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让人闪闪发光
相比梁毅辰,在300万粉丝的心里,名字听起来又土又风趣的“苟胜老师”才是他们最熟悉的人。通过一条条幽默诙谐的原创短视频,梁毅辰把对讲台的热爱延伸到了互联网上,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热爱融入科普作品,为更多人了解航空航天提供了桥梁。
误打误撞,开启航空航天科普之旅
35岁的梁毅辰是西安航空学院的一名老师,也是一名“网红博主”。2019年,他误打误撞开启了航空航天科普之旅,“看到很多人在平台上做航空航天科普,讲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但讲得往往都不对。”作为老师的梁毅辰觉得“很着急”,为了纠错,他把自己的教学视频传到网上,“睡一觉醒来”,意外收获的粉丝让他“走上这条不归路”。
4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课上带学生,一边挤时间做短视频,200多条原创航空航天主题短视频见证了梁毅辰的科普之路,也让他对科普事业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坦言自己“不是网红”,“因为科普博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作支撑,需要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
“孩子喜欢你的短视频,几乎每周都在看。”接地气的表达让不少初高中生成为梁毅辰的粉丝,但在他的评论区和受众群体中,不乏来自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梁毅辰坦言,10余年的专业学习形成的习惯,让他更容易留意到错误的说法,自己的视频里“专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科普博主和老师两个身份,他都同样热爱
如何让航空航天爱好者“爱看”,还把知识讲明白,梁毅辰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怎样区分不同型号的战斗机,不少航空爱好者为此“吵翻了天”。利用给母校西北工业大学筹建航空博物馆的机会,梁毅辰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利用自己的身高与机型的对比,帮助网友直观辨别歼7、歼8、飞豹等机型的差异。
“有点像摩托车开动的声音,而非轰隆隆的声音。”在天问一号发射现场,他听到了长征五号发射的声音,“和想象的不太一样”。“火箭发射的过程中,内置的多台发动机同时启动,声音的波峰波谷互相重叠,产生类似的效果。”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梁毅辰向在航天院工作的同学、物理专业研究者请教,也和其他的科普创作者讨论,为此还用仿真软件做了声波模拟。在梁毅辰的视频里,这样出于好奇的“较真”不在少数。
忙于航天科普,梁毅辰的时间和快乐被一分为二,但对于科普博主和高校老师两个身份,他有着同样的热爱。父母都是老师,他说“当老师是家传的手艺,不能丢”,更重要的是“站上讲台更像是一场精神的休憩,尤其是台下有良好互动的时候”。他带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甚至是做航空科普。
“依靠教学火出圈本身挺让人开心的”。面对不少人“老师做短视频是不务正业”的质疑,梁毅辰觉得两者并不冲突。他说,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学习和梳理,这对于教学本身颇有裨益,他也会将更多有养分的内容带给学生。
围绕教师这个“老本行”,梁毅辰也将科普的思路带入其中。从2021年开始,他和其他专业课老师尝试给学校的管理学、英语、文秘等专业学生上航空航天通识课。为了让文科生能听懂,他把技术内容的部分缩减,更多引入载人航天精神、大飞机精神等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和航空航天有联系”。
相对于大众科普,梁毅辰认为教师要接受更加严格的科研挑战,要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支撑科研和教学。这也让他在兼职科普的同时,选择重回母校成为一名在读博士。“大众科普的压力相对较小,拍一个视频,解读一个主题,说明白了就行。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相对要更加深入。”梁毅辰说。
不太在意回报,要埋头坚持干下去
这两年,梁毅辰线上科普的脚步加快了,他不仅持续了日常的选题,还承担了科协等专业机构的科普项目,每周一次的出差也几乎变成了固定节奏,受邀参加火箭发射、航天开放日、航展等活动,让他有了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新体验。
在梁毅辰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以长征五号为背景的照片,拍摄于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夕。“在海南文昌‘长征五号’火箭转运现场,当直径5米的‘巨人’出现在眼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和震撼,我想,是中国航天人把它做出来了,这些人里有我的同学和老师,是中国航天人的集体智慧结晶”。
当天晚上,梁毅辰和“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指挥员廖国瑞的对话,至今还让他记忆犹新,他说“他们也许一开始并不熟悉航天,但在岗位上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样样都做到了极致”。最让梁毅辰难忘的是,当温文尔雅的廖国瑞给自己重复“5,4,3,2,1”的现场发射指令时,“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浑身瞬间充满了力量”。
记录了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现场,见过更多像廖国瑞这样自己心中的“六边形战士”,梁毅辰对航空航天人的奉献和坚持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年轻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太在意短期的利益和回报,要埋头深入坚持干下去”。
这两年,梁毅辰先后被评选为“陕西青年好网民”、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优秀创作者,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以及最具人气奖”等,虽然赞誉多了起来,但梁毅辰觉得,“对科普工作来说,荣誉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形式”。
“如果说热爱有什么用,就是让我坚持一路走下去”。从讲述航空航天故事到近距离感受航空航天的发展,梁毅辰对航天科普的热爱只增不减。他期待着航天科普能有更多的“合力”,也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平台被打通,更多的人才加入航空航天科普事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亚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民政部:到6月底 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增长4.8%、8.5%
- 山东日照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 9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 中国完成超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 中国延长免签停留期限 新西兰商旅界“很兴奋”
- 春运首日:丝路展亮相杭州机场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 美国汽车业罢工规模扩大 社会其他领域罢工浪潮持续
- 1-11月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 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 商务部:截至2024年10月,内地累计吸收澳门直接投资239.3亿美元
- 中国信通院发布“2023云计算十大关键词”
- 阿塞拜疆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
- 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3”澳门举行 佘诗曼三封“视后”
- 西藏贡觉:阿旺绵羊续产“双胞胎” 特色产业喜迎“开门红”
- 央行开通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保障西藏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 冰雪旅游,如何更高质量?
- 湖湘万年古稻改写历史
- 压力太大导致心理问题 职业紧张该如何化解?
- 广州首次记录到世界濒危鸟类“遗鸥”
- 稍有不慎就掉进坑!网络“租人”服务面临不少安全隐患
- 中越边境都龙口岸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
- 被“冒名顶替”后的人生
- 热门推荐
-
- 秋季鼠患猖獗,开发区开启灭鼠大战
- 以色列称正评估哈马斯的人质获释提议大纲
- 欧洲法院终裁苹果公司须补缴130亿欧元税款
- 奔波在兰州田间的土地“营养师”
- (身边的变化)浙江婺城茶花村的电商蝶变
- 泰国加大优惠力度吸引外国电影赴泰拍摄
- 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热气球坠落事故 1人遇难
- 中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可治疗纤维肌痛
- 巴西瑞安商会举办庆中巴建交50周年暨三八妇女节联欢活动
- 吃辣会长痘?证据不足!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乐平万亩茶园采摘忙 “绿色银行”孕育致富新希望
- 第五届“海丝杯”翻译(口译)大赛启动
- 地中海俱乐部中国CEO:中国旅游业进入常态化增长
- 屏蔽同事、已读不回……你对“职场微信礼仪”介意吗?
- 国际识局:美日韩搞“小圈子” 戴维营峰会危及东亚地区稳定
-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实现数字阅读 让沉睡古籍活起来
- 机票酒店价格下降 重阳节后迎来老年旅客出游热潮
- 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主会场活动启动
- 广西德保县敬德镇发生山石滚落 致2人遇难
- 文化中国行丨传世古建:到正定隆兴寺领略宋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