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诊疗后付费”如何更好推行
一次就医,需要分别排队缴纳挂号、检查、取药等费用,占用患者大量时间……《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为解决传统医疗服务流程中医疗付费不够集约高效问题,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等地试行“信用就医”,实现先诊治后缴费,使得就医时间缩减约40%。
医疗诊治,本是救人于水火的济世行为,不应因为经济因素,导致一些正常的诊疗行为被耽误。所以,先诊疗后付费,是很多人非常期待的一种理想状态。
近些年,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相关工作的推行,并分别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和贫困人口的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推出了不少举措。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对医疗机构如何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收取治疗服务费用,依然是医疗机构极其重要的资金来源。所以,先诊疗后付费当下还只能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推行。对急危重症患者、贫困人口实施先治疗后付费,给很多患者带来了福祉。但是,这些福祉的背后,也存在着医疗机构的财务风险。比如,一些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后,会出现被救治者无力支付或故意拖欠费用的情况。医院出于财务管理上的需要,将救治发生的费用转移到科室甚至是医生个人身上。长此以往,就会极大地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现在,不少人将因为要先付费带来的诊疗不便,归结为医疗市场化改革,这恐怕有些偏颇。事实上,经济体量最大的美国,其医疗体系依然高度市场化。但在美国,先诊疗后付费规则就执行得比较好。一般来说,治疗结束、患者回家若干天后,才会收到来自医院的账单。这时,患者才需要处理付费问题。当然,无力支付的患者,可以申请一些救济手续,医院不会因为“后收费”而产生经济纠纷。
患者拿了账单必须乖乖付费的一个前提,是当地有比较完善的诚信体系。如果产生了消费而恶意欠费,不仅会被严肃追责,个人信用记录也会被“记上一笔”,在后续贷款、开设信用卡时遇到重重不便。一句话,欠费会让欠款人的损失远大于他的获益。
事实上,现在的医保患者住院时,诊疗过程基本上可以视为先诊疗后付费。他们虽然也需要在住院时缴纳一部分押金,但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会过多考虑欠费问题,而会在出院后3天结账。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很少出现医保患者欠费的问题,是因为医保支付已经建立了一个诚信体系——患者这次恶意欠费了,以后看病就不能享受医保支付了。
可见,有关部门和机构不妨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医疗诚信体系,对于恶意拖欠医疗费用的人员,可以实施限制高消费等惩治措施。针对拖欠费用人员,法院也有必要及时出手,建立快速审理机制。当然,也要看到:一些患者并非有意欠费,而是确实存在困难。对此,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明确帮扶标准,让真正有困难的就医群体,可以通过申请补助或分期贷款的方式完成付费。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才可以更好地推广。
郑山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河南迎144小时过境免签首个节假日 入境游订单倍增
-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五大亮点
-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合作精神是迫切的时代之需
- 电视剧《骄阳伴我》专注于“好好说故事”
- 贵州普定穿洞遗址人类活动史推至5.5万年前
- 开启两岸文化交流新窗口《声生不息·宝岛季》创作座谈会举办
- 萨摩亚总理:中国政府的高效让我深有感触
- 2024年全年电影票房425.02亿元
- 伊朗海军向进入波斯湾的美国航母打击群发出警告
- 山东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教育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 杭黄两市印发流域共保规划 推动千岛湖保护迈入新征程
- 2023民生答卷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提升“民生温度”
- 文旅需求旺 服务跟得上(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西安又开通两条地铁线路 总运营里程突破300公里
- 多方认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不正当、不合法、不安全
- 中方:共谋和平发展是地区国家人心所向
- 急性呼吸道感染好转后仍久咳不愈,怎么办|科普时间
- 2024年上海出入境邮轮将达380余艘次
- 青藏高原最大民用机场新增加密多条航线
- 天气变冷,上海历史建筑纷纷穿上毛衣?万物可拟人,情感诉求还是流量焦虑?
- 热门推荐
-
- 凉拌黑木耳每年都要毒倒几人
- 清明节假期江苏“春日经济”热力十足
- 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诞生135块金牌
- 全国首家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天津成立
- 华侨大学境内外学子共同体验端午民俗文化
- 莫斯科遭恐袭后,法国将反恐安全警戒提升到最高级别
- 调查处方药销售乱象:不用处方线上线下都能买到处方药
- 河北首趟中越回程班列抵达石家庄国际陆港
- 人体内细胞数量确定 成年男性36万亿 成年女性28万亿
- 武警陕西总队百余名官兵正在喂子坪村开展救援
- 美国《国家地理》发声明:“我们不会停刊”
- 甘肃金昌盘活乡村资源 探路共同富裕
- 青藏集团公司2024年发送旅客和进藏列车开行数均创新高
- “陆海空天”立体巡航 天津港解锁“精准探污”密码
- “梗文化”流行背后的语言匮乏症
- “国粹丹青——北京中轴线梨园文化专题美术展”开幕
- 律师:私生追贺峻霖到教室涉嫌侵权
- 内陆小城山西柳林扩展“国际朋友圈”
- 田畴沃野写初心
- 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来袭,多部门联合部署防范