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墨师遇到建筑师 能”整”出啥”新活”?
掌墨师携手建筑设计师——
让木构技艺扮靓美丽家园(传承之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的一处空地上,一座工棚拔地而起,脚下的泥土被木屑盖得严严实实。掌墨师吴良玉戴上老花镜,拿起墨斗盒,夹着测量尺,围着刨光的木板测量、画线。短短20分钟,板材布满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木匠们接过板材,循着墨线凿眼、切割。
在贵州侗寨,每逢孩子出生,孩子的父母会在山上种一片树,等到孩子长大成家,树木也已成材,可作新房的栋梁。可以说,这片土地上的木构建筑,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这些建筑完全靠榫卯连接,负责建造的师傅被尊称为“掌墨师”,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他们在木头上画线,是修屋造房的“总工程师”。
近年来,不少建筑设计师注意到黔东南州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魅力。他们走进乡村,与掌墨师一起,为村里建造出一栋栋既传统又时尚,既完美融入当地环境又适应现代生活的民居建筑,为村民们带来艺术之美。
“把传统技艺同现代理念相结合,开拓木构建筑的生存空间”
掌墨师建造房屋不用图纸,仅凭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打点画线之间,将梁、柱、椽、枋、板等结构部件精准标示,没有丝毫偏差。待组装完成,接口严丝合缝,房屋线条流畅,长年不斜不朽。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良玉从小痴迷木构建筑,到处拜师学艺,后天的努力加上极高的天赋,26岁就当上了掌墨师。“不用画图纸,整体构思藏在脑海中,自有一套算法和口诀。”只需勘测地基数据,结合雇主的大概需求,吴良玉就能快速在脑海中形成房屋结构,估算所需木材,再将各部件尺寸、榫卯位置等用墨线标示。待木匠完成加工,吴良玉拿起细长的竹签,也叫墨签,逐一注明部件名称、尺寸、榫眼大小和深浅等数据。每一根墨签对应一个部件,实现精准组装。一座普通木房,需要上百根墨签。不用一钉一铆,即可组装成房。与墨线为伴,吴良玉画过44年光阴。房屋、鼓楼、风雨桥……由他经手的木构建筑,遍布十里八乡。
2013年到2016年,建筑师陈国栋到黔东南州调研传统村落,被当地的木构建筑深深吸引。黑色的瓦屋,暗沉的木墙,青山绿水掩映中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将古村落装扮得宛若水墨画卷,述说着厚重绵延的文化底蕴。沟壑纵横,山峦绵延,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让这里保存有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黔东南州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在这里,非遗文化的多元性、木构建筑的完整性、农耕生活的原生性,深深打动着陈国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审美需求的改变,村落里的传统木构建筑正逐渐被砖混结构取代,掌墨师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技艺传承面临危机。如何让木构建筑适应现代生活,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2017年,陈国栋将自己创办的建筑事务所搬到黎平县茅贡镇,开展建筑研究。2019年,他开启“为老百姓造房子计划”,每年抽出时间,帮老百姓免费设计一两栋木房,联合当地的掌墨师共同建造。
青色的瓦屋,红色的木墙,温暖的灯光,走进榕江县栽麻镇归柳村,树林山水间,一栋古色古香的民房格外显眼。红砖混凝土的底座上,站着一个杉木做的“盒子”,既有别于村里的传统木房,又能和谐融入其中。这是乡村教师杨慧的新房,由陈国栋团队设计,联合吴良玉等黔东南州掌墨师群体共同修建。
“新房不仅要抵御山风和浓雾,还要住得舒服,突出当地侗族文化。”接受委托时,陈国栋面对的是一块有孔洞的梯形空地。那孔洞明显是为盖砖房打的桩。杨慧本想直接盖砖房,但又舍不得代代居住的木房子。传统木屋更适应当地环境,生态环保,成本更低,但在隔音、防火、采光、通风等方面确实性能不够好。为了不浪费已经打好的孔桩,并充分利用周边的木材,解决采光、通风、保暖等一系列问题,思来想去,陈国栋设计出砖混与木构组合的三层建筑。其中,第一层起居空间由红砖和混凝土建成,二、三层则是木质。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设计细节上存在不少难题,需要跟掌墨师反复沟通,把传统技艺同现代理念相结合,开拓木构建筑的生存空间。”陈国栋说。不规则的屋顶该怎么架梁,如何把握屋檐的弧度、方便瓦片覆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凝结着掌墨师的创新智慧,是他们让传统木构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盼到新房落成,杨慧喜出望外。考虑到节约成本,建造时,所有屋架都完整裸露出来,完全体现木质结构本身的美感。房屋功能也经过精心的分区设计,下层为居住空间,中间和上层是活动空间。“建房时,我就跟建筑师和掌墨师沟通过,希望将家里多出来的空间做成可以交流的公共区域。”班上的学生不少是留守儿童,杨慧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书、玩耍,给予他们更多陪伴。
唱侗歌、荡秋千、做刺绣……今年暑假,杨慧接待了五六拨亲子研学家庭。在不少客人眼里,她的新房宛如一件艺术品,住起来比城市的房子还舒适。
“建筑的背后是审美,更是文化”,在800多年历史的黄岗村,能够感受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匠心
沿着蜿蜒的山路曲折前行,直至大山深处,两侧景色变换之间,视线忽然开阔,一大片木构建筑出现在前方山谷,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黄岗村到了。黄岗村位于黎平县双江镇,是典型的侗族村寨,始建于宋代,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顺着宽敞的主街漫步,高耸的鼓楼、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延续传统审美的木构民宿,让游客王朝明有些挪不开眼。“建筑的背后是审美,更是文化,在黄岗村,能够感受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匠心。”王朝明说。
既要让传统的侗寨景观保存完整,又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改变,建筑师和掌墨师费了不少心思。“当地村民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保留着许多用来储存粮食的禾仓。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不少禾仓变成了条件舒适、功能齐全的民宿。”青年掌墨师姜继俊表示。这些别具特色的禾仓民宿,已经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37岁的姜继俊曾在浙江五金厂务工,为照顾家庭,2013年返乡,跟随父亲学习掌墨师的手艺。从2017年到现在,他与陈国栋团队合作了六七个项目,有餐厅、民宿,也有住宅、体验馆。“这些建筑的整体布局更舒适,空间结构更富美感,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理念的更新。”姜继俊认为,这种新式木构建筑十分契合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求以及地方传统风貌保护,“只要设计得当,木构建筑能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放异彩。”
“我们在茅贡镇调研过,全镇有15个村,大约共有80名掌墨师,每人带一些徒弟,木构从业人员可能达到1500到2000人,潜力巨大。”为了让掌墨师群体被更多人看到,让木构建筑之美传播得更远,陈国栋还带着掌墨师和他们的作品,走进了广州、重庆等地的多个美术馆。前段时间,在上海的一个展览活动上,掌墨师现场组装木质鼓楼,引来无数观众的围观和惊叹。
陈国栋和他的团队发起了一个“掌墨师”计划,集结各地掌墨师,成立集生产、体验、研发于一体的木构研发基地,推动木构建筑适应社会发展。风雨亭、酒工坊、小剧场、生态厕所……不知不觉间,一个个既能适应现代需求又能融入周边环境的木构建筑,在贵州的乡村陆续出现,装扮着美丽家园。
苏 滨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2日 06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注协就独立性准则公开征求意见
- 广东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开板
- 【光明艺评】传统文化IP让中国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 南铁开行货运转型以来首趟“白货”班列 货品总重1405吨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多米尼加首都一闹市区发生爆炸已致11人死亡
- 叩问“何以中国” 《中国——我们的文明从哪里来》新书亮相
- 打通小微融资堵点卡点
- 报告:抽水蓄能产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 前三季度有色金属工业运行良好
- 国际公路运输系统集结中心落地新疆
- 数字文旅,重视体验才能展现价值(新语)
- 专家学者齐聚江西系统阐释“样式雷”活化价值
- 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初步原因公布 515人送医
- 罕见病诊疗:一场几代人接力的“马拉松”
- 从“国家形象”到“换个职业”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深陷危机
- 深圳福田推出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
- 中国红基会:派出三批救灾工作组分赴北京、天津、河北灾区
- 中外专家在沪探讨老子思想的域外传播之路
- 青海民和灾后重建:受灾学校加紧施工 保证秋季开学正常使用
- 热门推荐
-
- 印度官员出席活动时被近距离枪杀 枪手系执勤警察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妻子遭受腐败指控后考虑辞职
- 低价租房可能是陷阱?已有多人中招 如此中介快快避坑
- 台风“泰利”来袭 海南多地交通客运停运
- 阳(江)信(宜)高速阳江段首座隧道贯通
- 山西通报3起违法占地典型案:涉旅游公司、村民、经开区
- 红海紧张局势加剧之际,伊朗军舰进入红海!
- 北京“双节”期间将推出126项博物馆展览活动
- 外企观两会 | 外企关注中国创新:调整商业模式,加强合作
- 讲好中国援外医疗的动人故事(文艺创作谈)
- 新西兰北岛第二大淡水湿地火灾已得到控制
- “10后”们的博物馆暑期研学游有哪些新玩法
- 艺术家会被AI超越吗?它带来的是冲击还是机遇?
- “过年好!”洪都拉斯外长用中文向中国人民拜年
- 中国已办理不动产“带押过户”超18万件
- 聚焦新型储能产业 专家学者山西阳泉探讨发展路径
- “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亮相清华艺博馆
-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出水文物首展
- 康庄大道 下好发展先手棋
-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开通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