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河骆驼场:驼铃声中的探路者
离开格尔木后,车窗外的草地逐渐多了起来,路两边甚至出现了几头骆驼。抵达茶卡镇休息一晚后,采访组便前往此次的目的地——莫河骆驼场。
莫河骆驼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沿,茶卡镇以南约18公里处。这里,曾是驼铃声声、风沙漫天的古道,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农牧业、工业、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莫河骆驼场内历史陈列馆、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怀旧建筑,仿佛讲述着这个在驼铃声中,孕育无数探路者的摇篮,是如何在交通闭塞的年代闯出一片“天路”。
探路者的使命:红色记忆中的莫河骆驼场
“莫河”,蒙古语意为“圆弯角”,这片土地因水丰草茂、河流蜿蜒而得名。解放前,这里曾是茶卡骆驼选育场,主要用于驮运茶卡盐湖的青盐到西宁等地交易。
1954年,茶卡骆驼选育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后演变为今天的柴达木农垦集团莫河骆驼场。
走进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记者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馆内陈列着几十件国家级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驼工们的艰辛与奉献。
陈列馆馆长张存虎深情地讲述着驼工们的故事:“1951年,577名驼工牵着1300峰骆驼,随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进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伟大使命。”
在众多陈列实物中,记者看到一面保存完整的五星红旗。张存虎介绍,这是1951年8月,独立支队的战士和驼工们一起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完成进藏运输任务时第一面挺进拉萨的五星红旗。
经过近70年的发展,莫河骆驼场已从最初的物资运输总队,演变成为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开发利用、盐湖露天开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目前,骆驼场共有土地面积47.2万亩,盐湖面积3052.5亩,是全国农垦百家良种企业之一,也是国家级青海骆驼和柴达木绒山羊保护场和原种场。
探路者的延续:三代驼工的坚守铭记
漫步在莫河骆驼场,旧时的建筑依旧保留着,低矮的平房、充满怀旧气息的职工宿舍、食堂、电影院、礼堂、广场、学校……带领采访组参观骆驼场的是一位性格内向拘谨的小伙子——张尚云。
张尚云是个“驼三代”,自小在莫河骆驼场长大,而长大后也自然而然选择留在这里继续工作,和他一样选择留在驼场的“驼三代”并不多。
张尚云的外公马维雄是甘肃民勤人,1952年来到莫河。1953年11月,跟随西藏运输总队执行运粮援藏任务,保障西藏军民物资供应。
可惜的是,张尚云记事时,外公早已因工受伤退休,回了甘肃武威市民勤县,而张尚云跟随父母生活在莫河骆驼场。因此,关于驼队和外公的事,大部分是从老一辈驮工那里听来的。
“听说当时驼队里有个顺口溜:出谋定计孙兆存,胆大心细马维雄。”这段顺口溜和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展柜里外公的名字是他对于外公英雄岁月的全部了解。
在“驼三代”当中,今年50多岁的张尚云算是年长的一位。所以,他从老驼工们那里听说的故事也较为全面。
在那个物资匮乏、通讯简陋的年代,驼工们需要牵着骆驼、带着物资,闯戈壁、过草地、蹚沼泽、翻雪山,忍受寒风雪暴,还要时不时留意野兽匪盗。
有个已经去世很多年的老驼工曾跟张尚云说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队长都会清点一下人数,不是怕谁跑了,而是看谁牺牲了。
出一次任务不亚于闯一趟鬼门关,每次出任务驼工们都会跟家里的妻儿仔细嘱咐,生怕这一别就是永别。
探路者的信念:驼铃声中的敬仰与传承
“我记得,以前有位老驼工是专门负责‘善后’工作,就是跟在队伍后面,安置牺牲的驼工。”张尚云面露感慨,回忆着老驮工的话。
牺牲的一部分驼工能带回来,让家人处理后事,但很大一部分牺牲者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就地找个好地方安葬。
他至今记得那名老驼工捶着胸口不住叹息,他那时看见路边的土堆都哀恸不已,生怕里面安葬着他的战友。
那时的张尚云并不明白老驼工眼神中的哀伤,毕竟他也只是个在骆驼场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
但有些东西、有些精神,其实并不需要理解。成年后的张尚云留在驼场成为一名驼场职工,问及缘由,张尚云只是说:“有人需要记住,记住这个地方的渺小与伟大。”
采访的最后,张尚云带记者来到了驼场,他看着一只前阵子刚出生的小骆驼,又望向远方一望无际的戈壁草原。
“很难想象,那些年他们是怎么牵着骆驼,翻山越岭运送物资的。每当我想起那些故事,心中就充满了对先辈的敬仰。”张尚云的眼神变得深邃,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长河。
记者不由地想象着那些画面:骆驼队在广袤的草原、荒芜的戈壁滩、素白的雪地、泥泞的沼泽中缓缓前行,驼铃声声,悠扬而深远,如同古老的诗篇,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传奇与沧桑。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与大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壮丽而又艰辛的画面。
西藏日报青海日报青藏线联合报道组(记者 德吉央宗 彭婧 张多钧 张晓明 黄志武 薛莹 吴占云 索朗多拉)
记者手记
在辽阔的柴达木盆地东沿,记者一行踏入了历史悠久的莫河骆驼场。这里曾是驼铃声声、风沙漫天的古道,如今已转型为集农牧业、工业、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骆驼场内,历史陈列馆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驼工们的艰辛与奉献,令人动容。张尚云,这位“驼三代”职工,深情地讲述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他们曾牵着骆驼翻山越岭,完成进军西藏的伟大使命。行走在驼场,记者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与变迁。那些低矮的平房、怀旧的职工宿舍,无不诉说着往日的故事。看到新生的小骆驼在草地上嬉戏,记者心中不禁涌起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意,这片承载了无数驼工梦想与奉献的土地,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夜间文旅释放消费潜力 夜游市场规模将达一点五七万亿元
- 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相互融合
- 日本政府预测东京地区今夏将继续面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 “无陪护”病房的福建尝试
- (投资中国)相隔半个地球 淡水河谷为何把中国视为发展战略的中心?
- 北京鼎泰丰退场,谁打败了“米其林级”小笼包?
- “找月亮搭子”成中秋新风潮
- 绍剧现代戏《台风眼》面世 防台风故事搬上戏曲舞台
- 年轻干部包村日记里的抗洪惊险瞬间
- 俄称击退乌克兰大规模袭击:拦截至少20架无人机
- 航旅融合享优惠 民航中转旅客年底将突破七千万
- “腊味夫妇”回乡创业15载 “前店后厂”酱香江南
- “夏一站西塘”文旅推介首进云南 邀云南民众畅游江南水乡
- 全球顶尖焰火燃放队伍齐聚湖南浏阳赛创意
- 重庆政协委员吁加强成渝金融法院与香港交流合作
- 广西野外回归种植百株重点保护植物银杉
- 被骗、涉黄……“旅游搭子”暗藏多少陷阱?
- 云南“西电东送”30年:由小规模、季节性送电向大规模、全年持续送电转变
- 陈东升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寿险业如何做好养老金融文章》
- 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 热门推荐
-
- 长洲枢纽船闸今年以来货物通过量已突破1.83亿吨
- 新疆库车20岁辅警勇救落水群众不幸牺牲
- 2016年至2023年北京副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
- (新春走基层)住在保障房里的年轻人:因一个家,择一座城
- 不建厂、不发电、不冒烟,虚拟电厂如何智能“搬运”电力?
- 山西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 助力农业“特”“优”发展
- 香港楼价连跌两个月 专家:息口走势影响楼市前景
- 美国女演员谢莉·杜瓦尔去世 曾出演电影《闪灵》
- 涉密信息管理出现问题 日本自卫队最高长官或将辞职
- 前7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89.9万亿元 物流运行总体平稳
- 再设400万奖教、奖学金 岳成律师20年累计捐资超千万
- 广州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进境白银制品2495克
- 25年悉心照料瘫痪丈夫 江西一农妇柔弱双肩撑起一个家
- “毒火车”事故一年后拜登首访事发地,说了什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举办多项活动迎接巴黎奥运会
- 冷空气结束全国大部晴好 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部分地区有雨雪
- 乌军总司令:乌部队撤出顿涅茨克重镇阿夫杰耶夫卡
- 观影“屏摄”要守牢著作权底线
- 山西太原借城市品牌助推文旅发展
- 四川:海螺沟辖区发生泥石流灾害 避险及时零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