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份子钱 年轻人出招了
今年国庆假期,在广东惠州打拼6年多的女青年何娇娇回到家乡甘肃陇东地区某城市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相识20多年的好友于莺颖帮她装饰了卧室,还送来了一台全自动揉面压面一体机。
于莺颖说,选定小家电作为礼物,是因为常听何娇娇提起:“自己平时三餐主食以米为主,很想念家乡的面食,但和面、揉面总是不得要领。”
为表足心意,于莺颖本打算送一件礼物,再根据当地惯例,送去500元礼金红包。但婚礼当天,何娇娇及其家人婉拒了于莺颖的礼金。在他们的嘱咐下,于莺颖卸下心理负担,轻松地参加了宴席,“真正体会到了‘不以礼金论情谊’的感觉。”她说。
如今,“份子钱”是备受青年关注的话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年轻一代对“份子钱”的看法不一。有人因份子钱产生心理和财力负担,有人因“对方收过份子钱却不回礼”而烦恼,还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对不合理的份子钱说“不”,提出一些新观念、新做法。
于莺颖坦言,身边一些年轻人“苦随礼份子钱久矣”。按当地习俗,除婚丧大事外,亲朋好友及同事乔迁新居、买车、孩子百日宴、升学宴等,都需随礼金。“官情”(指当地群众默认的随礼最低金额——记者注)100元,礼金以200元居多,关系密切者随500元、1000元甚至更多。有时为了讨个好彩头,随礼者也会送去666元、888元、1314元等数额的红包。
此外,按当地惯例,举办婚、丧等宴请者,如有父子、母女等直系亲属同在一个单位,单位其他同事则需要“双份随礼”。“有些宴请是事主群发微信消息,随礼实属迫不得已。我每月收入4000多元,每年五一、国庆、春节期间都是随礼高峰。有时,月收入超过三分之一要作为随礼开支。”于莺颖对此一度感到很无奈。
来自安徽合肥的29岁媒体从业者陈悦尚未结婚。她保守估算,工作6年来,自己花出去的份子钱已经近两万元。“我脸皮比较薄,同学、朋友发来婚礼邀请,不去会觉得不太好意思。哪个月参加婚礼次数多了,那个月就省吃俭用一些。”
记者了解到,在西北地区,老一辈人在家办宴席居多,届时,街坊四邻会来帮厨,亲友随礼不一定给现金,也会“随实物”,比如自家的馒头、炸油饼、农特产,或是购买枕巾枕套、床单、被罩等。出于礼尚往来,主事者会回赠亲友食物、安排住宿。但年轻一代在精神生活上更追求仪式感,除了婚丧嫁娶之外,买车、升职、乔迁新居、孩子生日和升学等都能作为举办宴会邀请亲朋的理由。
一位来自甘肃庆阳的年轻人介绍,有时,年轻人随礼前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判定是亲戚圈、同学圈、同事圈、好友圈、泛泛之交等。关系密切的,随礼金额要高。随礼时还存在攀比心态,同一个圈子若有人随礼金额高,自己会迫不得已“看齐”。这些心态无形中给年轻人增加了经济负担。
在安徽合肥及周边地区,流传着一种说法:“人情大似债,头顶锅铁也要卖!”意思为——还不还“债”是诚信问题,还“人情”是比还“债”更大的事,就算“砸锅卖铁”都要还人家的份子(人情)钱。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受到乡村社会舆论的诟病。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分析,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个共同体遵循并传承着统一的“礼”原则。“礼”体现在礼尚往来之中,由双方来完成。在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因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原因,很多年轻人处于流动状态,即便在同一所城市,也常年不得往来。当彼此生活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发端于农业文明社会传统的社会交往形式和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对“份子钱”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在一些人心中,没有传统社会‘礼尚往来’的概念,甚至将份子钱当作一笔收入。再加上从众和攀比心理,份子钱的标准‘水涨船高’。”王云飞说。
“表达心意的方式有多样,为什么一定要用现金呢?”在陈悦看来,份子钱是人情社会中的习俗,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消失,只能换一种方式表达。于是,她和闺蜜、堂姐以及几位要好的同学约定,结婚时互相免去对方的份子钱。
她说,与其在金钱上“你来我往”,还不如买礼物送给结婚的好友,或者邀请对方旅游、享受美食。“多考虑精神层次的享受,会觉得轻松自在,也不会有欠人情的心理负担。”但她坦言,“互免”的方式只适用于关系亲密的人,对于一些关系普通的朋友,会不好意思提出互免的想法,怕被别人笑话“抠门、小气”。
“同学之间有时开玩笑说,不要轻易给朋友圈里发结婚证照片的好友点赞,也许一个赞,就意味着对方结婚时,你要出大几百元份子钱呢!”安徽合肥一名准备结婚的95后女士说,身边朋友和同事都觉得,当用金钱维系感情时,一切难免变得复杂繁琐,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约定互免份子钱,正有越来越多人效仿这一做法。
她观察到,身边有同事结婚办喜事时,没有广发请帖,而是去单位给大伙发点喜糖,省去繁琐的人情往来。“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并不体现在结婚生子时互送红包。密友间可以准备有创意、有心意的礼物。”
王云飞认为,基于传统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年轻人可以适当变革对待份子钱的方式和观念,既不能丢了人情味,也要秉持简约节约的观念。
他建议,年轻人不要拘泥、纠结于所谓的“人情”“面子”,可以适当创新礼尚往来的形式,这样不会因经济窘迫而困苦,也不会为如何还礼而焦虑。“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年轻人所在单位、相关媒体加强、创新对随礼现象移风易俗的宣传,让年轻人不因‘礼来礼往’而烦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5日03 版)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48只“小天鹅”飞进荷兰 上海芭蕾舞团开启欧洲巡演
- 香港电影《金手指》英国上映
- 一天内筛选超一亿种化合物 AI语言模型“提速”药物发现
- 经济观察:长春高端装备制造业跑出“高铁速度”
- 国际赛事促“商旅文体”融合发展 “体育+”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 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均下降六成左右
- 总台记者专访丨古巴总理马雷罗:进博会给古中经贸带来更多机遇
-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京举办
- 北京市属公园35项文化活动闹元宵
- 中国乳腺癌治疗效果大幅提升 专家:得益于政府“腾笼换鸟”创新举措
- 旱地变良田 土地整治如何发力?
- 投资总额超180亿元 重点产业项目在上海杨浦集中落地签约
- 创新成果下“书架”上“货架” 安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
- 联合国副秘书长敦促苏丹冲突双方履行保护平民的承诺
-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启动
- 德勤中国高管:中国企业发展AI具有独特优势
- “彩礼新规”施行 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是彩礼还是赠与?
- 广东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 巴基斯坦“迫切需要”中国治霾经验
- 筚路蓝缕95载 勇当高水平医院建设“领跑者”
- 热门推荐
-
- 专家谈“万病之源”:肥胖不是个人事 树立正确“体重观”
- 国内外嘉宾齐聚重庆武隆 共话蜂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今日出征 三“船”开泰再起航
- 四川珙县发生4.5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等情况报告
- 铁路公安守护暑期旅客财物安全 组建“铁鹰”小分队加强防范打击
- 财政部:1-6月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同比保持增长
- “防沉迷”,不能仅靠技术
- 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
- 洋山VTS运行20年 累计保障800余万艘次船舶安全航行
- 202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官宣 快手独家冠名
- 为杜绝宰客 韩国首尔明洞路边摊将推行刷卡消费
- 成都建圈强链优化产业生态
- 今年1至5月青海西宁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近百亿元
- 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
- 潮玩经济何以“弄潮”新蓝海
- “流量价值”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插上“云翅膀”
- 泰国48个府拉响洪水警报
- 拜登之子遭起诉 美国总统大选临近“法庭大戏”上演新一幕
-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有较强降雨
- 【央广时评·乌镇“网事”】智能向善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