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
立足特色资源,统筹保护与开发——
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深阅读·文旅新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富矿。近年来,重庆荆竹村立足特色地貌,江西篁岭村依托独特风俗,在科学保护与开发中推出多种旅游产品,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旺繁荣。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等现象。发展乡村游,如何因地制宜?记者走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出的“最佳旅游乡村”重庆荆竹村和江西篁岭村,看乡村如何立足特色资源、促进文旅发展。
劣势变优势——
喀斯特地貌成为独特旅游风貌
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所处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传统农业视角评价,这里地块破碎、土壤贫瘠。这样的乡村,发展从何处破局?
荆竹村的答案是:变劣势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鹏程介绍,荆竹村位于武陵山片区,有许多喀斯特溶洞。经由专业团队评估策划,荆竹村从中选出了一些适宜开发的溶洞,来开发旅游。
一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溶洞,被打造成了溶洞餐厅。“现在洞外温度近40摄氏度,洞内温度只有不到20摄氏度。”李鹏程介绍,溶洞天然清凉,还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
名叫“老虎堡”的溶洞内落差较大,当地就开发了探险项目,逐渐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游客可以穿戴专业装备,从高达80米的洞顶垂直下降至洞底,体验一把探险的乐趣。
想要留住游客,旅游体验既要独特,也要丰富。在荆竹村寻梦园花果种植基地,蓝莓缀满枝头,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在专家指导下,本地果农用上了农家肥,对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大幅提升,采摘水果成为许多游客来村度假的必选项目。”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说。
荆竹村还引进民宿设计师、艺术家等,把果园建成景区,把烤烟房改成图书馆,把土瓦房变成茶馆……
在精心设计与经营下,昔日荒凉的小山村,成为充满田园意趣的度假区。2023年,荆竹村接待游客55万人次。
风俗即风景——
晒秋晒成标志性文旅品牌
高山梯田、徽派建筑,在我国南方,类似的风光并不少见。但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在其中尤为突出,闻名遐迩。篁岭村的经验就是:风俗即风景,围绕农俗活动开发旅游项目。
2009年,当地引入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对篁岭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开发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篁岭村的特色风俗融入乡村旅游。游客不仅有美丽的乡景可看,还有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可感。”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篁岭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晒场。数百年来,人们在屋檐下、平台上晾晒农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晒秋景观。晒秋并不限于秋天,“秋”在这里指收获的农产品。在篁岭村,只要出太阳,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春晒竹笋,夏晒茄子,秋晒辣椒与玉米,冬晒红薯。
“我们第一次看到晒秋景象就非常震撼。百米落差的山坡上,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排布,窗外的晒架托举着圆圆的竹制大晒匾,晒匾里有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远望就像一幅清淡山水画,却有着缤纷点缀,很独特。”吴向阳说。他们决定把晒秋作为篁岭旅游的关键元素。
由此便有了围绕篁岭村晒秋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晒秋文化节、设置晒秋最佳摄影点、开发晒秋体验项目……晒秋从当地风俗,变成标志性文旅品牌,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经过修缮,篁岭村上百栋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也一同风靡起来。看梯田美景、晒四季农货、住古宅民宿,今年上半年,篁岭村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7月以来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
要开发更要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惠及村里乡亲
乡村旅游,可以凭借自然风光吸引游人,也可以依靠独特的风俗和烟火气留住游人。前者比如荆竹村,后者比如篁岭村。两者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都面临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荆竹村把保护原始自然风貌作为开发旅游的前提。荆竹村归原小镇小燕窝景观,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坑,坑底平缓,一面绝壁,有天然的音响效果。村里本来想在这里建一个剧场,但因剧场建设需要动用钢筋水泥,会对天坑的原始形态造成破坏,于是取消了建设计划。对于像小燕窝天坑这样的自然奇观,荆竹村选择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保留原始风貌。
“荆竹村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慎重考量每个旅游点位的生态状况,力求做到科学规划,避免过度开发,更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李鹏程介绍。
而篁岭村则以科学的开发,促进了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前,篁岭村一度面临人走屋空的困境。因村里耕地少、产业少,不少村民外出谋生,很多民居因长期缺少维护而陈旧破败。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乡村人气兴旺。篁岭景区投入运营后,景区把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重新请回来。村民或布置晒秋景观,或在景区开商铺,还有的经营民宿。村民回来了,才有了原汁原味的篁岭晒秋,才有了农家小院里的乡音小调,才有了土灶上烹饪的本土小菜。只有留住原住村民,才能真实展示当地风俗本色。随着村里旅游日渐红火,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在家门口就有了很好的就业机会,篁岭村找回了久违的热闹。
篁岭村还邀请本村和周边的手艺人、非遗传承人,设计非遗文化相关业态,不定期举行文化民俗活动。甲路纸伞、竹编、米酒、盘山花灯……篁岭村将活态非遗融入传统村落风貌,为游客创造了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而篁岭村的发展也因此愈来愈兴旺。
本报记者 王欣悦 周 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4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四届联合学术大会在银川召开
- 暴雨红色预警中的河南:多方力量支援防汛救灾
- 原创大型舞台思政剧《光荣·梦想》在辽宁大连首演
- 朝中社:金正恩指导进行超大型火箭炮射击训练(图)
- 从地理题中打开新疆,咋还边做题边流口水呢?
-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广西行”活动启动
- 当荔枝遇到咖啡
- 青海果洛文旅推介活动在广州举行
- 四川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乐马段SG5标段主线贯通
- 甘肃景泰山洪灾害致4人遇难1人失联 逾50县市区仍有短时强降水
- 海关总署: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塞尔维亚鲜食蓝莓进口
- 两部门:简化减少电视遥控器、推进机顶盒内置化
- 非法收受9765万余元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国相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 尹锡悦与韩国执政党党首会面 弹劾案陡增变数
- 云南镇雄县凉水村“1·22”山体滑坡搜救现场发现一名被困人员
- 焦点访谈|延迟退休:延多久 怎么延
- 电竞行业迎来风口 中国本土市场正在形成优势
- 意大利专家:应展开国际调查还原“北溪”真相
- 暑期档电影票房破60亿 优惠观影点燃夏日激情
- 山西超特高压线路首次使用无人机带电除冰
- 热门推荐
-
- 山东临清:打造内陆“出海口” 再创鲁西“运河城”
- 预防次生灾害 地震过后做好“六项防护”
- 国家电影局:2023年电影票房为549.15亿元
- 年轻干部包村日记里的抗洪惊险瞬间
- 开学大礼!马伯庸、任子威…文体大咖座右铭大揭秘
- 西部“天梯”格库铁路绝缘子开启“清洁期”
- 1.27万亿元!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创新高
- 国家统计局: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同比增长
- 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 《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发布
- “共建‘一带一路’有效促进全球发展”
- 冷冷冷!今年首场寒潮将携暴雪来袭
- 安全抵达!K396第二批近500名旅客到达北京丰台站
- 俄初步确认堪察加地区失联直升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 好医生集团连续13年蝉联“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 福建大田举办“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
- 蒋述卓教授从教四十周年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
- (新春走基层)江苏大丰:“小手工”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 “中国好人”马昌杰: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成为与人方便的桥
- 重庆垫江9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切实助企破堵点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