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
立足特色资源,统筹保护与开发——
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深阅读·文旅新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富矿。近年来,重庆荆竹村立足特色地貌,江西篁岭村依托独特风俗,在科学保护与开发中推出多种旅游产品,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旺繁荣。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等现象。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记者走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出的“最佳旅游乡村”重庆荆竹村和江西篁岭村,看乡村如何立足特色资源、促进文旅发展。
劣势变优势——
喀斯特地貌成为独特旅游风貌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所处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传统农业视角评价,这里地块破碎、土壤贫瘠。这样的乡村,发展从何处破局?
荆竹村的答案是:变劣势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鹏程介绍,荆竹村位于武陵山片区,有许多喀斯特溶洞。经由专业团队评估策划,荆竹村从中选出了一些适宜开发的溶洞,来开发旅游。
一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溶洞,被打造成了溶洞餐厅。“现在洞外温度近40摄氏度,洞内温度只有不到20摄氏度。”李鹏程介绍,溶洞天然清凉,还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
名叫“老虎堡”的溶洞内落差较大,当地就开发了探险项目,逐渐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游客可以穿戴专业装备,从高达80米的洞顶垂直下降至洞底,体验一把探险的乐趣。
想要留住游客,旅游体验既要独特,也要丰富。在荆竹村寻梦园花果种植基地,蓝莓缀满枝头,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在专家指导下,本地果农用上了农家肥,对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大幅提升,采摘水果成为许多游客来村度假的必选项目。”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说。
荆竹村还引进民宿设计师、艺术家等,把果园建成景区,把烤烟房改成图书馆,把土瓦房变成茶馆……
在精心设计与经营下,昔日荒凉的小山村,成为充满田园意趣的度假区。2023年,荆竹村接待游客55万人次。
风俗即风景——
晒秋晒成标志性文旅品牌
高山梯田、徽派建筑,在我国南方,类似的风光并不少见。但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在其中尤为突出,闻名遐迩。篁岭村的经验就是:风俗即风景,围绕农俗活动开发旅游项目。
2009年,当地引入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对篁岭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开发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篁岭村的特色风俗融入乡村旅游。游客不仅有美丽的乡景可看,还有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可感。”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篁岭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晒场。数百年来,人们在屋檐下、平台上晾晒农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晒秋景观。晒秋并不限于秋天,“秋”在这里指收获的农产品。在篁岭村,只要出太阳,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春晒竹笋,夏晒茄子,秋晒辣椒与玉米,冬晒红薯。
“我们第一次看到晒秋景象就非常震撼。百米落差的山坡上,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排布,窗外的晒架托举着圆圆的竹制大晒匾,晒匾里有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远望就像一幅清淡山水画,却有着缤纷点缀,很独特。”吴向阳说。他们决定把晒秋作为篁岭旅游的关键元素。
由此便有了围绕篁岭村晒秋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晒秋文化节、设置晒秋最佳摄影点、开发晒秋体验项目……晒秋从当地风俗,变成标志性文旅品牌,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经过修缮,篁岭村上百栋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也一同风靡起来。看梯田美景、晒四季农货、住古宅民宿,今年上半年,篁岭村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7月以来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
要开发更要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惠及村里乡亲
乡村旅游,可以凭借自然风光吸引游人,也可以依靠独特的风俗和烟火气留住游人。前者比如荆竹村,后者比如篁岭村。两者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都面临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荆竹村把保护原始自然风貌作为开发旅游的前提。荆竹村归原小镇小燕窝景观,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坑,坑底平缓,一面绝壁,有天然的音响效果。村里本来想在这里建一个剧场,但因剧场建设需要动用钢筋水泥,会对天坑的原始形态造成破坏,于是取消了建设计划。对于像小燕窝天坑这样的自然奇观,荆竹村选择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保留原始风貌。
“荆竹村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慎重考量每个旅游点位的生态状况,力求做到科学规划,避免过度开发,更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李鹏程介绍。
而篁岭村则以科学的开发,促进了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前,篁岭村一度面临人走屋空的困境。因村里耕地少、产业少,不少村民外出谋生,很多民居因长期缺少维护而陈旧破败。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乡村人气兴旺。篁岭景区投入运营后,景区把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重新请回来。村民或布置晒秋景观,或在景区开商铺,还有的经营民宿。村民回来了,才有了原汁原味的篁岭晒秋,才有了农家小院里的乡音小调,才有了土灶上烹饪的本土小菜。只有留住原住村民,才能真实展示当地风俗本色。随着村里旅游日渐红火,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在家门口就有了很好的就业机会,篁岭村找回了久违的热闹。
篁岭村还邀请本村和周边的手艺人、非遗传承人,设计非遗文化相关业态,不定期举行文化民俗活动。甲路纸伞、竹编、米酒、盘山花灯……篁岭村将活态非遗融入传统村落风貌,为游客创造了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而篁岭村的发展也因此愈来愈兴旺。
本报记者 王欣悦 周 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4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石油北京项目管理公司通报“胡继勇及员工董某某相关视频”事件
- 中新健康丨出院后的蔡磊,做了这件事
- “宋庆龄与新中国”专题展在北京开幕
- 纪录电影《不孤岛》首映礼在北京举行 5月26日全国上映
- 中国多地在美国举办推介活动反响积极
- 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论坛)
- 中新健康丨只有2岁以下儿童会得百日咳吗?专家:出现“高龄化”
- 五分钟入睡=睡眠好? 医生:小心是睡眠障碍
- 上海文学馆开工建设 石库门里立起城市文化“新地标”
-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离开所罗门群岛前往东帝汶
- 沪港新合作:上海杨浦滨江逾18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投资项目签约
- 2023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公布
-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在数万立方米的崩塌体中救人
- 我国无偿献血量20余年连续增长 献血对身体有何益处?
- 煤区不再烧煤 青海祁连山木里拯救牛羊“食源”
- 青海省首笔最新标准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发放到位
- 2023年“绿博会”14日启幕 搭建全国大豆产供销合作平台
- 云南景洪:部分游客呕吐腹泻为涉旅场所诺如病毒感染所致
- 7661架次!华东空管再破全国区域航班保障纪录
- “疆煤进宁”开启宁夏能源产业发展新篇章
- 热门推荐
-
- 福建省建立全省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机构统一指挥调度机制
- 【冰雪春天】天津市首届水上彩灯节:展示精彩天津文旅春节系列活动
- 洪森出任柬埔寨第五届参议院主席
- 2024数博会闭幕 展出数据领域新技术等1300余项
- 欧盟谴责以色列议会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决议
- 台风“卡努”致日本冲绳2人死亡61人受伤
- “文旅中国探索计划第二季”活动开启 中国星双旗舰正式上市
- 国际编号为32513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钟南山星”
- 《丁景唐研究丛书三种》在沪首发 丁景唐之子捐赠“传家宝”
- 北京至河北涿州通勤定制快巴5月27日开通运营
- 云南“山月亮组合”:创作民歌“时代声音”义不容辞
- 博士返乡办了场“烧脑大会”
- “生动诠释了真情互助的友邻情谊”
- 2023WAIC观察:大模型勿成“脱缰野马” 人工智能何以“上善若水”?
- 美华社“金灯笼奖”表彰华裔社区贡献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放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
- 长沙岳麓警方:打伤学生老师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
- 当好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
- 4月1日起,北京41处水库湖泊将进入为期近半年的禁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