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十个小知识:可以互祝节日快乐不?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上官云)“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即将到来的七夕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许多知识有趣又令人深思。
七夕从何而来?有哪些有趣的习俗?说啥祝福语合适?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看来,七夕节日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自汉魏以后,七夕的时间固定在七月初七,成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以乞巧为主要习俗的民俗节日。
它的起源与何相关?
美好的七夕总是令人憧憬。据了解,它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这与中国古人用星辰判断时令与农时有关。有学者推断,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对织女星的崇拜。
贺少雅说,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古人很早就将织女星作为季节变化的标志。属于天鹰座的牵牛(牛郎)星,其亮度仅次于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望。
节日主题有何变化?
随着时间流逝,织女星和牵牛星逐渐被拟人化。至迟在秦代初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广泛流行,但当时的七夕还是一个民间婚嫁的禁忌日。
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主题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节日时间曾不固定?
贺少雅介绍,汉代以前,七夕的日期大约在七月初一,不一定在七月初七。
汉魏以后,七夕的时间节点逐渐固定,并形成了女子乞巧、祭拜织女、讲述牛郎织女传说、食用巧果等节令习俗。
七夕还有其他名字?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七娘会等,其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爱情美满等历史变化。
其中,女性乞巧祈福是七夕节最为普遍的习俗。乞巧活动是对女孩们的一次集体性民俗教育,是其道德、情感、心智、技艺不断得以增进与提升的重要时机,也是其实现身份认同、增强角色意识、走向社会化的仪式训练。
“乞巧”活动有哪些?
古代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穿针乞巧,女子们在月光下,执五色丝线,穿七孔针(或五孔针、九孔针),谁能迅速全部穿过谁“得巧”,寓意将来能成为巧手女;谁穿得慢就“输巧”。
贺少雅介绍,此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等“乞巧”方式。清代诗人吴曼云有诗云:“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还有哪些有趣习俗?
七夕的其他一些习俗也十分有趣。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它还是属于儿童的节日。
在浙江温岭石塘镇,七夕称“小人节”。这一天人们给1-16岁孩子做生日,孩子不论哪一天出生都集中在这天做生日。
贺少雅提到,七夕还有曝晒经书和衣服等习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服,习俗然也”。
有啥节令美食?
比较有名的七夕传统饮食,当属巧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
而在闽西龙岩,七夕节人们要制作一种食物“麻粩”。麻粩的主料是糯米、花生和芝麻。每年七月初七前几天,父母亲必须制作或购买麻粩送给女儿。麻粩寓意着对小家庭美满婚姻的祝福,也象征着“财丁两旺”。
这些诗篇与七夕有关?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多与七夕有关的传说,也有不少唯美的诗篇。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出现这样的作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自此,吟哦七夕节俗、寄寓牛女忠贞情感的诗篇多有流传。
也有的作品细致描摹了七夕风俗。例如,唐代施肩吾的《乞巧词》:“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它是“中国情人节”吗?
七夕的节日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贺少雅说,七夕原本是充满离愁别绪的伤心之日,后来演变为带有一定浪漫色彩的有情人相聚之时;原本是家庭的一年一度团聚,现在更突出强调夫妻二人的相会。
她认为,七夕节不宜单纯地被视为“情人节”。一方面,七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沟通两性情感、调整两性关系的节日,更是属于中国女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七夕也是保佑儿童成长的节日,其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情人节”的文化意涵。
说啥祝福语合适?
贺少雅说,七夕节主要关涉到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故而传统上人们较少在七夕时节向亲友、同事送祝福。但现在,人们也会将七夕视作一个情感交流的重要节点,朋友之间想说七夕节日快乐,也没什么不对。
而且,在部分地区,七夕本身就是女性交往、儿童成长的节日,当地人也会给自己的亲友送上祝福,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等。(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法能源企业携手探索多种能源领域合作机会
- 全本《乾隆大藏经》宣纸线装版、精装版在京首发
- 云南省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 “小修小补”需求升级,从业者如何抓住新机遇?
- 国家统计局:2024年8月份能源生产情况
-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
- 北京鼓励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 最高补助3000万元
- 《小水滴长江川流日记》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正式启动
- 2019至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福利支出超5600亿
- 广西发现一远志科植物新种
- 国产新一代绿色节能环保型集装箱船外高桥口岸完成查验手续
- 新疆地产螃蟹畅销市场
- 北美票房:“碟中谍7”首映夺冠领涨北美票房
- 中国“电力高速公路”联澜湄进拉美
- 俄乌局势进展:美军高官称乌反攻或30天后结束 俄将有条件重返黑海运粮协议
-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 净利1672.95亿同比增3.12%
- 汲取“智”与“力” 守护“根”与“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侧记
- 中国央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积极有效推进 将利好中长期
- 印度安得拉邦发生卡车坠河事故 已致7人死亡
-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人用福建舰照片告慰的是何许人?
- 热门推荐
-
- 香港失业率微升至2.9% 制造业及进出口贸易业录得上升
- 如“乐”而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元宵晚会》今晚播出
- 量子计算最新研究进展:能执行现有超级计算机无法实现的计算任务
- 广东开出首趟光伏产品铁路集装箱班列
- 中新人物|马伯骞:接受骂声是成长必经之路
- 北上广深,集体宣布!
-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统筹谋划成渝区域协调发展
- 广州今年设744个废弃年花年桔临时收集点
- (新春见闻)印度博士夫妇乐享龙年春节:欲把中国比故乡
- 话剧《我是余欢水》第17轮演出开启 有何新意?
- “英雄城”南昌奏响苏州评弹 赣苏旅游业签约客源互送
- 一艘韩国货船在日本海域倾覆 船上载有化学品
- 和评理| 八项行动擘画未来蓝图 “一带一路”通往美好未来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集中发布八本蓝皮书
- 2024西岛生态艺术节启幕 多元形式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 50岁农民工夺得中国诗词大会亚军 点燃家乡人民诵读诗词热情
- 报告:中国已迈入全球数据库产业第一梯队
- 俄媒:中国品牌占俄进口智能手机总量近80%
-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举行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
- 南非经济中心水危机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