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临近预报如何破解天气“瞬间密码”?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陈溯)2024年4月15日晚,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遭遇一场强对流天气过程,该县部分区域出现破记录的最强风速,达33.1米/秒。狂风肆虐下,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七四茶厂厂房顶棚发生倒塌。好在气象部门事先做出精准及时的短时临近预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紧急响应、果断处置,处于险情中的26名工友被迅速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等情况发生。
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是什么?与常规的天气预报有何关系?它在预报服务中能解决什么问题、发挥何种作用?近日,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总师郑永光专门进行解读。
短时临近预报包括了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两个部分,即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一般来说,未来0至2小时的天气预报称为临近预报,2至12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预报。二者与其他天气预报有何区别呢?
郑永光介绍,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冷暖、干湿空气交汇频繁,暖季对流系统活跃,经常产生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而这些天气往往突发性强、尺度小、演变快,同时致灾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短时预报与临近预报主要针对强对流天气开展,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相比,其预报准确性更高。短时临近预报通常是基于观测实况,如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再结合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制作的区域更精细、更高分辨率的天气预报。
短时和临近预报是如何做的呢?郑永光介绍说,临近预报是从“0”时刻开始的,即对当下实况天气进行监测。不同于借助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设备收集实时观测数据,监测是指预报员或算法软件依托观测资料,从现有的观测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手段。可以说,监测是临近预报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预报员需要了解并抓取有用的观测信息,再通过临近预报技术手段等对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
过去,临近预报技术以外推预报方法为主,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对流系统历史移动路径的计算,预报接下来哪些区域可能受到该对流系统及其产生天气的影响。目前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近预报技术当中。
而短时预报则是以快速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集合)预报为基础,与天气监测产品相结合开展的预报。现如今,通过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相结合,也就是“同化”,再由数值模式积分计算所得到的预报结果准确率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短时预报对象的尺度小、发展迅速等特点,数值预报会存在空报漏报情况。因此,预报员仍需在高分辨率数值(集合)预报基础上,根据现有天气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完成短时预报。
针对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中国气象局已研发完成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3.0)。该系统集成了双偏振雷达、X波段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源精细观测资料,研发了智能识别和应用深度学习的短时临近预报等算法,并在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现共享和落地应用,成为气象部门尤其是基层气象台站防范应对强对流天气的一个必备工具。
此外,中国气象局于今年6月发布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该模型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两大科学范式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至3小时雷达回波的预报能力,实现了深度学习与物理规律的无缝隙融合。该模型产品已经集成到了SWAN3.0。
相较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因其对即时天气变化的敏锐捕捉而备受瞩目。但即便如此,短时临近预报依然是全球气象学界亟待突破的难题之一。
郑永光解释道:“短时临近预报所‘诊断’的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因其‘个头小’、生命史短且变化多端,给预报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尤其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因为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时常常出现“十里不同天”的状况。另外,强对流等天气过程在时间上的突发性也为准确预报带来了挑战,易致预报研判产生偏差。
当下,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能够助力预报员有效获取各类天气关键信息,但对于小尺度、突发性强的天气过程,对其产生影响的地形、边界层条件、水汽输送等因素仍难以精确捕捉和模拟,这也使得预报所需信息掌握并不完备。正因如此,当前短时临近预报面临着三大挑战:监测难、研判难、预报难。短时临近预报准确性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挑战,还需加强科技创新、多方协同,以更好地应对强对流天气演变带来的影响。
2017年以来,国家气象中心陆续实施了多个重点研发专项,积极发展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技术,并引入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研发基于综合观测的突发性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对冰雹、雷暴、大风、龙卷风等的监测识别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积极开展SWAN3.0系统等建设,通过不断集成研发最新的预报技术,实现科研成果到业务应用的快速转化。
在郑永光看来,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是一个国家气象综合实力的体现,从各种观测手段到数值预报,再到数据传输的信息化支撑,每一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预报能力的提升注定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杭州多措并举规范网络直播营销 助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 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人员数量的充足度明显提升
- 第十届“春苗行动”剧目展演开幕 22部精彩大戏为孩子绽放
- 埃及前总理:响应时代呼唤 中国以“和合”之道促世界发展
- 微信群内辱骂同事,被判侵犯名誉权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永定:做生态文章 让山水成色更足
- “受助者”也是“助人者” 探索面向“Z世代”公益新模式
- 双节将至菜篮子准备好了吗?山东地区蔬菜价格调查
- 暑期下半场文旅产业链持续火热 上市公司花样助消费
- 多国联合呼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
- 马来西亚八月外贸额同比大跌 增长率创今年新低
- Sora神话:迄今最具破坏性的网络威胁?
- 今夏北京蚊子变少了?疾控部门回应:是热“懒”了
- 持续探索宇宙和人类认知前沿
- 2025年中国文化和旅游IP授权系列活动在京发布
- 2023未来科学论坛:学者建言以更加开放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 “清明寒食”之源山西介休:巧借民俗契机 倡导文化传承
- 网络文学IP化这十年:求新求变更需求真
-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赋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未成年人代打市场调查 代打游戏成了工作
- 热门推荐
-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德安乡贤再创业 探索药膳产业“致富路”
- 上海市博物馆年度报告:科技类最受欢迎,文创销售创新高
- 客商齐聚广交会 广州口岸迎进出境客流高峰
- 海外艺术家成都迎中秋绘“天涯共此时”
- 朝鲜举行盛大阅兵式 庆祝祖国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
- 解决“停车贵”问题 直面市民关切
- 头部主播带货商品频频翻车 打假人称送检商品大多有问题
- 2024第三届数字化审计论坛举行
- 湖南资兴18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通信联络和恢复供电
- 保护弘扬畲族文化 福建宁德推进中华畲族文献中心建设
- 《我的美食向导》:食物的背后是生活
- 中国国家外汇局:1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270亿美元
- 中国与南非签署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意向书
- 长三角青年蹲点城乡宣讲 探究高质量发展新貌
- 【中国那些事儿】美国师生金秋中国行:中国多彩文化让人难以忘怀
- 日本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将对2023年度预算案进行集中审议
- 西班牙一住宅楼发生火灾 已致4人死亡14人受伤
- 国宝瓷器“活”起来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再现宋韵民俗
- 俄乌局势进展:俄舰向黑海货船鸣枪示警 乌已修复部分能源设施
- 中国驻菲使馆驳斥美国务卿布林肯有关南海问题错误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