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师不足、排不上队 推广“无痛”分娩仍有痛点待解
分娩镇痛能帮大多数产妇减轻60%到90%的疼痛,但由于麻醉师不足等原因,仍有产妇排不上、用不了——
推广“无痛”分娩仍有痛点待解
全国分娩镇痛率已经从2015年的27.5%提升到2022年的60.2%。从医院角度看,推广分娩镇痛存在专职麻醉医生配备不足、医保报销压力大的问题。
2024年12月26日,徐佳(化名)迎来了自己的二胎孩子,宫口开到两指时她主动申请“无痛”分娩。“麻药打上后就不疼了,虽然后来又有轻微痛感,但是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徐佳说,自己的生产速度不算快,但是因为选择了“无痛”分娩,过程“少遭了不少罪”。
“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900多家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推广以来,全国分娩镇痛率已经从2015年的27.5%提升到2022年的60.2%。
虽然大众对分娩镇痛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从医院角度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仍存在一些痛点,包括专职麻醉医生配备不足、医保报销压力大等。
从27.5%到60.2%的跨越
徐佳不是第一次体验分娩镇痛。4年前生第一胎时,她就打定了“无痛”分娩的主意。“刚开始特别疼,宫口开到两三指时,打了‘无痛’,痛感才消失……”徐佳说,虽然产程较长,“无痛”状态也只持续了约两小时,但后来痛感大概只有之前的两三成。
徐佳告诉记者,对于“无痛”分娩的要求,丈夫、妈妈、婆婆都很支持,“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老人也知道这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没有质疑和担忧”。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许茜有着30多年的产科工作经历,据她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有分娩镇痛技术,但是鲜有问津,甚至连医生都认为疼痛是生产的必经过程,没有特殊情况无需“上无痛”。
2000年以后,随着分娩镇痛的普及,许多年轻人开始慢慢接受并主动提出,但却遭遇了老旧观念的碰撞。
“一些年轻产妇想打镇痛,但老人反对。”许茜说,他们顾虑麻药会损害孩子大脑、延长产程、影响母乳等。
2018年,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分娩镇痛工作,许多医院通过门诊、科普等方式广泛宣传分娩镇痛技术,使其覆盖率有了明显提升。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2年900多家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7.5%提升到60.2%。
许茜介绍,现在医院逐步推进的“导乐分娩”“亲情陪产”也是分娩镇痛覆盖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麻醉师不足是堵点之一
“无痛”分娩能极大减轻产妇的生产疼痛,但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现实原因仍有不少产妇排不上、用不了。
采访中,青岛市立医院产科主任瓮占平讲述了一个行业案例,一综合医院的产妇半夜突然宫缩,提出使用分娩镇痛,但值班麻醉医生正在为一位外科急诊患者麻醉,待他赶来时,产妇已经进入产房。
“对医院来说,堵点就是在于麻醉师不足。”瓮占平表示,比如同属于舒适化就医的无痛胃肠镜检查都是集中在白天,可以保证比较充足的麻醉师配备,但产妇生产时间不可控,遇到晚上生产而麻醉师又不多的情况,很难保证能及时实施分娩镇痛。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麻醉中心主任梁永新也表示,麻醉师不足确实是许多综合性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麻醉师总数约有10万人,缺口达30万人。对于综合性医院而言,当麻醉医生配备不足时,其精力必将是倾斜于外科等有麻醉‘刚需’的手术,弱化看似‘锦上添花’的分娩镇痛。”
此外,医保报销压力大,也是分娩镇痛中的一大“痛点”。“过去分娩镇痛的费用没有纳入医保,1000多元的费用全部由产妇自己承担,纳入医保后,综合产妇全部生产的费用,医院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确实带来了一定压力。”梁永新介绍。
应注重培养基层医疗机构的麻醉医师
梁永新告诉记者,分娩镇痛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镇痛、全身阿片类药物麻醉及非药物镇痛等,现在普遍使用的是腰段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技术。麻醉师为产妇注射麻药以后,需要留观半小时以上,避免产妇产生呕吐、麻药不耐受的情况,生产过程也要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剖宫产的麻药浓度是0.75%,分娩镇痛是0.075%,前者打完后会出现四肢无力感,后者不仅可以保持行走,还能够保留盆腔和子宫的感受,帮助产妇顺利生产。”梁永新解释说,分娩镇痛并非绝对意义的“无痛”,但可以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60%到90%的疼痛,而且大量案例证实,使用药物对产妇和新生儿几乎没有影响。
梁永新表示,麻醉师数量总体不足,也与国家相关专业招生、医院编制有限等因素有关。
为应对麻醉医生不足问题,一些医院也在积极协调。例如,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麻醉中心选派15名专职从事妇产麻醉的医生24小时轮班为产妇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同时,配备一名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的操作;青岛市立医院则是白天统筹调度麻醉医生,夜间安排专职麻醉医生负责分娩镇痛,有效满足夜间生产的需要。
多位受访者也认为,应进一步加大麻醉医师的培养力度,尤其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更多的麻醉医师,提升其技术水平,满足医院和产妇分娩镇痛的需求。
不过许茜也提醒,并非所有产妇都适合分娩镇痛,比如胎心不稳定、低血压、产妇有禁忌症等情况,不建议使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前以军总参谋长发出警告:“实现战争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
- “公园城市”湖北咸宁:满城桂花 景城相融
- 浙江省台联原副会长:两岸弘扬孔子文化有四点“共同”
- 4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59元 下调16个基点
- 福建厦门森林消防开展秋季防火工作
- 突发!巴西一巨型热气球失控 致多个街区用户断电
- “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首批四项在京发布
- 西湖“元宵”限定船票将亮相 再现“龙飞凤舞到钱塘”
-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在法国巴黎开幕
- 冰冷的石头会唱歌:复原湖南远古人类历史
- 陇原医者师富贵的“手足情深”
- 普京:继续加强“核三位一体”力量
- 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北京天坛医院研究显示取栓前脑细胞保护可进一步减残
- 中国南方航空广州至基督城航线正式复航
- “向未来求援”,我要救回我的狗
- 七部门:加快电子产品技术创新 持续推动家电下乡
- 济南一社区发布“捕杀宠物家禽”通知?最新回应→
- 专家建议: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盐湖产业的竞争力
- 坚持宽严相济 做好轻罪治理
- 云南边境口岸迎来东盟水果入境高峰
- 热门推荐
-
- 北京茶业交易中心上线 为首都唯一持牌茶业类金融交易平台
- 中方:只有明确反对外空军备竞赛 才能切实维护外空持久安全
- 美国“毒火车”引发环境灾难 环境专家称当地溪流污染严重
- “录音门”进展:韩第一夫人部分胜诉,媒体判赔5万多
- 杭州警方通报“四季青火情”:犯罪嫌疑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 2024年“新万金文化学堂”在扬州崔致远纪念馆开课
- 最新评估显示: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 安踏集团成为联合国难民署全球合作伙伴
- 辽宁搭建地方戏曲交流平台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云南教育系统3年新增事业编制4.2万余名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永修:生态种养带来致富好“钱”景
- 【国际锐评】从五个维度看“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
- 宁德时代董事长:预计到2042年不再需要开采新矿产资源
- 海外网评:美国不要成为搅乱亚太和平安宁的逆流祸根
- 报告:中瑞自贸协定十年来为两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 广州舞剧《醒·狮》亮相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
- 香港政商界:降息对香港经济和资产市场影响正面
- 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开幕
- “一千零一噎”噎的是谁?网友为影视剧“捉虫”很较真
- 厦门举行财税金融峰会 聚焦复苏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