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受访青年会坚持过年的传统习俗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回想起小时候的年俗,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王红脑海中就会响起这首童谣。如今,虽然有的习俗王红不会照着做了,但在除夕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依然是她家过年最重要的活动。“饺子里还会放花生或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来年能有好彩头。”
你还会坚持过年的传统习俗吗?你看重哪些过年的“仪式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1%的受访青年会坚持过年的传统习俗,76.7%的受访青年注重过年的“仪式感”,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受访青年认为过年“仪式感”最重要的体现。
“我觉得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
随着春节临近,在呼和浩特工作的90后杨敏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浓了。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小黑河灯会,到呼和浩特博物院开展的书法老师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再到春节氛围感拉满的年货博览会,杨敏感觉,今年春节前的预热活动比往年热闹不少。
杨敏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每年春节她都会与父母、祖父母一起度过。“一般除夕夜我会和父母一起过,初一、初二会分别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串门儿。”杨敏所在的家族规模较大,父母两边的亲戚加起来有10多户,每逢过年她都会跟随长辈挨家挨户地拜年,“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陪伴,是亲情的维系”。
“我觉得过年时要跟父母一块儿过,尤其是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今年30岁的锃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初五,他都会与家人共同度过,陪长辈走亲戚、拉家常。
在业余时间,锃亮还会兼职做导游,最近不少外地游客联系他,准备过年期间来北京旅游,“大部分都是南方游客,除夕和家人团聚后,初一就一起来北京,除了逛天安门、长城等景点,也会逛庙会,感受北京过年的气氛”。
调查显示,59.3%的受访青年今年过年会回老家与大家庭团聚,19.9%的受访青年会和自己的小家庭或朋友一起外出旅游,10.6%的受访青年会和自己的小家庭一起过年,9.7%的受访青年会在工作地一个人或者与朋友一起过年。
来自湖北黄冈的00后大学生宴文峰比较注重过年的“仪式感”,每年临近春节时,她都会买当年属相的窗花布置家里,也会给自己买一身新衣服,“每年过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换一身新衣服,开启新的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95后陕西女孩吕思佳觉得,父母比自己更注重过年的“仪式感”:每逢过年,他们会给家里贴上新的门联、窗花,将家里打扫干净。到除夕的晚上,还会把家里的灯都打开,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受父母的影响,今年过年,吕思佳想抽空和父母拍一套全家福,“我爸一直想拍,希望能满足他的心愿,也给新年添些福气”。
数据显示,76.7%的受访青年注重过年的“仪式感”。交叉分析显示,受访男性注重过年“仪式感”的比例(77.5%)略高于女性(76.1%)。90后受访者注重过年“仪式感”的比例最高,为79.2%。
具体来说,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受访青年认为过年“仪式感”最重要的体现,获选率为69.2%,63.8%的受访青年认为贴春联、年画能让过年更有“仪式感”。此外,受访青年觉得过年的“仪式感”还体现在:拜访亲友(49.7%)、拍全家福(47.9%)、大扫除、布置家里(47.3%)、买新衣、换新发型(45.6%)以及挂灯笼、放鞭炮营造节日氛围(40.9%)等。
扫房子、包饺子是受访青年坚持较多的过年习俗
杨敏的家乡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地区,当地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每年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年货,炸麻花、蒸馒头、杀鸡宰羊……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通常都少不了“河套硬四盘”:外酥里嫩的“酥鸡”、鲜美糯嫩的“丸子”、肥而不腻的“扒条肉”和鲜美可口的“清蒸羊”。
每到除夕夜,在巴彦淖尔市,当地居民还有“堆旺火”的传统习俗。白天,各家各户把院子里堆上炭火,到了晚上11点到12点,人们会点着旺火,放烟花,象征平安跨过除夕。
在宴文峰的家乡湖北黄冈,祭祀和守夜是过年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小年开始,人们就会进行祭祀,正月初一到初四,每天也需要祭祀,“除夕的晚上,必须守夜到12点之后才能睡觉,这是我们家一直在坚持的习俗。”
在宴文峰的记忆里,要在腊月二十八之前,做完杀年猪、杀鸡宰羊等工作。腊月二十九,家人会陆续买一些饼干、坚果、糖果之类的零食,再把年夜饭需要的食材提前准备好。在宴文峰的家乡,除夕不流行吃“年夜饭”而是吃“早午餐”,在团聚的餐桌上,鱼、牛羊、白菜是必须要有的,寓意“年年有余”“牛羊到处跑,工作生活越来越好”“吃白菜会发财”。
调查显示,94.1%的受访青年仍会坚持过年的传统习俗。具体到过年前,近五成(49.0%)的受访青年表示“二十四扫房子”是必不可少的活动,40.4%的受访青年还坚持除夕包饺子的传统。39.8%的受访青年表示“蒸馒头,杀猪割年肉”是过年重要的准备工作。其他还有:宰鸡赶大集(37.7%)、祭祖上大供(33.5%)、磨豆腐(33.3%)、祭灶(31.4%)和宰鸭、打糕蒸馍贴窗花(30.3%)等。
数据显示,不同地区受访者的年俗习惯有一定差异。在华北地区的受访者中,更多人会坚持“除夕包饺子”“二十四扫房子”“蒸馒头,杀猪割年肉”等年俗,而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受访者更看重“祭祖上大供”等习俗。
来自福建三明的90后廖元清生活在一个客家族群中。在当地,每逢重大节日,许多人家就会打糍粑,并与街坊邻里一同分享。每到小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甜的花生糕祭灶王,以祈求来年幸福。到了正月,还会有民间的舞灯队走上街头舞龙灯,随机进入几户人家送上祝福,一些当地特色的擂茶比赛也会在街头举办,与老百姓互动。
王红最近特意去了趟地坛公园,她发现工作人员已在筹备庙会。“往年过年期间有挺丰富的年俗活动。”王红记得几年前去地坛庙会时,看过模仿皇家祭祀的演出,也有顶缸、中幡等杂耍表演。“圆明园有冰嬉表演,也挺火的。有一年在圆明园庙会里,游客可以把现金换成古代样式的铜钱,在每个商户消费时给铜钱,这种模式还挺有意思的。”
受访青年中,男性占46.1%,女性占53.9%。00后占21.2%,95后占21.3%,90后占35.0%,85后占13.3%,80后占9.2%。来自华东地区的占22.4%,华北地区的占19.3%,华南地区的占17.8%,东北地区的占13.9%,西北地区的占9.9%,西南地区的占8.8%,华中地区的占7.9%。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吴欣宇 记者 李洁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压电塔疑遭纵火,特斯拉德国一工厂断电停产 马斯克回应
- 外媒: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赴广岛参加G7峰会
- 德国前副议长:“一带一路”使欧亚大陆联系更为紧密丨全球政要看丝路
- 男子操纵网络水军“养号”1200余个 损害公共利益赔偿100万元
- 跳桥救人小哥彭清林基本康复 加入亚运城市志愿服务
- 暂时安全!美媒:大陪审团本周不会就特朗普案起诉
- 山西各界纪念日升昌票号创建200周年
- 广州:上半年为5万余名劳动者追回近4亿元
- 国家移民管理局:中秋节期间525.6万人次出入境
- 游泳健将!南京一头野猪12分钟横渡长江
- 山东以产品更新换代为牵引 促进供给优化升级
- “谣盐”再起:食盐里含的亚铁氰化钾能吃吗?
- 北京多家市属公园游船陆续停航
- 没尝试过的美好,都是活着的意义
- 《肺静脉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填补空白、造福患者
- 这篇报告文学,如何用细节塑造楷模形象?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全球和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
- 奥地利总统授权极右翼自由党组建新政府
-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超1.8万人死亡 加沙地带190万人流离失所
- “笔墨逸韵”——李承孝书法展举办
- 热门推荐
-
-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一江清水北送,江都水利枢纽焕发“智慧之光”
- 从“出圈”到“出海”: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 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启动 聚焦科技前沿打造创新“核爆点”
- 澳大利亚专家推荐高性价比旅游地:中国、日本、新西兰上榜
- 三方联手 饿了么开启社区儿童职业体验活动试点
- 广州预计清明假期期间到发旅客日均约131.2万人次
- 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 游客:“尔滨,太懂我们了”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美国是结束俄乌冲突的最大障碍
- “安倍派”秘密资金丑闻发酵 岸田文雄撤换4名涉事阁僚
- 泉州举办应急演练提升海上危化品事故应急能力
- 以咖啡浪潮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精品咖啡国际现货交易中心启动
- 突发!坦桑尼亚一糖厂发生爆炸 致11人死亡
- 避暑去哪里?来图书馆“充电”!多地自习室“一位难求”
- 中秋国庆假期后国内机票价格下降 部分航线低至一折
- 助力解决职工“带娃难”,家庭托育如何发力?
- 从拥抱树木中获取“能量” 沪上年轻人迷上解压新招
- 美国多地发生针对亚裔的入室盗窃案件
- 北京丰台首批开放90个公共数据集 释放公共数据资源价值
- (新春走基层)北纬41°,中国北方县城以黄芪为媒拓知名度
- 5G-A:网络能力提升十倍的5G“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