐100集,你是什么样的龙?
- 黄山景区“不提倡冲泡面”,其实无可厚非
- 受暴雨影响 河南开封全市公交线路暂缓发车
- 广州预计清明假期期间到发旅客日均约131.2万人次
- 国庆假期吉林文旅火热:多地景区、场馆客流创新高
- 前10月中国房地产投资、销售额同比下降
-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 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落地北京亦庄
- 中国官方发文: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粮食生产主体扩大产能等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