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山东走出“齐鲁路径”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国璇)九月初的山东,暑热未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一楼中草药窗口处,摆放着一杯杯酸梅饮。“它适合暑气伤津、胃纳不佳的群体,患者和家属就诊时可以顺便来品尝。”药剂科主任刘华强介绍说,作为山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培育单位,医院根据二十四节气推出不同配方的免费中药代茶饮,满足了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2021年12月,山东省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首批建设省份。一年多来,山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访济南、青岛和临沂三地,调研山东省中医药综合改革的相关情况。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各地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等在古籍保护和现代化应用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我们会对包括了海外回归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注释和数字化研究,不断丰富文献资源,推进中医药典籍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介绍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不仅国内保存的中医药典籍得到系统调研、保护条件提升和整理出版,大量散落在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的珍贵中医药典籍也得以“回家”。
1979年,王振国进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就读。1991年,他作为最早的中医文献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中医文献研究所。40多年来,他见证了我国中医药古籍事业的发展变化。2010至2018年,由他牵头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校注了416种中医药古籍,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专门人才。
“和临床研究相比,‘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相对缺乏。”王振国说,“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我们致力于打造从‘案头’到‘田头’或‘床头’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以古籍研究为基础,穷源溯流,挖掘精华,再选择重要的发现进行现代化研究或临床实践,最后推广应用。我们也将这种思考与实践融入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长李可建介绍说,学校创建了“经典——思维内化”传承特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自2017年起,我们以‘根于经典、学有所宗、习在临证、贵在术精’的思想为指导,相继开设了中医扁鹊班、中药凤梧班、针药结合仓公班、中医骨伤华佗班等中医传承教改实验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让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间中医日间病房内,中医理疗科副主任徐成振正在为74岁的卞阿姨进行针刺治疗。“我存在胃痛和失眠焦虑的情况,之前尝试过别的疗法,但起色不大,来这里做了三次治疗,身体舒服了很多。”卞阿姨说。
徐成振介绍说,2022年起,青岛市遴选了胃脘痛、骨痹、胆胀和便秘等19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范围,实行统筹金限额结算,无起付线,限额结算标准为3000元。“患者在当日治疗结束后可以回家休养,职工和居民参保人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5%和65%。这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负担,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在“家门口”享受方便、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是很多群众的期待。
在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煎药房,医务人员正在煎制中药汤剂。“我们还和智慧中药房进行合作,建设了取药的智慧通道,提供调剂、煎煮、配送等服务,解决了群众的煎药难题,满足部分患者上门送汤药的需求,又节省了时间。”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心国说。
据了解,山东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实现中药代煎配送到家全覆盖,全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48个,为患者提供中药以及膏方的调剂等一站式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中医类医师数平均分别达到4.52人、3.42人,确保基层“有馆、有人、有服务”。到2024年底,山东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类科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中医日间病房服务。
杏林文化进万家
在临沂市临沭县中医药医共体,中医药文化馆是群众进入的必经之处。馆内共有三间展室,展示了中药材标本、中医诊疗器具、古籍等,群众取药的同时可在耳濡目染中熟悉中医药知识。
曹庄镇朱村卫生健康服务中心门口的宣传架上,放着五颜六色的健康教育处方。腰痛、胫腓骨骨折、“三高”……这些处方是来自临沭县中医医院、针对多种常见疾病的中医健康指导,吸引了许多人驻足阅读。
临沭县中医医院院长李承功表示,2020年,临沭县中医医院牵头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15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临沭县中医药医共体,整合全县中医药资源,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我们在医共体建设了大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向群众普及中医文化、中医药健康理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引导群众走近中医、了解中医。”
医院和社区之外,中医药文化也进入校园。临沭县光明路小学,教学楼走廊里张贴着孩子们画的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书法教室里,学生拿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土元、杜仲等中药材名称;陶艺教室内,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将泥巴捏成盛放中药的陶罐;百草园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识药材,摸药草,闻药香。
教师孙晓东介绍说,光明路小学是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我们建设了中医药启蒙室、百草园以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同时,也在美术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医药元素,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综合文化中心等阵地建设作用,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打造覆盖系统内外、便民利民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群。(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七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在宁夏中宁县启幕
- 国家发改委:支持更多优质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借用外债
- 业界人士厦门共探养老金融和老龄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 旅游热更需服务优
- “新”中有“机”!创新服务承接新流量 撬动消费升级
- 专家学者齐聚拉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 日本诹访之濑岛火山连喷10次!烟柱高达1500米
-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龙飞被查
- 小柯音乐剧《三里屯42号》登台 致敬时代洪流中的平凡生命
- 缅甸代总统将职权移交给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
- 中国“汽车城”加速建设产业集群 产值规模锚定近万亿元
- 三亚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游艇产业链建设获成效
- 天津创新艺术展览引游客沉浸式体验波兰琥珀文化
- 长城脚下竟违规修了三个停车场
- 新疆且末县:沙漠之中“结硕果” 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 增寿和折寿的食物清单 是时候更换你的食谱了
- 杭州:龙凤造型航模生意火 订单排至春节后
- 春运首日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预计保障进出港旅客达1.6万人次
- 网络名人遇见多元大同: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旅
- 腾讯汤道生:大模型“上车”需耐心
- 热门推荐
-
- 中国品牌IFA展“围桌夜话”:凝聚创新智慧,共享出海经验
- 商务部敦促欧盟无条件停止列单中国企业
- 菲律宾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
- 民族地区如何践行“两山论”?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彭水模式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去年人民币跨境收付约64万亿元 同比增23%
- 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关税威胁 加官员:我们有“终极手段”
- 山西洪洞元墓考古实证“元代8级大地震”
- 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
- 吉林省推动“银辉人才”资源 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潜力
- 广东首次开行整列“铁路快速通关”模式中欧班列
-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十五部门联手行动
- 三季度中国汽车产业景气指数:汽车产业在正常区间运行
- 国家统计局:今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
- 畲乡景宁:民族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启动70年回顾展演迎新春
- “有凤来仪 中国文化艺术展”在京举办
- 首届南昌绳金塔论坛举行 业界共话文商旅融合
-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经济
- (进博故事)在“四叶草”实现“三级跳”
- 外贸亮眼“成绩单”折射经济韧性与底气 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