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一粒米的万年行旅
在记者认识的考古人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不太“出挑”,很少说话,习惯“单打独斗”。30多年,他一个人带着一群技工,在浙东、浙中地区奔走,在钱塘江流域的山水间流连。
他一个人,走了多久?
一万年。
从十万年到一万年
如果你到浙江浦江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参观,会看到展厅里挂着“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题写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展厅里,很多人看到那颗得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黑点。2005年,第一粒比较完整的炭化稻米,在上山遗址中发现,距今1万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米。
上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0000年的炭化稻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其实,1996年前,发现这粒万年米的蒋乐平的“恋爱对象”,还是河姆渡文化,近10年间他一直以宁波地区为主要工作点。
发掘于1973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年代距今约7000年,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堆积,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游修龄发现,这些稻谷是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晚稻型的水稻。这是当时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仅仅一个河姆渡遗址,就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之说。
蒋乐平所在的河姆渡课题组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弄清河姆渡文化的源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中游澧阳平原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遗址、距今8000年前的澧县八十垱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澧县城头山遗址等,相继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炭化米、陶土中的稻谷印痕、栽培稻花粉等水稻遗存,丰富了稻作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特别是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三处洞穴遗址,均发现了距今约14000年的早期水稻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具有栽培特征的水稻遗存,把长江中游稻作栽培开始时间大大往前推进。
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炭化稻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当时,26岁的蒋乐平想得很多——
“一条钱塘江,就能阻隔良渚文化向南扩展吗?”
“宁绍地区存在良渚文化吗?”
“7000年到5000多年,难道都叫河姆渡文化?地域横跨整个钱塘江以南,时间横跨2000多年,我不主张泛河姆渡文化。”
……
考古发现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问题的开始。
2002年,发现上山遗址后不久,蒋乐平给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的吴小红博士打电话,顺带说起上山遗址的年代确认问题,他很遗憾,觉得缺少合适的样品来测年。吴小红听说上山出了夹炭陶片,提议拿这个来测,她提到,有一种新的加速器技术,可以用少量碳素进行测年。
2003年元旦刚过,蒋乐平还在为跨湖桥遗址发现独木舟的事情兴奋,一天,接到了吴小红的电话,测年结果出来了。按规矩,需要先把费用寄过去,才能寄数据。
蒋乐平隐约觉得吴小红话里有话,欲言又止。
几天后,他收到了来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信,表格里4个测年数据显示,距今11400年至8600年。
“这是一个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年代。它意味着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历史将被彻底改写。可以认为,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才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真正标志。”
上山不只有稻米,还发现了稻作工具。近年来,上山文化稻作遗存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经济行为,不断刷新着我们对稻作起源进程的认知。出土的夹炭陶片的陶胎中发现有大量的稻壳、稻秆和稻叶作为羼合料,这说明先民们用石片石器收割水稻,通过石磨盘碾磨完成稻米的加工。
上山遗址夹炭陶片中的稻壳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蒋乐平用石磨盘进行稻谷脱壳实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2020年10月,蒋乐平带着稻米的“完整证据链”,去湖南长沙拜访袁隆平先生,他指着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介绍道:“这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颗稻米。农业证据找到很不容易,我们找到了丰富的、完整的证据链。”
袁隆平赞叹:“万年稻米啊,不简单!不简单!”
通过中国考古人的探索与发现,稻作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全国13个单位紧密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上山文化下汤遗址出土石磨盘、磨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从诗与远方到何以中国
11月9日下午,一场跨越7000年的“插稻”仪式,在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手中传递。
在日本举办的“稻作与东方文明”展览开幕式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拿着手中的稻子说,“插稻”源自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陶钵上的稻穗纹,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神盆景”。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货”不分古今。想要烹饪小粒性食物的需求,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也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距今18000年。上山文化彩陶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是基于万年前的技术与审美条件下的独立发明。
从万年前的上山彩陶,到后续大雅千年的东方瓷器,一种代表东方的独特审美,伴随着稻作的传承与发展,永续闪耀在世界文明的灿烂星海之中。
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出土彩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上山遗址出土大口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长江流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手工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
距今7000年左右,在长江中游的湖南城头山率先出现了城墙和城河形态。下游的良渚古城,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市系统,外郭、内城、宫殿的三重结构,成为实证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城邦规划之外,良渚人还建成了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利系统,这是东方先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趋利避害、天人合一的伟大实践,也是典型代表。2019年,作为东亚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碳化稻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丝绸、玉器、漆器等众多稻作农业衍生的文明硕果,是东方文明的独特标识,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
养蚕缫丝成绸,是稻作农业衍生而出的又一精细纤巧的手工业。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杖端饰上刻画的蚕形纹饰、良渚瑶山墓地出土的玉纺轮套件以及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绸、绢片等,从中可见蚕桑丝织技术日益成熟。随后千年,绢、纱、锦等众多精美的丝织品从东方流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绫罗绸缎仍在世界范围掀起东方的时尚风潮。
玉器是东方文化的名片。近万年的中国玉器史,在浙江良渚文化达到了史前玉器的巅峰。“温其如玉”“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追求。
这粒米,是何以中国的基础。
稻作农业向黄河流域的传播,塑造了“早期中国”,成为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奠定一体化基调的重要基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黄河流域在粟黍农业起源后,迅速接受稻作,进而加入大豆和外来的小麦,共同构成了“五谷丰登”的中原文明农业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王巍说,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之间早在距今七八千年时就发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农业技术由此得以在各地传播,为各地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乃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稻作文明,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典型体现。
从禾下乘凉梦到世界共稻香
10月,金灿灿的稻穗垂向大地,秋风拂过稻田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响,和千年、万年前一样。这是今天中国水稻研究所门前的试验田与展示田。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潮新闻记者 刘玉涵 摄
它们的耕耘者不是农民,而是育种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稻米》前执行主编庞乾林站在稻田前说,新一代农业科学家,扎根在稻田里,为的是实现一个“禾下乘凉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潜心探索,水稻育种接连取得突破性成就。庞乾林说,从水稻矮化育种,到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杂交水稻育种,再到超级稻育种,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了三次飞跃。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粮食安全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端牢这个饭碗的关键,就在于水稻产量的提升。”原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说。
2012年,邓华凤随袁隆平赴印度参加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袁隆平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高产、高产、再高产吗?”
邓华凤想,不是因为这么多人要吃粮嘛?
“我们作为水稻科技工作者,要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就像高楼大厦、高铁高速修在我们的肩上一样。”袁隆平说,“我们把产量搞得更高,大家才有更大底气和条件去搞建设、搞发展。”
如今,水稻种植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稻作技术的创新突出体现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亚梁说,他主攻的正是水稻高产生理与机械化研究。2013年,浙江省提出建设集中育供秧中心,诸暨是第一个试点。“这几年我们跨越了人工和机插的鸿沟,机械化栽插的均匀程度基本可以接近人工。”王亚梁说。
“我国水稻产业虽然不断获得突破性成果,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邓华凤特别指出,杂交水稻的国际化是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袁先生的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从长江中下游以南生发的稻米之路已经形成影响大半个地球的历史文化格局。稻米作为世界人民的主食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与玉米和小麦一起,占据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的前三位。
邓华凤说,现在,杂交水稻已在全球近70个国家进行试种、示范和推广,年推广面积约1.2亿亩。杂交水稻不只种植在非洲、东南亚国家,美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也已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
“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是中国稻作文化的精神实质。”庞乾林说,我国稻作文化既是颠覆性的,又兼具传承性与创新性,还具有民本性,并由此诞生了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纵观世界文明史,北纬30度线上的长江流域,是世界上唯一的湿地型农业文明中心,与黄河、西辽河共同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明。今天,稻作农业圈的交流和传播,早已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世界文化的纽带。它不只是餐桌上的一碗饭,更是世界米食文化区共同的语言,也是一粒和平的种子。
放眼世界,稻作文明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稻谷在四季轮回中不断生长、成熟,稻作文明与文化不仅塑造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农业景观,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潮新闻 记者 马黎 刘玉涵 汤霁英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徽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阜阳市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校培训管理规定、违规接受宴请问题
-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下调395个点 1美元对人民币7.1596元
- 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发力 2024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回升明显
-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支援西藏定日灾区救灾
- 广西构建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 将打造全球锡锑铟龙头企业
- 拜登发表国情咨文先谈乌克兰危机:“我不会低头”
- 暴雨来袭 国家防总、水利部对南方部分地区启动防汛应急响应
- “康妮”或成10月登陆台湾最强台风 浙闽等5省市将遭强风雨
- 长江之滨奏响大型管弦乐《大江南》“点亮”南京城市夏夜
- 证监会就《关于完善特定短线交易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痛包”风靡年轻群体 带火潮玩消费
- 携中国新制造,迎海外八方客 第48届JINHAN FAIR开幕
-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贵州贵阳:家门口协商让“呼声”变“掌声”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上海蒙特纳利驱动设备有限公司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
- 浓烟滚滚!印度一米格-29战机坠毁后起火
- 云南大理巍山县发生4.2级地震 部分列车晚点
- 关注托育行业乱象:呼吁设立黑名单制度净化托育市场
- 探访四川古蜀道:千年古道焕“新”颜
- 热门推荐
-
- 中国驻东盟使团举办中国东盟智库媒体沙龙
- 山西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上线“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
- 外媒:日本一赴美航班因乘客咬伤乘务员折返
- 台风“泰利”继续影响华南地区 新疆地区高温天气持续
-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志强:43载传承让非遗变“金饭碗”
- 民革党员郑跃星谈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 波司登发布2023/24上半财年业绩:稳健高质量增长,旺季业绩可期
- 广铁集团迎端午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 中缅边境云南保山:两头功勋犬协同守边关
- 中考跳绳一根78元?杭州市教育考试院:抓紧调查核实
- 央行:2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7061.2亿元
- “第3届日中文化艺术节IN万福寺”活动在日本京都举行
-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代总领事出席“达尔富拉姆事件”85周年纪念活动
- 广西林业实验室试验基地揭牌 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 冷空气继续影响中东部地区 未来三天中东部无明显降水
- 法国“20年来最严重的骚乱”,背后是道“无解题”
- 非洲工商联盟秘书长:中国将为非洲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 世界观
- GP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专家倡导全病程管理
- 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 1至5月实现利润总额6136.6亿元 机械工业运行总体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