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中新网普洱9月18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记者 缪超
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近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18日,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走进面积1180公顷的古茶林,在此窥见“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的历程。
一片好叶
大约三百万年前,第四冰川纪的到来,曾让全球气温下降,众多生物遭遇大规模灭绝。生在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茶树是幸运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北边的寒流,南边的海洋提供了充足的水气,让茶树的祖先得以幸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药用,是茶走进人类生活的最初原因。
景迈山就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这里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大约公元10世纪,布朗族从云南西南部辗转缅甸迁入景迈山,以狩猎为生,是这里的野生茶树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从此认识并铭记了这一神奇的植物,并称之为‘腊’。”景迈山茶文化发掘者、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告诉记者,疫病之后,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领族人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种植在寨子内外、房前屋后,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
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通过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提供天然养分,持续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后来,茶叶的功能由药用发展为食用,形成了以茶当菜吃的茶饮食文化。”苏国文介绍,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布朗族上山采茶,一般只带冷饭和一点盐巴、辣椒,不带菜,中午吃饭时采一把茶的鲜叶,蘸盐巴、辣椒吃便可,如今这里盛行的凉拌茶、鸡蛋茶等就是这种传统食物的延续。
这个阶段的景迈山茶叶还主要是作为食物和药物使用,大规模的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尚未开始,各村寨茶林规模并不大。
一片繁业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中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继布朗族之后,景迈山渐渐聚居了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居民,成为和谐共处的民族大观园。其中,傣族的到来,极大丰富了景迈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告诉记者,14世纪傣族来到景迈山,随之带来了传统制茶技艺,饼茶开始出现,这极大方便了茶叶的存储和长距离运输。
自此,茶叶在景迈山不仅是药材和餐桌佳肴,也成为独特饮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奢侈品,并逐渐在当地发展成为一种商品。茶马古道的开辟,为景迈山茶叶连接起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
至明清时期,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贡茶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因知名度和效益的提升而有所增加,茶叶成为景迈山人重要的经济来源。
熊登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政府有效保护,周边的森林也逐渐恢复。近些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景迈山各民族共同制定相关村庄规划以及环境保持等村规民约,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整体进入稳步延续期。
如今,景迈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当地1586户6535人90%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诸如种植、茶园维护、茶的制作、加工、储藏及贸易等各方面工作,去年年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90%来自茶叶。
记者探访景迈山各村寨,由茶延伸出的“茶经济”业态极为丰富,茶生态游、茶民俗游、茶文化演出等特色项目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住在古朴的“干栏式”吊脚楼里的景迈山人,开设起茶叶专卖店、民宿、餐馆和咖啡厅,家家户户都有本营业执照。
一脉文根
今天的景迈山,不仅古茶林保持着生态活力,“茶经济”更是活力十足。其背后,是景迈山独特的茶祖、茶魂信仰,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景迈山茶文化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2013年4月,景迈大寨村民岩俄怕、叶长扁夫妇精选景迈山核心大平掌茶区的林下古树春茶,制作了一批茶叶,将之命名为“茶魂茶”。他们将这批茶叶存起来,等待着申遗成功的消息。
“景迈山有悠久的祭茶祖、茶魂的历史。”岩俄怕告诉记者,每年四月,布朗族祭祀他们的茶祖帕哎冷,傣族祭祀他们的茶祖召糯腊。此外,每家茶林中都设一棵茶魂树或茶神树,自家予以祭祀。“茶有魂,茶人有敬畏,制作的茶叶方有精气神。”
延续至今的茶文化,潜移默化地让景迈山人利用山地环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合理分布,经由祖祖辈辈的建设,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17日晚,岩俄怕等待十年之久的消息,从遥远的沙特阿拉伯传回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是申遗成功的核心内容。”他兴奋地说,坚守十年的“茶魂茶”,就是向延续千年的景迈山茶文化致敬。“延续千年的茶文化,才是我们景迈茶经济发展的根基。”(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观察)日本强推“排污入海”已两年 一意孤行招致强烈反对
- 以书画为媒深化民心相通 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迎来第38届
- 国家统计局: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 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点火”新能源车放量
- 上快手,追奥运!快手成为2024巴黎奥运会持权转播商
- 再忆京剧“第一科班”——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座谈会举办
- 加快整治整合重组 山西推动非煤矿山转型升级
- (新春走基层)上海举办春节后首场综合性大型招聘会 提供2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 南航发布广州枢纽春运六大地面服务承诺
-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首座转体连续梁转体
- 【一线调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 在差异化绘画实践中,“静之情境”让不同维度艺术语汇相遇
- 河南“文化游”持续火热
- 今年1至7月厦门市外贸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上海电气探寻绿色发展路径
- 广州交通部门:到穗人员提前报备 搭乘飞机火车等需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 日生产60吨,这个“月饼村”为啥火了?
- 中方:决不接受美国代表对中国污蔑抹黑
- 澳大利亚近90万民众面临“房贷悬崖”
- 重庆警方破获特大伪造货币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
- 热门推荐
-
- 以军升级对加沙北部的袭击 数十万人被困贾巴利亚难民营
- 巴以新一轮冲突已致双方超2300人死亡 以色列组建紧急联合政府应对战时事务
- 西藏堆龙德庆区宇妥文化旅游季开幕式暨“民泰杯”锅庄大赛启动
- 你去医院花的钱,还不如给我
- 湖北金秋文旅消费季启动 推出“三重大礼”
- (乡村行·看振兴)借水生财!新疆兵团特色水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 侨乡泉州“影视+文旅”融合发展 多部微短剧集中开机
- 陪伴聊天、帮助康复、监控健康……养老机器人,体验感如何?
- 商务部谈两用物项出口管制:适时依法增列有关战略资源
- 青海又添通往南亚陆路运输快捷新通道
- 打通自营进口渠道 湖南怀化铬铁矿自营进口首趟专列抵达
- 益生菌团标明确定义,不含活菌的不算益生菌食品
- 2024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启动 推出600余项“科普大餐”
- 专家:无论何种价数HPV疫苗,尽早接种才有“价值”
- 《十月少年文学》推出“北京中轴线专刊”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 美日领导人白宫会晤 防务合作成“重头戏”
- 第九次中俄财长对话在华举行
- 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落地天津
- 广交会观察:中国外贸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