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技术如何发展?付巧妹团队称“浪里淘金”未来可期
2010年以来古DNA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付巧妹团队 供图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备受关注的古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怎样应用于科学研究?取得哪些重要成果?未来前景如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应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邀请,带领她的团队成员中科院古脊椎所刘逸宸特别研究助理、伊桑·安德鲁·贝内特(Ethan Andrew Bennett)副研究员,在专题讨论最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特刊中,领衔古DNA前沿领域针对古DNA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共同撰写评述性论文指出,过去十多年里,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技术发掘出那些遗落了成千上万年的遗传信息,从中抽丝剥茧,不断刷新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重建已灭绝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组、绘制全球人群迁徙交流历史、挖掘最古老东亚现代人“田园人”(北京田园洞人)的遗传结构、揭示东亚人群末次盛冰期前后适应性基因的变化、追溯中国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溯源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在付巧妹团队看来,古DNA技术在科研领域特别是探究已灭绝人类与现代人群的基因交流及不同阶段的现代人演化等方面,发挥出“浪里淘金”“点石成金”的重要作用,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前景可期。
这篇重要的古DNA技术评述性论文,北京时间7月21日夜间在《细胞》在线发表。付巧妹团队在文中回顾古DNA技术发展历史和突破,探讨目前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古DNA技术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一网打尽:高通量测序革新古DNA领域
付巧妹团队介绍说,高通量测序(也称“二代测序”)是一种快速测定大量DNA序列的技术。在高通量测序普及之前,古DNA领域只能依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测定少数特定DNA片段的序列。这种方法获取的DNA信息极其有限,而且难以区分真正的古DNA和污染DNA。
高通量测序理论上能测序样本中所有DNA分子的信息,且成本逐年降低。即使是含量极低的古DNA,也能很有效地对其进行测序。不仅如此,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科研人员还能快速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古DNA损伤,从而达到鉴别古DNA的目的。因此,这一方法,现已成为科研领域古DNA检测的重要标准。
此外,研究人员还根据古DNA的特点,对高通量测序的实验方法(DNA文库构建)进行多种调整与优化。其中,half-UDG(半-尿嘧啶-DNA糖基化酶)处理和单链DNA文库的构建是最重要的两项技术突破。
Half-UDG技术既能保留部分DNA末端损伤,又能修复大部分古DNA损伤,从而在保留古DNA特征的同时,提高古DNA测序结果的准确性。
单链DNA文库则是针对古DNA中常常存在大量单链粘性末端的情况,直接将双链DNA变性成单链DNA构建文库,从而更有效地测序受损的单链古DNA。
挑战极限:DNA捕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付巧妹团队指出,尽管高通量测序已能较为有效测序古DNA,但由于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古DNA序列常常只占测序数据的1%不到。对此,研究人员在古DNA领域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核糖核酸)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受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中,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于一个叫“1240k”的探针组的捕获数据。
DNA捕获技术不仅使得对古DNA的测序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从一些“棘手”的样本中得到足够的数据用以分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付巧妹团队去年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古代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当地的酸性土壤都不利于古DNA的保存,使得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一度处于空白状态。利用DNA捕获技术,付巧妹团队成功获取30个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信息,从而揭示出一万余年以来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人群遗传史。
付巧妹团队透露,最近,古DNA研究人员进一步挑战极限,他们脱离化石的桎梏,直接从“土”(沉积物)里提取古DNA。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丹尼索瓦洞和白石崖溶洞中,成功获取数万年前的古老型人类的DNA。
未来可期:提升效率拓展视野、着眼人类健康
付巧妹团队指出,虽然古DNA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古DNA研究却一直充满艰辛和挑战。古DNA本身极易受到污染,其实验过程也极为精细,以往古DNA提取和建库几乎全程都依赖人工操作。最近,在全球少数几个实验室中,部分古DNA实验步骤成功整合到全自动移液机器人平台中,不仅极大节省人力和物力,还减少了人工操作引入污染的风险。不过,目前样品的前处理步骤仍只能依赖人工,如何把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整合到自动化体系中,是古DNA实验技术的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难关。
另外,古DNA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人类古基因组。通过古微生物DNA信息追溯古代疫病流行和共生微生物演化、利用古表观遗传学信息探究古代动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古蛋白质探索更大时间尺度的人类演化等,都是古分子的重要分支方向。如何更有效地获取这些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多维度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难点之一。
付巧妹团队表示,古DNA是带着时间刻度的遗传信息,它从独一无二的视角书写人类数万年来的演化与适应。这些岁月的痕迹不仅记录了人类的遗传历史,还在持续地影响着现今人群的生理和健康。当今人们一些重要功能基因单倍型就推测来自于已灭绝古人类,这些基因涉及到先天免疫、脂代谢、高海拔适应性、肤色、新冠重症易感性等。还有东亚人群特有的与头发和牙齿表型相关的基因型,也是在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65万-1.9万年)快结束或之后不久的时间里频率升高,推测与环境适应性相关。
然而,还有很多古DNA研究发现的特殊基因型的功能尚未确定。“在未来,可以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并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对这些发现进行验证。结合古DNA技术与现代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演化史对我们当今人类健康的影响。”付巧妹团队总结说。(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财政部安排农业救灾资金14.16亿元支持各地病虫害防控
- 湖南新田“80后”新农人在广袤乡间“乘风破浪”
- 华为侯金龙:打造三新基础设施,迈向数字能源新时代
- 官方通报二里头、殷墟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 广东法院执结欠薪案件1万余件 追回欠薪近3亿元
- 通讯:香蕉铺设致富路——中国助力菲律宾农户脱贫
- 印尼连续54个月贸易顺差
- 湖南洪江市“家门口”车间编织就业“幸福网”
- 百姓话思想|什么是中国汽车设计师最闪亮的时刻?
- 糖尿病可防、可控、可逆转
- 旅澳华人艺术家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 美国“泄密门”嫌疑人于联邦法院提出无罪抗辩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将全面取消 汽车股比限制已悉数放开
- 截至2023年底,天津经开区拥有外资项目6478个
- 服务多学科领域 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 美国宣布驱逐两名俄罗斯外交人员
- 古镇“时尚圈”漫谈“新中式”:因衣而兴 不止服饰
- 露营+ 除了烧烤还有哪些可能
- 出境跟团游最早2月6日出团 3月开始出境跟团产品将增加
- (新春走基层)边城一日 看那些守家卫国的忙碌身影
- 热门推荐
-
- 中新人物|陆毅:48岁出道43年 不在意红与不红
- 山西省首家“博士小院”落地阳曲
- 国际识局:如果针对尹锡悦的弹劾案通过,会发生什么?
- 昆明机场口岸2024年暑运出入境旅客超50万人次
- 春节假期“国内游”人次达4.74亿
- 海南省东中部5市县61宗优质地块招商推介
- “2024中国—东盟周”在山西长治开幕
- 新疆鄯善县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局地逾50摄氏度
- 大漆工艺传承人张镇藩:匠心坚守让老手艺焕发绚丽光彩
- (新春走基层)凡人善举温暖回乡路:“都是小事”
- HM违法被罚 生产不合格儿童连身裙
- 广交会首次设立美食街 中国餐饮创意引客商
- 费城交响乐团艺术家访华 用音乐续写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 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庆构建“1+1+N”产业大脑构架体系
- 江苏盐城:从供需两端“发力”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 戏剧专家为上党梆子新编历史剧《大汉母子》“问诊把脉”
-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谈“大雪节气与养生”
- 在海拔6000米的“世界之巅”上班是怎样的体验?
- 欧盟开通“空中走廊”向黎巴嫩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 金融支持保交楼重在稳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