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同事、已读不回……你对“职场微信礼仪”介意吗?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 题 屏蔽同事、已读不回……你对“职场微信礼仪”介意吗?
作者 刘越
嘿,你发朋友圈会屏蔽同事吗?
微信的社交生态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被同事屏蔽朋友圈的心情”更曾引起热议。有人认为保留私人空间无可厚非,有人认为屏蔽同事不太礼貌,更多的人则把该行为引申到“职场微信礼仪”范畴中。
“职场微信礼仪”,即在职场中使用微信沟通时,彼此应该遵守的准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小新就该议题采访了一些职场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朋友圈屏蔽同事不礼貌?
“我们共事好几年,怎么你朋友圈变成了一条横线?”
“我完全能够接受同事发朋友圈屏蔽我,因为我也会屏蔽他们。”——程序员麦瑞。
“同事就是工作关系,私人空间自行保留。”——艺人宣传来喜。
“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关系,并不等同于朋友,甚至我觉得私人微信号和工作微信号应该分开,这样就算是在朋友圈吐槽同事或者是上级也不会被看到。”——律师小杜。
经常被下属当面调侃的年级主任欧可可笑称,作为领导,他完全可以接受下属屏蔽自己:“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无可厚非。”
不过,在肯定“朋友圈屏蔽自由”的同时,部分受访者认为其中大有文章。其一,屏蔽这件事,不患寡而患不均。某软件公司的工程师悠哥如是说:“如果TA屏蔽了所有同事,我不介意;如果单独屏蔽了我,我会想要了解原因,思考是不是沟通中产生了问题。”
其二,大部分人可以接受被单条屏蔽,而非完全失去浏览他人朋友圈的功能。编辑谢清雨坦言:“希望可以单条分组屏蔽,不要仅聊天模式或者直接屏蔽。否则我点进他朋友圈看到一条横线时,还是会觉得有隔阂。”
最后,小新的领导、资深媒体人卢老师坦言,他对下属们的私人生活并不感兴趣,但假使这种屏蔽造成工作上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责任还是应该由个人承担。
长语音沟通很烦人?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求你别再给我发长语音。”
在此次的采访中,“语音沟通”是被划入“职场微信礼仪”中的高频词。
“给别人发一堆语音不太妥当。不管别人忙不忙,也没有闲心去听那堆语音。”——资深媒体人卢老师。
“如果当时用的是电脑,对方给你发了一串语音,转的文字不一定准确,还要拿出手机来再听一下,而且信息无法回溯。”——“影视民工”橘橘。
首先,不分场合地发送语音消息会让人感到困扰。对于经常外出拍摄的记者小曹来说,在嘈杂的环境下收到一条长达60秒的语音,是对他听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连发多条长语音,听着费劲,转文字又浪费时间。”
其次,语音消息体现的信息不够直观,无形中提高了沟通成本。摄像师孟奎回忆,“本人有次跟同事就一件突发事件沟通时,他一连发来13条短则七八秒,长则一分钟左右的语音,好不容易听完,再一看,又来五六条……”
孟奎当场累觉不爱,“后面的信息要跟前面的信息印证,还得再重新听一遍。对于一些专业词汇,语音转文字容易出现错误。如此一来,沟通效率太低,时间成本太高。”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艺人统筹高远自称有“文字恐惧症”,“一大段文字发过来,密密麻麻的,我看着特别累,宁愿配合语音转文字一起看。”
拒绝24小时夺命连环call
“24小时的清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
如今职场的一部分岗位,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界限似乎无法严格切割。有人认为,微信作为社交工具,无形中让渡了使用者的私人空间,让不少人“压力山大”。
“要么早上起来特别早,要么就是晚上特别晚给你发信息,这种行为我真受不了。”——电影人邢老师。
“无事先沟通的突然电话,工作时间之外发工作相关的消息,特别是要求我立即做出行动的消息,会让我觉得手足无措。但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通知或者问询,还是可以接受的。”——工程师悠哥。
“下班后或周末夺命连环call,找不到人就打电话和语音,很没有礼貌和边界感,这个事情在领导身上经常发生。”——编辑谢清雨。
对于下属们的“怨声载道”,领导分成两派。作为一位英年早秃的资深语文老师兼年级主任,欧可可表示他要珍惜自己和下属们为数不多的发量,坚决做到少操心。“在工作已经明确布置下去的前提下,下班时间领导最好不要发微信给下属,我也不喜欢下属在午休、晚休的时候给我发微信。”
而对于经常需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新闻行业来说,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大家都是人,领导加班也累。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我也不想在下班的时候去跟下属对接工作,但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不以8小时为界。”卢老师说。
不过他认为,这种困惑并不仅仅是当下的时代特征,“现在科技发达,你感觉生活跟手机深度绑定,但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有类似情况发生。还记得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吗?50年代没有手机,工厂领导要开会,照样会派通讯员去家里找你。”
学会好好交流 是职场之道
“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收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只隔了一个办公室,他却不回你的微信消息;
明明大家用的都是每秒10M-12M的WIFI,你的同事却活得像个刚通2G网的冲浪菜鸟。
有一种“好好交流”,叫“请勿已读不回”。
“微信沟通到一半,前一秒还在,后一秒瞬间掉线的人,真是让人发自心底的赞(生)赏(气)。”——摄像师孟奎。
“我给他发信息不回,却看到他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不能忍。”——艺人统筹高远。
“我前公司的某中层领导,看到微信从来不回复,趾高气扬地找别人来通知我,让我去找他一趟。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闲得慌,想找人聊天而已。”——策划鸡腿。
“曾经和一个部门的平级同事对接工作,这人说完上句没下句,不及时反馈,怎么问都不回,让人非常生气。”编辑谢清雨说,“如果当下有要忙的事不能及时沟通,麻烦打声招呼,大家都会谅解,切忌玩消失、用意念回复消息。跟这样的人交流前期工作就得一两个小时。”
而比起“已读不回”,“钓鱼式沟通”也让人无语凝噎。职场对话不是开盲盒,信息互换需透明。有一种“好好交流”,叫开诚布公。
“加了好友后,不坦白身份信息,遮遮掩掩含糊其辞,无法让人放心合作。”——艺人宣传来喜。
“打招呼用‘在?’,然后不说具体啥事,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公关Ina。
公关从业者岳野分享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因为其他人乱推名片,他被早前互相删除的前公司同事加上了微信,场面一度尴尬。
“删他的原因是,这位同事喜欢发‘有些事想跟你沟通一下’,然后就没下文了。”岳野认为,一次性把需求说完整是一个成熟职场人必要的能力,“非要等别人回复他之后,他才会提出具体要求,这人是个弹簧吗,你弱它就强?”
你有正确的职场边界感吗?
“你犯错我受折磨,谁给你的自由过了火。”
有人曾调侃:“如果一个地方同事含量超过了60%,那么不管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它现在就是职场了。”而在职场中,讲分寸、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最高级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他人微信不太妥当,微信作为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社交平台,添加对方的时候还是提前询问一下意见再加比较好。”——记者小曹。
“布置任务的时候单刀直入,用命令口吻会让人觉得很没礼貌,尤其是一些平级间的沟通。”——编辑谢清雨。
“发暧昧的视频、图片、表情包比较没有边界感。有一次我和异性下属沟通时,不小心发了一个‘抱抱’的表情包过去,超过3分钟就撤不回了,尴尬了一段时间。”——年级主任欧可可。
而对艺人统筹高远来说,朋友圈总是成为职场微信社交准则的“法外之地”。
“有些同事喜欢在朋友圈的评论里口出狂言,不看场合地抖机灵。”在高远看来,领导、同事都能看到的情况下,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半公开平台,过度的调侃并不合适。
此外,他极度抵触截图这种行为。高远认为,转述对话内容和截图传播聊天记录是两个概念,如果内容是在吐槽领导,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能你只是调侃性地说‘领导今天真是把我给整疯了’,当下并没有恶意,截图传到领导手上,性质可能就变了。”
“还有人会把截图发朋友圈,他虽然给你打上马赛克,但是熟悉你的同事和领导都知道这个微信头像是谁。”
作为领导本人,卢老师也并不赞同此类行为:“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部署,想图个省事的话未尝不可。但如果其中包含比较情绪化或者个人化的内容,有可能给被截图的同事带来困扰的话,就不应该去截图。”
不难发现,在所有受访者提出的职场微信社交准则小tips中,从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间,到在交流中维持礼貌,皆离不开尊重、专业、互相体谅这三个关键词。
英国法律史学者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谈道:“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诚然,作为一款社交工具,微信自在随心的社交属性在职场这个限定范畴之下,需要有所收敛。
不学礼,无以立。人是群居性的动物,职场微信社交依旧是“社交”的分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做到律己、敬人,或许是保持高质量职场微信社交的不二法门。(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东博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助中国—东盟合作向新而行
- 天津印发实施方案 20项行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重庆警方:一男子驾车逆向行驶撞车被刑拘
-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赴北京考察学习交流
- 湖北远安:农旅融合助“高山村”变“幸福村”
- 宁夏银川发生3.6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 英国百日咳疫情持续蔓延
- 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连续三年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 让世界看见美丽中国!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2024年暑期文旅项目发布
- 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决定启动波黑入盟谈判
- 中国电信运营商抵达西安秦岭沣峪抢修通信设施
- 对话新国企·聚力高质量 | 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高端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
-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组团来河北觅商机 欲打造专业产业集群
- 闽西暴雨灾区救援进行时:抢修复电
- 中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开工建造
- 贵州辣椒种植面积520万亩 预计产值300亿元
- 多起公共场合持刀杀人案件 德国治安案件频发背后
- 报告称近八成未成年人曾用短视频学习 喜欢看人文知识
- 外媒: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再提名多名人选出任重要职位
- 新疆2023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
- 热门推荐
-
- 盘活闲置“空心屋” 湘籍侨商回家乡服务乡村振兴
- 点点点,串联起长江文明线
- (新春走基层)中俄边境线上的护路人:在原始林区里与路为伴
- 成都市限养区禁养犬品种目录和大型犬标准公布
- 浙江“千岛之城”新乡贤的多面人生:深耕海岛不断转型
- 一日游增幅高 错峰出行成趋势
- 春节赏灯热 自贡、武汉、成都、沈阳、上海入选热门搜索城市
- 浙江推行外卖电动车“以换代充” 预计年底覆盖90%
- 第39个教师节 双汇慰问一线教育工作者
- 测试报告说法不一 激光电视让家长半信半不信
- (经济观察)成都、广州相继官宣 “认房不认贷”进入全面落地倒计时
- 货运平台可助力灵活就业群体治理 缓冲化解社会风险
- 涉案200万元 武汉警方侦破特大医保诈骗案
- 新疆沙雅县向全国各地游客发出邀请:“赏胡杨、品美食”
- 浙江江山打造亲清商会“廉盟” 促民营企业清廉建设
- 国铁集团郑州局开行今年首趟旅游专列 途经五省旅游城市
- 端午手绘:粽子一串串 归家心切切(两岸关系)
- 天津老建筑游客盈门 展现城市“诗书气”
- 部分中职招生“火爆” 需理性看待
- A股光伏设备板块周五大涨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