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天气这件小事
立秋刚过,北京城迎来了一场暴雨。这天早上的《朝闻天下天气预报》里,主持人张泰源细心叮嘱观众:“立交桥下、地下通道等低洼地带很容易出现积水……”
很快,两分钟的节目结束了,张泰源的早班也告一段落。但在这两分钟之前、两分钟之后,他都要和“天气”这件事,打很久的交道。
从两分钟到两点钟
2009年,二十七岁的张泰源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和当代应届生们一样,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小时候老看天气预报,就觉得‘这么短的节目,那我的工作岂不是很轻松?’”致公党怀柔区支部副主委、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笑着说,“当时认为它又轻松、又能让我当主持人,所以就来到了中国气象局。”
然而,刚到气象局,张泰源就发现事情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必须做好大量的背后工作。他先是接受了六个月的集中气象知识培训,之后又为了做好灾害性天气的分析,每天查论文、啃资料,早早下班的日子少之又少,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
“我必须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才能在直播里临机应变,”张泰源说,“专家提供的资料和自己学出来的不一样。”本是文科生的他,开始钻研影响某地区天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都弄懂才安心。
反复地钻研、练习让这些地理和气象知识越来越深刻地印在张泰源的脑海里。他站在空无一物的绿幕前,便能伸手指出每个省市的位置。
“别人看到的可能是一块绿幕,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地图,山在哪儿?河在哪儿?这片区域是什么天气系统?我看到的是这些。”张泰源说。
那时,张泰源的节目量也很大。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要上十二三个早间直播,每次都要凌晨四点多起床,开始准备气象数据、提炼重点。但也正是这份勤奋和敬业,让他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水平,有了登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机会。
记在心里头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张泰源说。
这种“苛刻”,体现在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播报时的语气上。张泰源举例道:“比如说‘未来三天在江南地区就是大晴天了’,这句话看起来没问题,但可能你用的是特别高兴的语气,而当地民众却觉得‘我这儿都旱成这样了,你怎么能说是好天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天气对于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都记在心里头,这样才能知道每句话应该怎么说。”
为了了解自己常常播报的台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017年夏天,当台风“天鸽”“帕卡”即将登陆广东时,张泰源还主动提出跟着摄制组去“追台风”。
“我经常预报台风要来了,注意防灾减灾,可是我是北方人,从小长大都没有见过台风,”张泰源说,“那次让我深切感受到台风是什么样的。”
去之前,摄制组给张泰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穿长袖、买防水耳机、防滑鞋,但是一到现场,张泰源还是被震撼了。周围的小树大部分都被吹断了,像被扫空一样干干净净,而他即使身上系着救援绳,依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播报时只能“弓着个腰,不然就站不起来”。
“回来再播报的时候,我的语气就不一样了,更加掷地有声”,张泰源说,“提醒大家马上回港避风、沿海的人要远离广告牌……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从2017年第一次登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到现在,七年过去,张泰源早已不会再“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也不再会一下节目就收亲朋好友的短信收到手机没电。现在的他,已经是观众的老朋友,但播报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内心出发的“准则”,张泰源依然记在心里。
每一天,每一年
如今,张泰源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名天气节目主持人的范畴。他依然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做科研、推动气象与医疗健康的合作项目、走进校园进行气象科普……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上班”。
“我只是希望每天都是有意义的”,张泰源说,“希望回过头来能说我的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在繁重的工作之外,每年但凡有空余时间,张泰源依然要去学习气象理论,只是学习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宽泛。了解了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还要去了解气象如何影响粮食生产、极端高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气候资源如何转换为旅游资源……他相信“生命不止,学习不息”这件事,只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努力,就总会有所收获。
“二十年前的我其实没有想过能有什么回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没想过能做行业专家。但事实证明,一个人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会忘记你。”张泰源说。(完)(《中国新网》报作者王曦泽)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信AWE2024斩获10项艾普兰奖,再创新高
- 辽宁大石桥市一商铺发生液化气罐泄露引发闪爆致4人受伤
- 经济观察:为“明天产业”搭建“国际舞台” 未来智能项目沪上竞技
- 2023年外资企业地方行首站走进天津
- 快手2024Q2业绩发布:总营收31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创历史新高
- 用数字化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 一组亮眼数据振奋人心 中国正从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迈进
- 被焚毁的南非国会大厦重建工作启动
- 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潜力不断释放 中国市场持续增强外资“磁吸力”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石河子!
- 山西对尾矿库开展“体检式”精查 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 美国洛杉矶发生枪击事件致2死3伤
- 双桂湖畔春意浓 “自然重庆”嘉年华走进重庆梁平
- 安徽旌德:慢城,“不慢”
-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
- 邮储银行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全面投产上线
- 2024湄公河旅游论坛云南丽江开幕
- 复刻式翻拍为何仍翻车?
- TikTok与环球音乐握手言和,双方重新达成合作
- 上海:春节假日前六天迎客843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红海局势紧张或扰乱国际海运
- 中国科学院“智能导钻”应用重大突破 助力油气勘探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 三特索道发力“文旅+”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
- 经济主题记者会丨春节期间国货潮品受热捧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 全球近280个优质项目汇聚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
- 青海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安宁疗护:温暖生命最后的时光
- 25名青少年学习传统美食“糖不甩”制作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晚吉祥物及文创产品发布
- 变“流量”为“留量”,网络演出如何“反哺”线下?
- 古董珍玩、书画等上海集中亮相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百年首现
- 今年来福建泉州肖厝口岸台湾航线船舶同比增长44% 货物吞吐量首破百万吨
- 四川汶川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
- 俄罗斯专家:金砖峰会带来契机 中俄关系持续向好
- 外国游客打卡山西高平 领略古建文化和非遗魅力
- 菲律宾高官: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开发菲海上风电
- 转型升级再提速 我国制造业持续打造竞争新优势
- 乌媒爆料: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将被解职
- “专家-年轻医生”定向带教助安徽提升眼病防治水平
- 诗意笔墨奏响“山水清音” 刘广中国画作品展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