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坚持20余年给大一新生授课
有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的新闻,总是与他谦和的为人有关。
2021年,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重磅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赵东元,赶着回学校上课,用一个装教案的布袋子拎回了一等奖的证书;今年5月,他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功臣奖”的发布会上提前“撤退”,留给记者的是一个小跑离开、风尘仆仆的背影,理由还是要“赶回学校上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这位爱给学生上课的院士,已经坚持20多年雷打不动地给复旦大学大一新生上课,这门《普通化学》课如今声名远播。
赵东元的学生、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田泳告诉记者,赵老师为了给学生上课,“连自己的手术都能推迟,别说其他事情了”。
“普通化学”不普通
赵东元的课到底有多火?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期间,他的一堂科学论文写作课从线下转战线上,共有7万多人次在线上课。
据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官方统计,《普通化学》这门主要面向自然科学和医科一年级本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每年正式报名修课的学生数量约有800人。
“化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我想通过《普通化学》这门课,让更多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赵东元告诉记者,复旦大学很多大一新生进校时的化学基础水平已经达到了大二、大三的水平,不少人在高中期间就参加过各类化学竞赛,如果只是就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未必买账。
赵东元上课时喜欢让学生讨论、提问,希望学生挑战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大一新生,他也可以挑战我,我也不是样样都精通”。
鼓励学生提问,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极高的学术功底。一个顶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光环的院士站在讲台上,面对年轻人五花八门、七嘴八舌的提问,也未必招架得住。
有一次,一个学生就把赵东元给问住了,他在讲台上没能立即给出答案。回到办公室后,赵东元开始埋头查找各种资料、书籍,还是没什么头绪。最后,他找到几个教授坐在一起,结合科研实际和教学经验,共同钻研出了答案。
再忙,赵东元的办公室大门也是向学生敞开的,谁都可以进屋来找他唠两句。
手把手教学生写论文
学生田泳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每学年赵老师都会抽出3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开一门课,教学生怎么写论文。这门课甚至会细致地讲解写作的每一个步骤、如何投稿、如何对论文进行批改等。
赵东元还会去中学讲课。不久前,他到一所高中讲了一堂课——《高三化学基础理论》,线上直播吸引了46万人次观看。
赵东元的想法是:“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学生因此真正喜欢上了化学,我这门课就值了。”
“赵老师的论文写作课人气很高,他会‘手把手’教我们写论文。”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教授李伟的论文写作就是赵东元“手把手”带出来的。李伟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07年,赵东元在黑龙江大学的一场讲座为李伟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讲座李伟得知,介孔的应用领域横跨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是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他表示:“我愿意一辈子研究介孔。”
李伟到复旦大学就读五年制硕博的过程并不顺利。前三年,他的实验结果始终不理想,一篇论文也没发出来。“当时我特别着急,要是碰到其他导师,早就批评我这样的学生了。但赵老师没有,他安慰我,让我放平心态,重新分析问题。”李伟说,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慢,赵老师也要让学生自己琢磨,自己一点一点修改出高质量论文来。
最终,在读博的最后两年,李伟连发了9篇高水平论文。
研究生需要个性化培养
赵东元常说:“我那么多学术成果,都是和学生一起做出来的。学生不是我教出来的,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我只是点拨他们。”
他说,用“不做不行”的办法对待学生,永远教不出好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他们需要个性化的教育”。赵东元每次招到学生后,都会和学生聊天、磨合,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再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工作。
学化学的学生中,有的人喜欢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和实验,赵东元就会安排他多做有创意的实验;有的人特别喜欢写作,那他可能就被安排负责写论文综述。
每个人到底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都由他们自己决定,赵东元从不告诉学生某件事情“不做不行”。“针对某个问题,谁能说服对方,就听谁的。”赵东元说。
今年5月,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官网挂出“《普通化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新闻。这门课程的特点与赵东元的育人原则一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两年,李伟也走上了《普通化学》这门课程的讲台。备课期间,赵东元让李伟把讲课思路先说一遍,再针对不同方面逐个提出自己的建议。
李伟说,自己听了赵老师两年的《普通化学》课,临到自己上讲台时,还总要担心“会不会被学生轰下台”,“赵老师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问问题”。
田泳记得,赵老师不仅让学生提问,他也会向学生提问,最常问的就是:“你觉得你目前做的这项研究有什么新意?和前人做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我特别想告诉每一名学生,老师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只知道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赵东元说,科学精神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照猫画虎,做研究要奔着能有独立思考、突破前人研究边界的目标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英国敲钟人9到90岁都能报名
- 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
- 化解负面情绪 让家成为可以停靠的“港湾”
- 伊朗和苏丹宣布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 袭击李在明嫌疑人被捕:疑似携带20至30厘米凶器
- 北美票房:《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首映夺冠
- 光明说经济丨中国外贸顶住压力走出上扬曲线
- 百名旅游企业高管眼中的2024年
- 回款“绕开”医院!多地斩断医药腐败利益链
- 福建石狮打造“蓝色生产力创新馆”亮相海博会
- 寻求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 老花眼“盯上”80后,屈光手术化解“中年危机”
- 婚姻登记 “跨省通办” 为爱插上“数据翅膀”
- 24万㎡全面开工!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一期工程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 科技考古赋能中华文明探源 揭示山西文化特质
- 陕西丹凤回应“强砍3万多棵国槐树”事件:属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 粤博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 秦岭深山中的铁路支教老师:以爱之名 一路追光
- (中国新貌)从陆地到水下,“数字考古”丰富山东“历史图鉴”
- 中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能工巧匠寄语学子 建言产教融合
- 热门推荐
-
- 数字里看发展 我国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
- “空中出租车”首飞成功 深圳到珠海20分钟票价两三百
- 【“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刊】“一带一路”助力东南亚走向“大联通”
- 三江源腹地果洛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线上鲜花的新故事,向美好生活而去
- 关注发际线和身材 95后宝妈“美美哒”
- 返乡挖藕人:从“逐藕而居”到日入700元
- 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倡议”
- 旱地变良田 土地整治如何发力?
- 【时事观察】泰国能否将“变”进行到底
- 超市分切水果引担忧:早晨切的西瓜,傍晚还新鲜吗?
-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 “帝国第一陪葬墓”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取得重大考古收获
- 沉浸式情景甬剧《宁波状元楼》首演 打造味觉视觉新体验
- 探访高温下的重庆工地:多个重点项目迎新进展
- 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发布《郑州倡议》 倡议深挖文物研学价值
- “安徽造”14600吨重吊船下水 德国船东共下单5艘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扬州推出110场活动 民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
- “京津冀青年企业家服务站”揭牌成立
- 2023上半年海南自贸港境外投资同比增长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